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打响了罕见一枪——
本周,安徽省科学技术厅牵头设立的安徽省雏鹰计划专项基金(简称“母基金”)正式开始公开遴选子基金管理机构。令人惊叹的是,这个母基金出资子基金的方向分为两类,其中之一是师生创业子基金,希望通过股权投资方式对国内外高校师生给予支持。
这是另类的人才橄榄枝——根据返投要求,子基金要么大力支持在安徽省内创业的高校师生;要么将国外内优秀的师生创业团队搬到安徽,人才和产业的目的不言而喻。通过母基金,一众风险投资机构去各大高校寻找优秀项目,或多或少带回安徽。
至此,城市“抢人才”开始延伸到了大学校园。而人才之争背后,本质就是新兴产业之争。眼下全国各地政府引导基金遍地开花,各地发展新兴产业的迫切心情溢于言表,为此掀起了这一幕幕——争抢VC机构,争抢优秀项目,争抢高素质人才。
安徽拿出18亿
VC帮忙找高校师生创业项目
这要从半年前说起。
去年8月份,为助力国内外高校师生、初创科技人员在皖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安徽省科学技术厅牵头组织设立了安徽省雏鹰计划专项基金。雏鹰基金规模18亿元,其中:省引导基金出资15亿元,母基金管理机构出资及募资3亿元。运营期限原则上不超过15年,其中投资期7年,退出期8年。
具体来看,该母基金主要通过直接股权投资或设立子基金方式,吸引、支持国内外高校师生、初创团队在皖创办企业,为安徽省打造国内创新人才高地和科创中心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其中子基金分为师生创业子基金、初创团队子基金两类,分别通过股权投资方式对国内外高校师生、初创团队创业给予支持。
随后,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官网公布了雏鹰基金管理机构遴选中标候选人——安徽创谷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创谷资本”)。据悉,创谷资本是安徽省投资集团为落实“全创改”方案和省级股权投资基金体系建设要求,由全资子公司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发起设立、管理团队控股的市场化专业化基金管理公司。目前,创谷资本聚焦TMT、大健康、文化旅游、新能源、大消费、智能装备、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打造从天使、VC、PE、到并购的全生命周期基金集群体系。
如今,雏鹰计划专项基金正式开始公开遴选子基金管理机构,其子基金分为师生创业子基金、初创团队子基金两类。原则上,师生创业子基金每支子基金规模不少于1亿元人民币,初创团队创业子基金每支子基金规模不少于2亿元人民币。
母基金出资子基金采取认缴制,遵循“资金跟着项目走”原则,根据子基金投资项目进度,按约定比例出资。子基金投资项目以市场化方式按照投资协议约定出资。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社会化机构、地方平台公司等机构牵头设立子基金,引导险资、银行资本、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其他社会化资本参与出资。
母基金对单个子基金的出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子基金实缴出资总额的40%,综合考虑子基金管理人申报机构的科技创新项目资源、募资能力等情况,比例可适度放宽,最高不超过70%。
而在返投方面,子基金需投资于在安徽省内创业的国内外高校师生、初创团队的资金不低于安徽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在子基金中穿透计算出资额的1倍。对单个项目累计投资原则上不超过子基金实缴规模的20%。同时,子基金对初创期企业的投资额不得低于子基金投资额的70%。
无独有偶,三个月前,安徽科大硅谷引导基金注册成立,总规模300亿元,首期注册规模15亿元,由安徽省国有金融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肥市高质量发展引导基金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由合肥市统筹管理。这是首只围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基金,备受关注。
从雏鹰基金到科大硅谷引导基金,可以看到一个鲜明的趋势:安徽开始从大学“抢人”。
VC冲进大学找项目
其实这一幕创投圈并不陌生:VC也正在去各大高校“抢”项目。
此前,甚至有早期投资机构悄悄梳理了一份教授名单,涉及人工智能、云计算、机器人等各个方向。知名VC机构甚至报销学费让合伙人再到高校进修,为的是能跟教授等技术出身的创业者打成一片。
最早引起VC排队争抢的是“南湘北苗”。其中,“南湘”指的是李泽湘教授。1992年,李泽湘加入香港科技大学,担任电子工程系教授,创立了科大数控研究实验室及自动化技术中心。彼时,深圳设立一个专项基金和深港产学研基地,这里也成为李泽湘下场创业的开始。
多年来,李泽湘带着一众学生积极创业。梳理下来,李泽湘与香港科技大学师生组成了一个引人瞩目的学院派创业群体,孵化出一只只独角兽,其中包含了无人机巨头大疆创新、工业机器人公司李群自动化、自动驾驶企业希迪智驾等一串响亮的名字。
“北苗”指的是北航王田苗教授,在清华大学攻读拿到博士后学位的王田苗来到北航任教,现任北航机器人研究所教授博导和北航机器人所名誉所长。多年来,王田苗教出了一个硬核创业军团。譬如,九号公司董事长兼CEO高禄峰和联合创始人兼总裁王野。当年硕士毕业后,王野进入了王田苗所创办的硬科技孵化器“北京博创科技”,继续做机器人项目。在这里,他和师兄高禄峰开始了创业之路。在初创阶段,王田苗教授不仅是他们的天使投资人,还为他们提供战略指导。2020年10月,九号公司在科创板敲钟上市。
还有机器人领域的明星创业公司艾利特,核心创始团队均是王田苗教授嫡传弟子;车联网大数据平台博创联动CEO陶伟;手术机器人Remebot创始人兼CEO刘达;全液晶仪表制造商友衷科技联合创始人刘淼.....十余年间,王田苗参与投资或孵化的项目已达数十个。
在爆火的新能源领域,也有一个让VC排队拜访的教授——欧阳明高。欧阳明高现任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新能源领域,欧阳明高是一位标志性人物——他参与孵化的亿华通已成功登陆科创板,带出的学生还有哪吒汽车创始人方运舟、智锂物联创始人李立国、链宇科技CEO秦宇迪、昇科能源CEO褚政宇……他们正活跃在中国新能源战场。
提到新能源汽车,不得不提华南理工,堪称新能源汽车的“摇篮”。小鹏汽车何小鹏、宁德时代曾毓群、广汽集团曾庆洪、创维集团黄宏生、亿纬锂能刘金成、洛轲汽车昌敬……华工校友遍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深圳一位VC投资人曾分享过一段经历:他从2019年开始,沿着华工校友圈,挖掘到了几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项目,结果发现对方核心团队几乎都是毕业于华工的理工男。
长久以来,各大高校沉淀了众多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如果成功转化,对于商业领域可能是一次彻底的技术性变革。众多VC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最近合伙人让我充分利用校友群资源,挖挖项目。”这是北京一家知名投资机构最近内部开会的一幕。
因此,VC圈正在形成这样的共识:要找“卡脖子”项目,挖掘新兴产业的人才,大批高校就是一个宝藏。
新一场城市战争,从抢人才开始
人才尤其是科研人才,攸关一座城市的新兴产业未来。在安徽之前,深圳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探索。
2021年,彼时在创投市场普遍存在募资难的背景下,南方科技大学和深圳天使母基金依旧克服困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决定共建一支天使投资基金。该基金也成为深圳天使母基金支持深圳高校资产公司自主管理天使投资基金的试点,首发运营,先行先试。
今年2月,深圳市南科梧桐天使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第一次合伙人大会在南方科技大学成功举办,宣告“南科梧桐天使基金”正式启动运营,围绕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将大学里面的科研成果带出实验室,实现商业化。
“实现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高校和研究机构是高科技成果的重要源头,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成果转化将是相当一段时期中国科技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和‘新引擎’,母基金将加强与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深圳天使母基金董事长姚小雄曾表示。
期间,2022年11月,深圳市博士后联谊会和深圳中科先进产业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关于发起设立深圳市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合作协议》正式签订。按照协议,这只专门面向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的基金总规模5亿元人民币,首期2亿元人民币。基金主要面向深圳市或有意向落户深圳市的优秀博士、博士后参与的创新创业项目。
更多“人才”的引导基金开始落地。河南洛阳于今年年初设立首支人才项目专项基金,总规模达到5亿元。该基金目的十分明确,优先对接科技含量高、助推产业转型发展、攻克“卡脖子”难题等创新潜力大的人才项目进行扶持,以此推动更多人才带专利、项目、团队来洛创新创业。
“硬科技之都”西安也加入了。《西安市加强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健康发展若干措施》指出,对支持西安市早期科技成果转化且具有高校、科研院所背景的子基金,西安市创新投资基金支持比例上限由40%增加至50%。
还有南京曾设立了首支“南京市级人才基金”,基金规模2.5亿元,优先对接技术含量高,肩负着国产替代、攻克“卡脖子”难题等科研使命的“科创”特色鲜明人才企业;为了将中山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高地,中山人才母基金开始征集合作机构,重点支持新兴高潜产业中的移动互联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及设备、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他们都源自同一个诉求——发展当地新兴产业。近几年,各地为了当地产业升级转型或培育新的产业增量,开始设立投早投小的天使基金或者创业投资基金,为地方经济发展“输血强身”。可以说,人才争抢背后,本质就是城市之间新兴产业的争抢。
众所周知,人才是一座城市长久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也是新兴产业争夺战背后的超级弹药库。以往,不少城市的高校资源丰富、科研竞争力强,但科研产出和成果转化效率却不如人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辛苦培养的科研人员带着重金开发研究成果落在其他城市,而自己两手空空。
于是,各级政府部门开始关注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为他们的科研成果转化搭建合适的产业环境。正所谓“前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以教授、科学家为代表的人才正在成为一座城市最大的经济增量。
“有时,我们在拿地方政府引导基金的时候,除了观察当地的产业生态,还会关注当地及周边的高校资源和人才储备情况。”北京一家早期投资机构合伙人曾透露,毕竟科技创新对理工科人才的依赖度非常大,就像西安、合肥背靠当地高校,也可以借此培养一批不错的科技项目。
这一次,安徽带头抢师生创业团队,也许另一场“城市之争”由此拉开帷幕。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陈晓 张继文,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303/5093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