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成都离「咖啡之城」还有多远?

不管是成为优秀的咖啡馆,还是成为下一个咖啡之都,成都咖啡人和成都这座城市,都还再需要一点时间。
2023-01-03 14:18 · 时代周报 王晨婷

用爱尔兰咖啡形容成都,似乎最贴切不过:

这里,半城茶客半城酒仙,佐以咖啡,混合空气里的辛辣、甜蜜,留下回味许久的浪漫。


街景缤纷,灯红酒绿。人口“第四城”成都正以悠闲的生活态度、拼搏的创新之势吸引更多视线。

新都市新消费,成都的街角巷尾,也正涌起咖啡消费的新浪潮。美团数据显示,成都的独立咖啡馆总数达到了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2021年,成都咖啡门店数同比增长8.2%,2022年增长达18.2%。

在一座城市的消费生活中,咖啡从来不仅仅是一杯咖啡。

目光瞄向成都,小酒馆文化滋养了这里“日咖夜酒”的模式,茶馆文化也碰撞出咖啡的更多可能性,本土消费人群逐步培育成型。

无论是消费习惯、市场氛围,还是门店数量、经营模式,成都咖啡“氛围已经到了”。

但在咖啡馆数量猛增背后,成都离下一个“咖啡之城”,还有多远?

△ “非常规酒咖”,成都街头随处可见新潮咖啡店 时代周报记者 王晨婷/摄

01

社区咖啡家

华西坝大学路,是成都历史最长的道路之一,最初因毗邻华西协和大学得名。大学路的街角,文阿姨在这里摆摊已近十年。

与传统水果摊、杂物摊不同,文阿姨推的小车是咖啡摊。

这辆“续命咖啡车”上,依次摆开4罐不同品类的咖啡豆。16-30元不等,路过的客人任选其一,由文阿姨手磨成粉,再扎进布袋里由小锅浅煮,热腾腾的手磨咖啡即刻出杯。

△ 文阿姨的手磨咖啡推车已经营了近十年 时代周报记者 王晨婷/摄

在任何城市,十年的手磨咖啡摊都足够难得。

“十年前我下岗了,当时有再就业鼓励摆摊的政策,就试着开始卖咖啡、冰粉,每天白天十一点摆到晚上十一点。成都喝咖啡的人还比较多,大家也都有了喝咖啡的习惯。这些豆子是我老公的同学在牙买加上班,从国外带来的豆子,还有两个也是我在网上选的。”文阿姨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不过,文阿姨眼看着这些年来成都的咖啡店越来越多,“我小推车的生意没有前几年那么好了。”尤其是大学路一带,在万巷更新后,新潮咖啡店、文创店、独立书店等日新月异。

MANTO馒头咖啡正是这些年开在附近的一家社区小店。白色的门脸装潢简单,门口摆放着几张素色的露营椅子。

MANTO出品的咖啡却不简单,店主馒头在大学时期就与咖啡结缘,作为竞赛级咖啡师,他曾是成都区咖啡手冲冠军。

△ 融入社区的Manto咖啡 时代周报记者 王晨婷/摄

“2020年夏天我开始筹备,想开一家自己的小店。我选店面有个大前提,就是想要市井一些,接地气一点的。这边背靠社区,离春熙路等商业区也不远,人流量还挺大。”馒头在和记者聊天的过程中,不时有熟客路过,或与店主闲谈两句家常,或将小狗系在店门口,自己去办事。

融入成都的社区生活,正是“慢生活”之都咖啡文化的一大特点。

即便在最有“烟火气”的菜市场,也能闻到咖啡的香气。

沿着中道街菜场一路走到底,红砖木门的复古小屋就开在蔬果铺子旁,“陋屋咖啡”据说由鸡棚改造而来。门口两排露营椅,闲人手捧一杯热咖静晒太阳,提着菜篮的叔叔阿姨偶尔也会来尝尝鲜。

“我在2017年大学期间就考虑要在成都筹备做*家咖啡门店,当时成都的咖啡市场还没有开始井喷。”陋屋咖啡的创始人常泗泓在今年夏天租下中道街这个铺子,主要考虑的也是这两个要素:租金低,烟火气。

在常泗泓看来,疫情及信息爆炸会让一家大体量门店难以支撑,作为新品牌,房租压力不能过高。

其次是烟火气,“我们坚定地认为咖啡是日常的存在,回归产品本身,不用过多的‘高级感’去做溢价,选择菜市场,也是让咖啡这种饮品接地气。”

菜场尽头的陋屋咖啡 时代周报记者 王晨婷/摄

02

成都咖啡的千层套路

有简单融入生活气息的社区小店,成都咖啡也爱整更多花样。

花椒咖啡、竹子特调······咖啡加上成都特色制成特调,层出不穷的各色趣味混搭总能吸引年轻人的一阵追捧。

但除却短暂的火花,从更大的门类来说,与同为“世界三大饮品”的酒和茶对话,咖啡或许能碰撞出长久的精彩故事。

咖啡与酒结合,正是时下最潮的“早C晚A”(早上Coffee晚上Alcohol)。这与悠闲的成都不谋而合,日咖夜酒的模式更适宜这座城市的节奏。

欧式复古风格的MONDOLI是成都老牌网红咖啡店。不大的空间里摆满了动物标本和古董装饰,饮品更是远近闻名。白天一杯黄油Dirty浓郁香醇,夜深的一杯长尾山雀鸡尾酒则清爽怡口。

同样开在春熙路附近的“灵丹妙药”,是今年加入“早C晚A”大军的新兵。

四川人阿飞北漂数年,今年回到成都,和朋友一起张罗着开起这家小店。钟爱的帽子、淘来的小摆件,店里处处是主人的小巧思。

入夜后的“灵丹妙药”的确萦绕起神秘的氛围,每桌一支小蜡烛照出一圈温暖。

△ 灵丹妙药的“晚A”模式 时代周报记者 王晨婷/摄

“主要是想开一家酒吧,但白天闲着也是闲着,我自己又特别爱喝咖啡,一天能喝个5、6杯,就想着早点开门,在下午做一家咖啡馆。”阿飞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阿飞的想法是把鸡尾酒的框架带到咖啡里。“比如威士忌酸,就是威士忌加酸加糖和蛋清,那么把威士忌换成咖啡,一样可以加酸加糖来填充。”

在阿飞看来,“不被定义”是他对自己小店的理解。

无独有偶,灶咖的老板六六正将中国茶的框架带进咖啡。

“灶咖”的名字是六六妻子取的,在闽南话里是“厨房”的意思。

“在闽南人的观念里,生活就是要有吃有喝。我们想做差异化的咖啡馆,凸显出自己的特点,在最开始就想做中式的概念。从桌椅到这个移动式的吧台,其实都是借用了古时的茶寮和乌台。”在介绍自己的店铺想法时,六六滔滔不绝。

灶咖只营手冲,所有的豆子都由六六自己选购烘培,是成都手冲爱好者们心中的珍藏。菜单上列明了每个豆子的产地和口味,价格在手冲中也格外亲民——大多只售39元。

“我把茶道融合进去,把咖啡香像茶香一样展示。”六六说着熟练地进行冲煮,再倒入高杯、矮杯、冰杯三种不同的小杯子里,展现出不同的风味来。

△ 六六和他钟爱的乌台 时代周报记者 王晨婷/摄

03

下一个咖啡之都?

成都咖啡尤其“爱整花活”,背后则是成都消费人群的*特点:年轻。

《成都青年发展报告(2022)》显示,14-45岁成都青年达960.36万人,占常住人口45.87%;在校大学生达到110.2万人,居全国第四;新职业人群达63.71万人,排名全国第二;位居青年人期望创业城市第二。

在阿飞看来,成都的年轻人们有自己的想法,而成都有包容的市场环境和文化,年轻人将想法付诸实践的速度也快。

“成都喜欢搞更风格化的东西,这跟咖啡文化也有关系。比如在北京胡同里的一个咖啡馆,没有什么装修,但会出品好的咖啡,客人也愿意去。但成都更需要环境、产品等的整体氛围,‘只是喝杯咖啡’的顾客或许没那么多。”

“成都爱整花活,其实就是年轻人爱玩,爱新鲜。不管是对咖啡功能性的需求,还是对于咖啡品质的追求,每个客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是综合的东西,只是每个城市的比重不同。”馒头曾在北京、上海等多地做咖啡,在他看来,成都可能更多将咖啡认作是一种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就包括很多东西,比如和各种东西联名、结合,在其他城市或许也有,但程度没这么猛,不会说大家一阵风一样都来做这个事情。”馒头说。

不过,花样成都也正说明了它有众多消费力来承载。

在大众点评上搜索成都咖啡店,共有6609条结果。成都餐饮同业公会咖啡分会的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成都新注册的咖啡店数量多达447家,这意味着成都平均每天就会诞生2.4家全新的咖啡馆。

那么,成都会否成为下一个被公认为“咖啡之都”的上海?

馒头立刻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认为,成都的咖啡气质或许会在某一阶段接近上海,但一定会走出另一条不同的路。“在成都,年纪大的人喝咖啡的还是很少。成都更爱玩,真正对于咖啡文化的积淀还是需要时间。”

六六也认为,成都离形成自己的咖啡积淀还有一段距离。

“现在来我店里的基本还是年轻人。一些年纪大的顾客,我也跟他们聊过,大多数还是因为之前在国外或者上海、北京待过,养成了喝咖啡的习惯。要因为成都自己的咖啡文化培育出更多群体对精品咖啡的热爱,现在还没到这个时候。”

△ 茶馆依旧是成都老年人生活的主流 时代周报记者 王晨婷/摄

市场缓慢打开,店铺与日俱增。不论是文阿姨的咖啡推车,还是热门新店“灵丹妙药”,都在悠闲的成都感受到激烈的竞争。

“好比原本有100个人喝咖啡,一共有10家店,你还能去每家店比较一下;但现在有200个人喝咖啡了,却有了50家咖啡馆。能分到的(客源)自然就少了。”阿飞透露,几次因外部因素封店,这家开在今年的小店“还只能说保本”。

“谁能坚持三年,谁就能变成优秀的成都咖啡馆。”六六说。

不管是成为优秀的咖啡馆,还是成为下一个咖啡之都,成都咖啡人和成都这座城市,都还再需要一点时间。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时代周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