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流浪地球2》,一场艺术与技术的双向奔赴

“如果《流浪地球》失败了,那么中国的科幻电影也就没有未来了。”
2023-02-09 08:04 · 微信公众号:雷峰网 作者 | 孙溥茜 董子博 编辑 | 岑峰

中国科幻电影振兴的背后,是中国视效科技的默默支持。

当图恒宇俯身沉入没过机房设备的水中寻找防水喷雾,当图恒宇为“丫丫”缠好一圈又一圈的防水薄膜,当不断上涨的海水逐渐升过图恒宇的脖颈,还叮嘱丫丫的话语消融在了海水,幻化成“咕噜咕噜”的气泡,屏幕后的丫丫惊声尖叫着“爸爸”,被海水覆顶的科学家松开了双手,淹没在了闪烁着绿光的水下世界。

幽暗的海水,似乎将窒息的张力撑满整间影院。

末日的废墟与数字生命极限拉扯,将命悬一线的紧张感传递输送给每一位影院中的观影者,忘了和你说一句,还可以呼吸。

宏观的、末日的、未来的、虚无的……这一次,《流浪地球2》后期团队大规模使用国产视效技术,为国内影视制作开辟无人之径,这是《流浪地球2》剧组的一步尝试,也是国内图形学界的一场盛筵,有太多的团队摩拳擦掌,准备抓住这张“名利场”的入场券。

01

《流浪地球2》的视效中,

哪些新技术派上了用场?

视觉*制作是一项大工程。在知乎的“《流浪地球2》幕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制作难题”问题下,《流浪地球2》视效总监、MOREVFX创始人徐建发出了“其实处处都是坑,最主要是单位时间内从未干过这么大的量”的感慨。

相比起《流浪地球1》,全片*镜头从2000个增加到了3300个,另一方面,《流浪地球1》场景相对单一,而《流浪地球2》有着上百个不同的场景,数十年的时间跨度,上太空、下海洋、现实与数字世界不同的视效表达,光是体量已经是《流浪地球1》的数倍。为营造更好的视效效果,片方也在MOREVFX的统筹下,与多家技术公司合作,将诸多新技术应用到影片中。

如徐建在回答中特别提到的一项关键技术减龄*(de-aging),影片中,吴京*次遇见韩朵朵,屏幕上出现一张他幻想自己手捧玫瑰,向朵朵求婚的画面。在这张画面中吴京有一张年轻的脸,为了实现这张年轻的脸,《流浪地球2》的视效团队寻找了许多技术方案,其中就包括超写实数字人和神经网络渲染。

(图片来自《流浪地球2》官方视频截图)

超写实数字人有“数字技术皇冠上的明珠”美称,而实际上,《流浪地球2》选择的却是更“接地气的”神经网络渲染。

通过三维技术路线实现的超写实数字人,是用物理原理复原现实场景,理论上可以达到和真实物理世界一样的上限,但是这样做的问题就是所需要控制的参数量巨大,有多方面因素限制,成本也是巨大的。

而相比超写实数字人的三维技术,神经网络渲染技术具有成本可控的优点。特看科技-数字人产品负责人,DeepFaceLab创始团队成员滚石说,利用深度神经网络直接学习真实物理世界,在同等制作成本下,神经网络渲染能学习到的真实度和物理现象大幅超过三维方案,不失为一种成本与技术之间的*解。

除了徐建提到的“1000加的数字年轻化老龄化”*,《流浪地球2》还中有大量一闪而过,背后却付出了巨大心血的视效画面。

据泽森科工COO徐杰描述,泽森在2022年9月拿到电影中部分大场景的制作,三个月完成交付。为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团队没日没夜加班,而最后如期交付靠的并不是时间与人力的积累,而是泽森研发的一款“全流程”高性能三维内容制作软件ZENO,其强大的仿真、渲染性能让泽森顺利高效的完成了片中部分高难度场景的制作。

徐杰说,目前国内的影视行业正在逐渐试用各种国产硬件和软件,但像ZENO这类的全流程的国产软件,还是需要很多的大制作影视项目来历练,来使业界慢慢熟知和认可。

“我们很感谢MORE给了我们这样宝贵的机会,来参与中国科幻片史上现象级的项目制作,这对ZENO来说是一次艰巨的挑战也是一次全新的亮相的机会。”徐杰表示,由于保密协议,关于具体承制镜头及制作技术详解将会在后续电影下映后和大家一起分享。

除超现实形象的*之外,场内的实时技术*也非常重要。国内最*的SFX*制作团队R3D Effects负责人许龄尹Cherrylnn对雷峰网介绍到,电影拍摄的特写镜头都要使用真实材质,越真实越好。因此对化妆师的要求,对服化道的要求都非常严苛。R3D Effects团队在电影开拍前两个月进入剧组,中间受到疫情的影响、画面临时推到重拍等N多因素影响,整个拍摄过程中时刻扣紧心弦。

但是让Cherrylnn感慨的是:“郭帆导演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导演,他能够提出他想要的效果,所以你能看到他懂你的领域,即使是妆效这样的细节,他也做了功课,所以《流浪地球2》没有理由不成功。”

02

当下的视效圈,

中国和好莱坞存在哪些差距?

现代电影视效背后的关键技术是计算机图形学。《流浪地球2》科学团队执行制片人王姝对雷峰网讲到,好莱坞通行的模式是,从全球范围内的实验室搜罗优秀技术,将这些点状的技术进行整合打包,再将链条产品作为服务,向全球提供。

智造科技CEO梅铁铮告诉雷峰网,在合作的过程中,好莱坞对外提供的不一定会是*进的技术,所以我们买到的也不会是*进的产品。《流浪地球2》选用国内的前沿技术,是顺应技术国产化的风向,也是为中国电影事业未雨绸缪。

但是相比技术的应用,梅铁铮认为《流浪地球2》更大的贡献是将这些技术在战略层面做了很好的统筹规划。

电影视效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即使是在好莱坞,一旦进入拍摄阶段,也基本都是在执行原有的故事版本,不会有太大改动。在华语片中有许多电影因为前期筹备时间不足,剧本创作阶段不考虑*部分,导致开始拍摄发现有些画面无法实现,推倒重来的故事。流程管理的缺乏会极大限制*团队的发挥,和电影画面的呈现。

在《流浪地球2》前期剧本开发阶段,MoreVFX便参与进了剧本的开发创作。*限度地确保电影在Planning阶段考虑到更全面因素,做好筹备工作,有从业者表示,这是一个好现象。相比好莱坞成熟的电影工业,技术Pipeline一时半会很难赶上,但是软性流程可以马上优化。

Planning是一种认知,现在中国电影人缺乏的只是经验。郭帆导演和MoreVFX走出了一大步,相信过几年中国电影制作的认知会提升,planning会更加被重视,也会得到更多的科技支持。

03

《流浪地球2》火了,

但中国视效会同样火起来吗?

尽管距离好莱坞标准还有差距,但《流浪地球2》的成功,无疑证明了,中国技术在电影工业界,已经具备了上场作战的能力。

有人会说,《流浪地球2》爆红,中国的视效行业也必然走向一个上升期——越来越多的人会看到中国技术的可能性,越来越多的导演也会更倾向于使用中国技术。

但不少从业者都对雷峰网说,现实可能比想象的更加悲观。

徐杰对雷峰网表示,在他的角度看来,影视圈一直是一个规则相当完善的圈子,具有一套成熟的标准和解决方案。对于片方来说,如果既存一套简便可行的方案,片方往往不会愿意改弦更张,另起炉灶。

而《流浪地球2》愿意大量使用本土技术,有导演郭帆和MoreVFX徐建两人很强的个人色彩。

据悉,郭帆曾在一次闭门会上提到过,逆全球化脱钩趋势愈加明显,在视效方面,中国也面临着“卡脖子”的问题——如果外国在软件层面进行封锁,那电影行业都得“趴窝”,没法开工。

为了未雨绸缪,郭帆砸重金,拉了一整条完成的技术链条。而徐建也提供了大量的支持,把流程跑通。

而像这两人一样,拥有“国产梦”,又愿意为之投资的人,在电影界今天仍只是凤毛麟角。

要完成电影制作链条的全国产替代,谈何容易?

就国内影视大环境而言,愿意尝试新技术新工具的团队凤毛麟角。对片方来说,尝试全新的流程和制作方案,学习适应成本太高。

泽森的做法是,在具体的项目中尽可能用技术来提高效率,解决传统制作流程中的固有痛点,保证出片质量达到国际水平。通过一个个这样的标杆项目树立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并向整个三维内容行业进行辐射。

“我们通过团队的技术力来满足具体项目中的高难度镜头制作要求,对关键流程进行优化和替代,达到单点效率的提升,让片方先把产品用起来,再慢慢提升业内对产品力的认可。”泽森科工COO徐杰如是说。

影眸科技的CTO张启煊也对雷峰网表示,宏观来看,国内有越来越多的团队,正在尝试图形学底层技术的研究和落地推进。以影眸为例,2022年,团队有4项工作被Siggraph接收。除此以外,影眸也在力推这些技术,和MoreVFX等国内其他视效团队结合落地。

如果,电影界接受国产技术还需时日,那么营收模式的拓展,就成了影眸这样创业团队的必然之路:影视、广告、数字 IP 等内容的制作,可以给公司带来短期可控的收益。

“对于电影,我们把它当作验证技术最高质量的一个方式,甚至也愿意为其花费一些成本。”张启煊说,“在电影中被验证的技术,也能够向下兼容到影视、广告、游戏等领域——而到了这一步,我们相比其他竞争对手,就是降维打击。”

04

结语

数年前的一个下午,郭帆导演把整个剧组集合,叫到了东方影都内部的观影厅开会。

彼时,剧组已经没日没夜地拍了60天,全军疲惫不堪。郭帆拿出了之前拍了2个月的成果,在银幕上展示。郭帆知道,他必须提振全组的士气,于是映罢,他对大家说:

“如果《流浪地球》失败了,那么中国的科幻电影也就没有未来了。”

当高昂的成本、知名的IP,都变成了压在他身上的压力,郭帆没有踌躇不前,这才有了《流浪地球》系列的两部电影,以及业界和市场对于国产科幻片的信心重振。

有人说,《流浪地球》的成功,是赶上了中国电影*的时代;但实际上,中国电影*的时代,正是《流浪地球》打开的。

而另一边,中国的图形学界,空有一身本领,也想要能够展示的舞台。

多年等待,《流浪地球》的东成西就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视效技术的可能性。而《流浪地球2》相比前作在视效上质的飞跃,这些参与了电影制作的技术公司又多了一张新的靓丽名片:

“《流浪地球2》里面,有我们的工作。”

未来,我们会迎来中国图形学界*的时代吗?

答案是,一定会的。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雷峰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