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BB.1.5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关注。
根据1月5日中新网消息称,WHO新冠疫情应对技术主管范克尔克霍夫公开表示,XBB.1.5成迄今*传染性的Omicron亚型变异株。原因在于这种亚型的内部突变“使得病毒能够粘附在细胞上并容易复制”。
几乎同时,中国驻美大使馆也在提醒在美中国公民加强防范。其中,也将XBB.1.5称为“美国新冠病毒传播速度最快的优势毒株”。
这意味着,XBB.1.5正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官方的注意。
过去一周,XBB.1.5在中国掀起了新一轮药品抢购的新热潮,这回的主角是蒙脱石散。
尽管警方很快查清,那个在朋友圈宣称XBB.1.5将会造成二次感染,且新毒株将攻击“大脑和肠道”的人,是既无医学常识也分不清病毒和细菌的“修打印机”的人,但是关于新毒株是否会带来更严重的病症是否会带来更严重的感染等问题已经成了困扰刚刚“杨过”“杨康”,以及还没有“阳”的人们。
从电商平台看,蒙脱石散仍然处于无货的状态。
XBB.1.5并非新鲜事物,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在官微公布的数据,到2023年1月2日,它已经在全球至少25个国家和地区被监测发现了。
在中国,从2022年10月到12月,中国疾控中心通过测序也发现了199例境外输入的XBB病例,其中4例是XBB.1.5。在本土病例中也报告了16例XBB病例,都是XBB.1分支。目前暂未发现XBB.1.5的本土病例。中国现阶段主流的毒株仍然是BA.5.2和BF.7。
那么XBB.1.5,究竟是何方神圣,它可怕在哪?未来这种毒株乃至更多新的毒株又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会带来重复感染,进而损害我们的健康吗?
01
XBB掀起新一轮疫情?
“地狱犬BQ.1”、“XBB”病毒的代号从来没有这么受关注过,不了解真相之前,看到这些层出不穷的病毒名称,任谁都得感叹一句“这还有完没完了?”
更何况XBB.1.5在美国已成了主流毒株。从美国CDC的数据看,从2022年9月25日到2022年12月31日,BA.5在报告病例中所占比例逐渐减少,XBB.1.5占比逐渐增加,已经占到了40%以上。
虽然40%以上的占比,看起来很可怕,但实际上并不能说明新毒株已在美国引起新一轮疫情。
从美国CDC的数据监控看,在XBB.1.5逐渐跻身主流之初,患病人数确实有一个跳跃式上升,但总体并没有大幅提高的趋势,死亡人数也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美国向CDC(疾控中心)报告的COVID-19病例数的每周趋势。来自美国CDC官网。
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家金冬雁向虎嗅证实,XBB毒株在美国或新加坡都没有引起大规模的二次感染,传入中国香港后,至今也没有形成广泛传播,并且在正在传播的新冠病毒亚型中不占优势。
病毒学专家常荣山也向虎嗅表示,XBB在日本也并没有大幅增加住院率。在纽约,住院率也只是略有增加,“(XBB)无论是逃逸还是感染人的能力,都不是无限增强的。”
另外,XBB.1.5的致病性相比其他毒株并没有增强。“它虽与ACE2(虎嗅注:这是病毒进入人体需要打开的细胞上的“锁”)结合略强,但免疫逃逸能力同时减弱,整体特性没有大变化。”香港病毒学专家金冬雁向虎嗅指出。
在此前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金冬雁也曾指出,XBB.1.5仍在Omicron的谱系内,不会有与Omicron差异很大的症状。也就是说,主要症状仍然是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咽痛、咳嗽、全身酸痛等。
这些也得到了其他一些研究者的证实。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何大一团队对XBB及其另一个子代XBB.1进行研究发现,在BA.2突变的基础上,XBB亚变体的S蛋白上有14个突变,其中9个突变存在于在受体结合结构域(RBD),这也是与人体结合的“钥匙”所在。
新冠病毒正是通过这一区域与人体细胞的"锁"ACE2结合,才进入人体细胞,完成感染的。与其前体相比,XBB与人体细胞ACE2结合的亲和力,与他们的前一代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在免疫逃逸方面能力更强了。研究者发现,XBB和XBB.1中的V445P点位突变削弱了抗体的中和活性。
XBB就是新冠病毒Omicron的BA.2衍生出来的2个毒株BJ.1(BA.2.10.1.1)和BM.1.1.1(BA.2.75.3.1.1.1)的重组分支,XBB.1.5是它的子代。
新冠Omicron亚变体与其他主要SARS-CoV-2变体的无根系统发育树(比例条表示遗传距离)图片来自cell期刊。
这些体外研究数据都指向了XBB、XBB.1有成为主流株的潜力,但是并没有证据表明这些突变会加重患者的病情,也没有任何突变点位指向,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的杀伤力增强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抢蒙脱石散、纸尿裤,担心XBB.1.5攻击消化道和大脑,实在是大可不必。
02
XBB或有可能打破原有的免疫屏障
实际上,反复的自然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加上疫苗的加强接种在人群中已经形成了免疫屏障,突破感染后的症状较轻与体內抗体浓度成正相关,住院率也下降,也已经低于了同期的流感。
这些也在改变人类与新冠病毒对阵的局势。
而XBB.1.5有破坏这种基本保护体系的趋势。
美国著名病毒研究机构Fred Hutch研究所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研究员Jesse Bloom在社交平台上发出一篇长文指出,XBB.1.5确实是目前传播能力最强的Omicron亚型。
从数据看,XBB.1.5的RT值直接飙到了1.6(RT值指“疫情有效再生数”,可以理解为疫情实时传播指数,小于1的时候,可以认为疫情正在走向结束)而此前的BQ.1.1等VOC(需要关注的变异株)的RT值都是保持在1以下,即:原本的毒株每个感染者能够传染的人在1个以下。
也就是说,XBB.1.5对已有免疫屏障可能有破坏作用,这给未来新冠疫情走势带来了一些不确定性。
图为各主要亚型的Rt值。来自 Jesse Bloom的社交平台账号。
在过去几年里,全球各地都以各自的形式形成了某种免疫屏障。
根据美国以往的研究发现,无论是既往感染还是接种疫苗,都会或多或少地阻止新的感染。
1月2日,Nature microbiology正式在线上刊发了一篇关于Omicron在人群中传播情况的文章。研究者自2021年12月到2022年5月,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35所男子监狱的新冠病毒进行监测,结果显示,未接种过疫苗的感染病例,将病毒传染给密接者的风险是36%,而接种疫苗的病例则将这个风险降低到28%。
这意味着,接种疫苗降低了病毒传播的风险。同样的情况在既往感染者身上更加明显——既往感染,以及“阳过”且接种过疫苗,分别将传染风险降低23%和40%。
对于个人来说,既往感染和接种疫苗都不能100%阻止二次传播,不过从群体上,会形成某种屏障,也就是人群免疫能力会与病毒的突破性感染形成某种微妙的平衡。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免疫屏障。
这也是前述提到的美国可以对BQ.1.1等亚型的RT值降到1以下的原因。
XBB.1.5的出现直接打破了美国此前疫情防控体系——由既往感染者、疫苗接种和公共卫生措施共同塑造的某种平衡。
根据Jesse Bloom前述长文,作为前述两个Omicron亚型重组的产物,在XBB.1基础上,新冠病毒的新亚型XBB.1.5,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突变点位,就是RBD上的F486P。前述提到,RBD是病毒开人体细胞ACE2这把“锁”的“钥匙”,这上面的所有点位变化都很值得关注。而F486P是取代了XBB原本的F486S,这一点改变就使得病毒与人体细胞结合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了。
简单说,就是XBB.1.5的“钥匙”和人体细胞的“锁”更加适配了,病毒更加容易进入人体细胞了。这也是XBB.1.5能快速成为主流毒株的关键所在。
不过,Jesse Bloom也并不确定,XBB.1.5在已有免疫屏障的基础上,还将造成多大规模的传播。
03
如何正确对待层出不穷的新毒株
Omicron自从2021年11月确定为VOC以来,一年多的时间里,至少监测到了18个亚变体。从B.1.1.529一直到BA.1/2、BA.4/5,延伸到BF.7,乃至于今天的XBB,但是,人类对其变化趋势的研究仍然没有清晰的思路。
2022年9月25日到2022年12月31日,美国CDC监测的VOC传播情况。来自美国CDC官网。
何大一团队在就前述论文中就写道:“我们已经追赶SARS-CoV-2变种两年多了,但病毒仍在进化和逃逸。这一持续的挑战凸显了开发广泛保护并预测SARS-CoV-2抗原轨迹的疫苗和单抗疗法的重要性。”
在真正出现100%有效的疫苗或中和抗体以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可能出现的新毒株?
“这些毒株根本没有大的变化,重复感染也并非严重问题,不应夸大。”金冬雁向虎嗅表示。
常荣山也向虎嗅明确指出,即便是重复感染,一般也都在轻症范围内(包括XBB.1.5)。
scientific reports刊发的上海交大和耶鲁大学的一项荟萃分析(即:用统计学方法对多个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和概括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中纳入了全球11项研究和11项病例报告,涉及9711525名受试者,其中271734人有感染史,平均年龄42.6岁。结果表明:既往感染过新冠病毒者再次感染的风险,比从未感染的人感染病毒的风险低87%。
不过再次感染还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个人健康状态、防护的情况等。这份报告的最后,研究者强调相比感染新冠病毒,接种疫苗能够有更好的保护作用,即便是阳过的人,也可以从接种疫苗中获益。
虽然此前也有威尔康奈尔医学院(卡塔尔校区)的学者研究认为,重复感染会增加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但是更多研究者指出,这一研究本身就是针对脆弱人群——平均年龄60岁,并且伴有肥胖、糖尿病等高危因素,而且大部分人没有接种疫苗,因此不能代表普通人的情况。
前述WHO新冠疫情应对技术主管范克尔克霍夫也预计,XBB.1.5可能会在世界范围被引起更多感染浪潮,但它不认为,这一定会引发更多的死亡,因为“我们的应对措施继续发挥作用”。
而对于中国来说,无论是布洛芬、蒙脱石散,还是辉瑞、默沙东的抗病毒小分子药,都是疫苗的补充,医疗资源更应该向脆弱人群倾斜。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抗病毒,最关键的一步,还是要走在病毒前面。通过接种疫苗或者自然感染形成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黏膜免疫等多重、混合免疫屏障、侧重对脆弱群体予以保护等其他公共卫生防护措施,以及新亚种本身致病力的减弱,能够达到一个感染和免疫的动态平衡。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虎嗅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