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苦了三年,旅游该好回血了吧

旅游市场也已今时不同往日,在旅游业态、客源结构、市场需求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2023-01-11 10:10 · 微信公众号:非凡油条 豆花

在疫情冲击下承压三年的旅游业,在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实现客量、收入齐增,显现出回暖复苏趋势。然而,疫情传播带来的后续影响还在持续,现阶段诸多现实状况也表明,尽管国内旅游业复苏趋势已现,但2023年要完全恢复至2019年的水平,或仍有较大困难。

01 元旦假期收官:新年旅游业复苏*枪,打响了吗?

随着新十条、乙类乙管政策的相继发布,行程卡相关服务已正式下线,除特殊场所外,也无需再查验健康码和核酸报告。

如今国内出行终于不再受困于防疫措施的约束,作为疫情放开后的*个小长假——2023年元旦假期,也因此被寄予了打响新年旅游业复苏*枪的厚望。

从目前各方公布的旅游业相关数据来看,元旦假期的确释放出了国内旅游市场回暖复苏的信号。

美团数据显示,今年跨年夜特色街区、主题乐园的门票环比增长了10倍以上。携程报告显示,相较2022年不到四成的用户跨省出行,今年元旦假期有近六成的用户选择了跨省游。飞猪平台显示,元旦期间热门旅游城市的租车预订量环比上月增长超3倍;星级酒店、乡村民宿的预订间夜量增长超3成。

从出行人群来看,*波“阳康”人群是本次元旦假期的旅游消费群体主力。马蜂窝大数据显示,元旦假期出游旅客中,前段时间*波感染高峰日趋平缓的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消费者占比高达73%。

从旅行目的地来看,一冷一热的“冰雪游”和“避寒游”是元旦假期旅游的两大主题:东北冰雪大世界、亚布力、长白山、中国雪乡、“北极”漠河等经典冰雪旅游景点和三亚、西双版纳、陵水、海口、厦门、万宁等气候温暖的旅游度假城市是最为热门的旅游去向。

拿此次备受关注的“大热门”三亚来说。三亚市旅游推广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元旦假期,三亚机场日均进港客流突破3万人次,同比增长15%,带动酒店、民宿等平均入住率均超过80%。

“*波阳康已飞往三亚”、“三亚近期酒店房间几乎售罄”、“三亚18万每晚天价酒店一房难求”、“三亚民宿老板一个月赚回三年亏损”等话题也在社交平台引起热议。

从全国层面的数据来看,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的测算,今年元旦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双双重回增长区间,国内旅游出游共计5271.34万人次,同比增长0.44%;实现旅游收入265.17亿元,同比增长4.0%。

“0.44%”和“4.0%”的同比增长,从数字上来看,增长并不大,远没有达到很多人期待的“报复性旅游”的爆发程度。如果按可比口径计算,今年元旦假期的国内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也仅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42.8%和35.1%。

尽管如此,“同比增长”这一结果,对于近几年备受冲击的旅游业而言,已经是一个难得的成绩,至少意味着消费者的出行信心和消费意愿出现了回升向好的现象。

02 新冠疫情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旅游业经历了从“高歌猛进”的一路增长到“断跌式”的长停打击

近三年,在疫情笼罩下,全球经济都遭遇滑铁卢,不少行业遭遇重创,其中旅游行业更是被不少人看成“重症”行业。

但在新冠疫情暴发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可谓一路高歌猛进,对于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日渐显著,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年旅游人次屡创新高,由2009年的19.02亿增至2019年的60.06亿人次,旅游行业总收入也从2009年的1.01万亿元增长到了2019年的5.7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8.9%。

2019年我国旅游产业整体的营收为6.63万亿元人民币,为整个GDP带来的贡献是10.94万亿元人民币,占比达11.05%。

然而,2020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被迫按下“暂停键”,遭受了断崖式下跌。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我国旅游行业总收入为2.23万亿元,仅为2019年的38.93%;旅客数量为28.79亿人次,仅为2019年的47.94%。

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新冠疫情反反复复,尽管2021年同比2020年有小幅增长,但出游人数(32.50亿人次)和旅游收入(2.92万亿元)也仅分别恢复至2019年的54%和50%。

在疫情带来的长停打击下,众多涉旅企业都遭遇了生存危机,旅行社、航空、酒店等传统企业首当其冲。

统计机构Fastdata发布的《疫情下中小微旅游企业经营现状调研》显示,2021年全国仍有超过92.3%的旅行社出现亏损。

在此情况下,众多企业断臂求生,不少优质资产被贱卖,中小型旅游企业陷入停摆危机,还有一大批企业破产。

此次疫情的重击,也让旅游行业发展的固有脆弱性显露无疑。

脆弱性是指系统在风险发生时受到冲击的程度,反映了系统受到冲击或伤害可能性的性质或状态,可以简单理解为因不确定性而遭受的损失。

旅游业的发展作为“国泰民安”的产物,兼具集群性、流动性、生产和消费同时性等鲜明特点,与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状况息息相关,是典型的环境敏感型产业,在重大外部冲击面前具有脆弱性。

而不同于以往的旅游危机,新冠肺炎疫情不论是在时间跨度上,还是在空间跨度上,对于旅游业造成的冲击,都是前所未有的。

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报告曾指出,新冠疫情是自1950年有记录以来国际旅游业遭受的一次最严重的危机事件,冲击了世界所有区域的旅游业,2020年和2021年全球国际到达游客数量相较于2019年分别下降了73%和71%,

旅游业深受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而疫情对社会经济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大量企业都出现了裁员、降薪、延迟发放工资的现象。

而且与农业产品、工业产品的“异地化消费”和“非直接接触”不同,旅游业是为人们异地旅行提供服务的综合性产业部门,以人“面对面”交流互动为基本特征。

也就是说,旅游业的价值创造是以实现以人口的异地流动为前提的,游客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双向空间转移是完成旅游活动的必要条件。

无论客源地还是目的地,一旦发生危机限制到了人口异地流动,就意味着游客无法开展旅游活动,涉旅游企业也因此会陷入无业可营的窘境。

03 本地游、近郊游、露营……疫情倒逼出国内旅游市场的新产品

在2020年到2022年的这三年间,我国不仅实施了严格的限制人群流动的防控政策,还针对旅游业实施了“熔断”机制——出现中高风险地区的省区市,将立即暂停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该省跨省团队游和“机票+酒店”业务。

而旅游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综合体,产业内各个环节间具有高度依赖性,伴随“熔断”而来的是航班取消、旅游团退团、住宿退房和景区游票退订等一系列连锁反应,这进一步加剧了整个旅游产业的系统脆弱性。

起初,业界普遍认为疫情持续的时间将会较短,因此并未集中精力定制疫情常态化下的旅游业发展策略,而更偏向于在疫情结束后更快速地抢占市场。

后来疫情防控步入常态化,倒逼了国内旅游业进行危机管理与调整,国内旅游业从用户需求端到产品供给端均出现许多新变化。

一方面,旅游业长时间的低迷状态让从业者信心减退,很多企业实施了简单的应对政策如裁员,通过减少门店和日常单向支出来保障企业资金链的完整和现金流的循环。

部分无力承受高昂的维护和人力成本的运营者则直接选择退出,这使得旅游行业内部分化加速,头部效应更加强化。

另一方面,传统的旅行社、酒店、休闲娱乐业开始聚焦大众日渐增长的本地休闲和近程出游服务,新的产品和服务被创造出来。

比如,上海春秋旅行社的“城市微旅游”、中旅旅行的“国际品质国内游”、携程旅游的“直播带货”、开元旅业“郊野微度假”。

不少星级酒店,如四季酒店、凯悦酒店、香格里拉酒店、洲际酒店等,通过业务拓展入驻线上外卖平台等方式,开始对外销售早餐、午餐和晚餐便当。

部分景区逐渐普及线上预约,配套跟进核酸检测点,既减少管理成本又在很大程度上预防了疫情的蔓延;此外也有景点借助VR和AI技术,来营造3D虚拟环境,推出“线上云游”等服务。

过去几十年,“本地游”市场一直处于长尾地带,散客化程度高,组织化程度偏低。现在,受疫情防控政策的影响,旅游流动空间距离受到大幅度压缩,用户出游行为逐渐呈现出日常化、休闲化和户外化的趋势。

以本地、近郊和周边为主要游览区域,以周末为主要游览时间的“微度假”方式异军突起,快速把城市及周边的冷清区域变为热点区域,周末的出行意义也不断被放大。

马蜂窝大数据显示,2022年出游消费者中,有89%的用户喜欢“周边游”,79%用户偏爱“自驾游”,也由此带来一股“精致露营”的热潮,2022年约有55%的用户进行了露营活动。

此外,为了避开人潮,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扎堆前往热门旅游城市,而是“反向旅游”,选择非著名旅游小城、原生态的小众目的地,以追求安静、清闲、低成本的度假方式。

04 复苏趋势已现但今年完全恢复至2019年水平或仍有难度

自2023年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将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入境免隔离措施也将落地实施,旅游业苦等三年,终于迎来国内国际市场全面复苏的重要时间节点。

不少从业者们都欢呼雀跃,并紧锣密鼓的进行复苏业绩的准备工作,尽管冬季属于旅游相对淡季,但多地旅企仍在力推“冬游”产品。元旦假期收官后,面向即将来临的寒假、春节旅游市场,各大旅游机构也开始上新更多跨省旅游产品。

不过,关于2023年旅游行业恢复的预判,目前业界的看法仍然存在分歧。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2023年1月1日发布的《终结与重构——2022年旅游经济回顾与2023年展望》中,以“最坏的日子已经过去,*的时光即将到来”作为开头,并表示:

“我们有理由将2023年旅游经济预期由‘谨慎乐观’上调为‘乐观’,全年将呈现‘稳开高走,加速回暖’的态势,季度增速有望环比走高。”

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预计,如果疫情能够稳定下来,2023年的五一,旅游业能够恢复到2019年的80%左右;2023年十一期间,能够恢复到2019年的90%左右。

然而,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会长魏小安则着重强调“冷静”,认为三年新冠疫情与2003年时非典疫情完全不同,管控措施取消后,疫情传播带来的后续影响还会持续。

“一切的决定还是要跟着疫情感染情况走”,魏小安预计,在乐观情况下,旅游市场的恢复将会经历三个阶段。

*阶段是元旦春节经历一波感染高峰后,预计3月份会逐步平稳,旅游业不会有太大的恢复表现。

第二阶段是4-6月,疫情传播会平稳一些,市场恢复加速但也不是全面恢复,城市大休闲以及乡村微度假会恢复的更快一些,传统旅游企业面临压力还会比较大。

第三阶段是6月之后,如果传播的病毒株没有新变异,大众对于疫情感染的接受程度更强,不再担心重复感染或是后遗症,那时候旅游信心真正重建,旅游才有可能迎来快速恢复期。

一位经营旅行社的业内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一些人会觉得只要政策放开,市场短时间内就会回到疫情前,这恐怕只是一种比较美好的想象。”

的确,尽管疫情管控放开,但疫情本身也是阻碍人们出行的重要因素。

现在 “阳过”的和“带阳”的人中,一部分会大胆出门,另一部分考虑到“阳康”后身体状态及各地疫情状况,会保持观望或者等待,而“未阳”的人群则更多因害怕感染而选择默默居家。

而且旅游业的恢复情况还与各地经济恢复与活跃程度、城乡居民收入的恢复增长等因素密切相关。受疫情的负面影响,一部分城乡居民收入受挫、腰包空瘪,即使出行自由了,但出游意愿可能仍然较低。

同时,经过三年的持续承压,旅游业想要重启到疫情前的运营状态、接待能力和资源配置,同样也需要一段恢复期。

比如,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不少酒店就遭遇了“用工荒”。之前受疫情影响,部分酒店通过削减人手来节省开支,加上最近员工感染和春节返乡人数增多,酒店人手普遍严重不够。

有的酒店只开放了一半房间营业,房价也相应更高。据媒体报道,还有酒店开出了300元/天的高价都找不到临时工。

此外,旅游市场也已今时不同往日,在旅游业态、客源结构、市场需求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疫情期间形成的周边游、露营游等新趋势,在长途旅游放开后是否会发生变化、变化有多大,也是有待检验的问题。

参考资料:

叶欣梁,何一,孙瑞红.脆弱与反脆弱:旅游业韧性研究进展与述评[J].旅游学刊:1-24.

崔凤军.“重压”与“狂欢”——新冠疫情“极限施压”之下中国旅游业的突围与转向[J].台州学院学报,2022,44(02):13-21.

刘馨阳,张春萍.后疫情时代下中国旅游业发展路径及未来展望[J].经济师,2022,(08):115-117.

任瀚,张怡.新冠疫情冲击下旅游相关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2,38(02):231-238.

荆璘.旅游经济脆弱性:概念界定、形成机理及框架分析[J].经贸实践,2018,(13):84.

胡安安.“重症”旅游业:敏感但不脆弱[J].检察风云,2020,(09):28-29.

UNWTO. International tourism and COVID-19:A compilation of data on country, regional and global level on the impact of COVID-19 on tourism, alongside an impact assessment on the economic impact of COVID-19 crisis on tourism[EB/OL].[2022-06-30].

马蜂窝:《2022年自驾游数据报告》http://www.199it.com/archives/1546249.html

闻旅:《谋定而后动,2023年旅游市场发展趋势解读与预判“干货”全在这里》https://mp.weixin.qq.com/s/7caK7ebmR_3IiWrWeymUVQ

南方日报:《2023:何以重塑旅游市场信心?》https://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301/06/content_10046881.html

新旅界:《元旦小长假,旅游业恢复情况如何?》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8692765.html

中国旅游业绝境重生 重回盛况需突破多重阻碍_旅游中国_中国网_中国旅游外宣* http://travel.china.com.cn/txt/2023-01/05/content_85040833.html

央广网:《“灵活用工”能破解酒店用工荒吗?》http://food.cnr.cn/rdjx/20220101/t20220101_525704886.shtml

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元旦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https://mct.gov.cn/whzx/whyw/202301/t20230102_938373.htm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非凡油条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