旗下微信矩阵:

全面放开后,C端预制菜将遭遇“大降温”?

疫情让预制菜突然转换到了发展快车道,而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预制菜也将回到发展逻辑的正轨
2022-12-26 15:44 · 微信公众号:预制菜洞察 陈漠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来临,C端预制菜会退热吗?

三年疫情让预制菜进入了发展快车道,随着全面放开的后疫情时代的到来,预制菜也将回到发展逻辑的正轨,红利期可能要提前结束了。


01 全面放开后

预制菜C端“闸门”面临减流

三年的疫情极大地改变了大众的消费习惯,预制菜因即买即食、方便快捷,收获了庞大的C端用户市场,销量暴涨。

百度指数显示,疫情期间“预制菜”搜索热度达到峰值,2020年天猫预制菜销量同增111%。京东今年5月发布的《2022年京东超市即享食品消费趋势报告》显示,2021预制菜成交额同比增长156%。商务部数据则显示,“2022全国网上年货节”中,预制菜销售额同比增长45.9%。

同时,产业基地、研发平台、仓储冷链物流的日趋完善,也“恰到好处”地助力了预制菜行业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快速发展。

除了连锁餐饮品牌、外卖商家、大排档等,后端产业链生产商、生鲜电商平台和线下商超等,也都纷纷跨入预制菜“赛道”。

而这一“撑”,没想到就“撑”了三年,预制菜也因此成为消费、资本市场的“宠儿”。

数据显示,2020年是十年来新增预制菜相关企业最多的一年,新增1.28万家,尽管2021年增量同比减少了67.34%,但在疫情情况下依然新增0.42万家。

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则显示,2021-2022年我国预制菜行业融资事件20余起,融资金额达数百亿元。2021年4月,赛道还诞生了*上市公司味知香。

有业内人士表示,在三年疫情的洗礼之下,资本下场、企业扎堆,预制菜C端市场至少提速了5年。

在消费经济承压的背景下,广东、江浙等不少地方政府也看到预制菜在促进创业就业、消费升级等方面可能发挥的积极作用,积极布局预制菜产业,支持、鼓励产业链的发展,推出各种预制菜规范,希望以预制菜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但就在今年12月,僵持三年的疫情形势开始发生变化:从国家层面的层层防控,逐步过渡到家庭层面的常态化自我监督。有些猝不及防的全面放开,让不少人开始担忧预制菜在C端市场的发展。

在不少人看来,如果说疫情加速推动了预制菜C端“闸门”的开放,那么放开后,也就意味着这个闸门的流量可能会减少,这无疑给预制菜的未来蒙上了一层看不透的面纱。


02 C端红利期可能提前结束,

核心问题开始凸显

众所周知,预制菜除了存在着口感、价格、人才和设备等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最核心的问题——缺乏市场容量足够大的刚需性消费场景,也就是C端市场一直尚未完全打开。

正如前文所说,疫情将预制菜的发展向前推动了至少5年,但消费者的认知、消费习惯、预制菜产业的发展却无法突飞猛进5年。

疫情期间,很多消费者消费预制菜更像是“无奈之举”,是消费者在特殊时期对饮食方式的妥协,一旦有机会在餐厅吃饭,预制菜就可能失去市场、销量回落。

不少曾在疫情期间购买预制菜、囤了预制菜的消费者就说,疫情结束后,更倾向于堂食、外卖,而不是预制菜,“等疫情结束,有外卖和堂食那么多选择,我可能不会再在家吃预制菜。”

而这也意味着,因疫情带来的预制菜C端市场发展的红利期,很可能将提前结束,另一方面,预制菜的核心问题也将逐渐凸显。

首先,很多人购买预制菜是为了省时、方便,但自己购买预制菜的话,还得自己加热、二次加工,那为什么不选择送来就可以直接吃的外卖?从省时省力、方便的角度出发,如果有“鄙视链”,或者说决策优先级的话,那大概应该是这样的:外卖>堂食>预制菜>自己买菜、自己做。

而造成这样问题的原因在于:虽然预制菜在疫情的3年间疯狂在C端消费者心中刷着存在感,销量、热度也确实迎来一个又一个的高点,但却并没能真正打消消费者的一些顾虑。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2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口味和食品安全是消费者认为预制菜最需要改进的部分。

町芒研究院统计数据也显示,含限量添加剂的预制菜占比为43.4%;其中1-3种限量添加剂的预制菜占比为29.3%;4-6种限量添加剂的预制菜占比为13.1%;超过6种限量添加剂的预制菜占比为1.0%。

虽然这些添加剂种类、剂量都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但在消费者对食安问题愈加敏感的背景下,无疑会增加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不信任感。

除了食安外,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另一大担忧主要集中在营养健康上。《2022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在C端预制菜需求中, “健康”高于“性价比”,仅次于“省时”排在第二位。营养搭配不均衡、看起来不够健康,也是一部分消费者购买预制菜的担忧。


03 后疫情时代,预制菜应“以我为主”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不论是过去三年被动的居家隔离培养的消费习惯,还是当下形势不明朗时主动选择的非必要不外出,都意味着,居家场景将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持续成为趋势。

同时这3年,预制菜产业链上的每一环,都从研发、产品输出、宣传上做着“预制菜不等于料理包”的“定义修正”,餐企、生产商、零售商对预制菜多样化的探索,也都决定着预制菜零售市场的可能性。

所以,总体而言,即便C端红利期或许即将过去,预制菜在未来的消费市场中肯定还会占有一席之地。只不过,这样的预制菜一定不会是“料理包”这么简单。

放开后,预制菜的发展必然回到“正轨”上,产业链上的参与者也应该回到正常的发展逻辑上去考虑未来,回到“以我为主”,回到最根本的产品问题包括食品安全、营养搭配,打消消费者对预制菜的疑虑。

町芒研究院在对预制菜产品对比分析后发现,同类型预制菜产品中,很多产品都会加入添加剂,但也有个别品牌及产品能做到不含任何限量添加剂,口味仍然一样“美味不输”。

也就是说,技术层面是可以较好地解决食安问题的,关键在于参与者们如何去实现技术、研发成本,与售价、销量的收支平衡,以及想不想、愿不愿去做好这一环。

如果越来越多的预制菜企业以更好的产品为目标,就更能形成整个行业良币驱逐劣币的趋势,从而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这也是很多省市政府、餐饮协会积极推出预制菜标准的根本目的。

解决好了产品本身的问题,玩家们才有“本钱”考虑如何将这些更可靠的预制菜,渗透进后疫情时代的正常的消费习惯之中。如果确实是好产品,打通C端消费市场相信也只是时间问题。

当然,这一切很难一蹴而就,仅从技术突破到售价、销量的平衡,可能就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同时也需要整个行业进一步升级、发展。但这也才是一个行业发展的正常逻辑。

疫情让预制菜突然转换到了发展快车道,而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预制菜也将回到发展逻辑的正轨,产业链参与者“抄近道”的成功率会开始走低。或许,现在才是真正考验真本事的时候。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预制菜洞察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