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飓风正席卷江海大地。值此高质量发展历史节点,由扬州市财政局、扬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扬州市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主办;清科创业、投资界联合主办的“中国科创投资峰会”于2023年4月6-7日在扬州举行。
本场《助力高端装备制造奔跑加速度》圆桌讨论由国泰君安资本管理公司总经理胡越主持,对话嘉宾为:
李建立 九鼎投资 董事总经理
杨立忠 广发信德清洁技术与智能制造投资部 总经理
曾颖哲 线性资本 合伙人
周晓峰 国科投资 合伙人
以下为对话实录,
经投资界(ID:pedaily2012)编辑:
胡越:各位好,非常高兴能够和大家相聚在美丽的瘦西湖畔,今天讨论的主题是助力高端装备制造奔跑加速度。大家都知道装备制造业永远是国之重器,也是实体经济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也是投资机构重点关注的一个领域。尤其是现在的专精特新,中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过程当中,装备制造这个领域孕育了巨大的投资机会。
首先请各位嘉宾简要介绍一下自己的机构和重点的投资布局,也先允许我进行一个自我介绍。我是来自国泰君安创新投资公司的胡越,创新投资公司是国泰君安旗下唯一的私募股权投资管理平台,成立于2009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们的在管基金涵盖母基金、产业基金和城市更新基金等,管理规模超过600亿。其中科技投资一直是我们一个鲜明的投资标签,无论是母基金业务和产业基金的业务,都坚持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服务国家战略落地和实体经济成长为已任。同时在高端装备制造这个赛道,也深耕多年,投出了一大批典型案例和优秀的企业。
下面有请李总。
李建立:大家好,我是来自九鼎投资董事总经理李建立。九鼎投资是一家以私募股权(PE)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关注消费服务、医疗健康和先进制造领域,其中我主要专注于制造业的成长期投资。九鼎投资目前管理资产规模累计约600亿元,累计投资企业超过360家,主要集中在成长期和成熟期。
在高端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我们的投资项目颇多。传统装备制造正在向新兴领域的装备制造转型,随着产业发展,我们认为装备制造业作为大国重器,投资前景良好。
杨立忠:我是来自广发信德的杨立忠,广发信德是广发证券百分之百的控股子公司,从2008年年底设立并开始运作,到今年年底,将走到第15年。
过去累计管理的资产大概是300多亿的规模,覆盖了四个大的产业赛道,包括消费、医疗健康、TMT和智能制造。我们这个智能制造覆盖面相对大一些,涵盖了汽车、电池、芯片和光伏。原来我们做很多传统的制造,这两年随着新行业的发展,我们把各个制造拆到每个板块里面去。
这两年,随着国家大力支持科创,整个科技板块的投资是显得更加的活跃。除了行业的分类,我们还会有天使端的投资,后端的夹层投资以及并购的投资,所以整个公司产品线和行业线应该是比较完整的。我们在过去的八年,走出了自己的一个独特的资产管理的路线。从今天来看,广发信德也是市场上非常活跃的参与者。
曾颖哲:我是线性资本的曾颖哲,线性资本成立于2014年,从成立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一直聚焦在前沿科技早期投资这个领域,我们所有的前台投资人,都是技术背景出身。我们坚信前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致力于成为前沿科技和产业落地之间的桥梁。因为我们相信,前沿科技的解决方案能够帮产业大幅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能,从而改善更多人的生活。同时我们也坚信前沿科技带来的是最佳的投资机会,到目前为止,我们总共管理十支基金,管理规模差不多是在130亿人民币左右。
我们一直聚焦早期领域,基本上都是项目的第一、第二轮投进去,像大家耳熟能详的地平线机器人等等,都是我们从第一轮开始就一直陪伴到现在。
周晓峰:我是来自国科投资的周晓峰,国科投资是中国科学院下面的一个投资机构。成立30多年,国科投资一直聚焦科技领域,硬科技是我们的一个特色。
我们目前在管的基金有100多亿,投了有100多个项目,有大概20多个上市公司。整体上,我们在装备制造业的布局是比较重的,基本上会有接近50%左右的资金投在装备制造领域。我们也觉得装备制造业承载着科技创新以及技术引领的使命,处于我们国家往下一阶段发展的一个重要位置,所以我们也会持续加大在这一方面的投入。
胡越:今天的第一个问题比较宏观一些,请各位结合自己所关注的领域,先聊一聊如何看待中国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在世界范围内,我国的高端装备制造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这个问题先请周总回答。
周晓峰:这个问题确实比较大一点,感觉有点像商务部的口径去回答。从我们在一线投资机构来看,实际上大家也有一些底层的体会。实事求是地讲,中国的装备制造业现在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一,无论是从产业规模,还是从整个产业链的完整程度来看,已经处于排头。但是之前我们也经常会有这样的议论,说是大而不强,会有困惑。
我自己感觉从我们投资的企业来看,这其实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脉络。从十几年前投的企业来看,当时解决的问题是怎么样利用我们比较大的市场规模,然后去学习海外的技术,把体量做上去,在这个过程当中去寻求第一波企业的发展壮大。大概在十多年前,我们投了做工业机器人的沈阳新松机器人,也是A股上市的机器人第一股,其实当时主要就是把国外四大家族做的机器人,在国内怎么样用更低一点的成本,更落地的集成化的手段,给国内工业企业推广下去。那个阶段我们陪伴这一类企业的成长,其实也是比较成功的。
现在,我们投阶段和领域越来越强。原来靠成本和规模去取胜,但现在可以看到成本和规模优势不是那么明显了,甚至也出现了一些产业转移的迹象。刚才主持人问到在全球产业中的一个地位,现在我们有一些相对偏成本型、劳动力型的产业,已经开始往东南亚去转移了。所以现阶段我们会做一个适时的转变,更多去投一些偏技术领先型的企业,这可能是今后一段时间的一个大主题。
曾颖哲:大家都是我的前辈。这个问题确实挺大的,我只能从我自己个人投资的一些经验出发来发表一些观点。我非常同意周总说的,我们国家装备这个行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不管是从规模还是体量上面来说,都是全球第一。但在高端装备这一点上,相对比较欠缺,大量的装备还是在中低端层。高端这一部分,个别领域在全球处于比较靠前的位置,比如一些高端的电力装备,工程器械,甚至大家比较熟悉的高铁和轨交等。但是在很多其他领域,相对还处于一个追赶者的阶段,甚至在这些高端的全球领先领域中的个别核心零部件暂时还要受制于人。这个我觉得是目前的一个现实情况。
而且就像周总所说的,我们回头去看其他国家的进程,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路径。德国也是从跟随开始,然后到自主创新。我们看到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现在也在开始往“上”走,摆脱原来利用人力、资源、能源优势开拓市场的方式,慢慢走上了一条自主创新的路。我们很欣喜地看到这个发展趋势,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愿意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在高端装备这个领域看投资机会的原因之一。
杨立忠:两位讲得挺多了,我也谈一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确实,中国的高端装备经过过去20-30年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进步,但是我们在很多环节上,离国外高端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很多体现在设备的高精度、稳定性和一致性。因为很多高端装备里面底层的芯片、软件、传感器,很多核心零部件其实还是没有办法突破。所以在过去这20-30年里面,我们可能把整机做出来了,但是里面核心的东西,我们依然需要从比较好的国家的供应商采购。核心零部件,我相信在未来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于我们作为投资机构特别是风险投资机构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好的赛道,一个比较长的赛道。
分开行业来看,我们也覆盖电池和光伏,我理解两个赛道的国内设备,其实是可以了。目前有一些国内的锂电池设备,在全球来看有一定的竞争力。但锂电池隔膜设备,大量还是用国外的,像这些环节我们还期待有新突破。半导体的设备,离国外水平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我们还需要花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跟上。
李建立:我国是一个装备制造业大国,过去发展较快,但往产业链上游走,核心零部件方面和发达国家仍有差距。这也符合我国产业发展的规律:先有市场,再有应用,这最符合国情和需求,也是我们最容易切入的路径。
当前许多行业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刚才周总提到他们投资的新松机器人,是国内首家机器人上市公司。现在看来,国产机器人行业已有好几家上市公司,但是与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注:FANUC(发那科)、ABB、YASKAWA(安川)、KUKA(库卡))相比,我国整体的产品能力仍有差距。
但是,现在快速发展的国内市场已经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大量机会。比如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时,我国机器人密度不及发达国家一半,而现在已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人超过300台。可以看出国内市场成功培育了许多装备制造企业。
同时,从产业链下游到上游,我国核心零部件的制造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比如工业机器人的减速器行业也出现了上市公司。国内的装备企业要降低成本就要打造核心竞争力,自然会带动产业链整体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很多装备制造业的投资实际上是沿着一条产业链条投下去。另外,一些装备制造业的老技术拓展出了新应用,新技术也可以与传统行业结合,实现转型升级,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国内产业链的不断发展。
我们也看到,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机床生产和消费国,出口也很多。过去我国机床产业主要集中在中低端,数控化程度仅为40-50%,与日本高端机床的数控化程度(80-90%)相比仍有差距,但我国已在中低端机床出口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今,国内机床上市公司有近10家,最大机床企业年收入接近100亿元,这也体现了国内产业链的不断发展。
实际上,发达国家也是通过类似的发展路径走过来的。鉴于中国市场规模之大,相当于整个欧洲,我国必将培育出更多细分领域的制造业龙头企业。
胡越:前面各位嘉宾也提到了,中国应该说已经是全球的制造工厂,对标欧美日发达国家,有一部分的高端装备应该说已经跨过了技术瓶颈,具备了成本优势,规模优势和工程师的红利优势。
第二个问题想请各位也结合自己关注的领域,谈一谈看到的高端装备制造发展的趋势,以及变化,并结合这些趋势和变化,说一说未来可能专注的一些方向,具体的一些赛道。
前面也提到了和德国的一些比较,你也在德国工作挺长一段时间,所以这个问题请你先回答一下,曾总。
曾颖哲:从我个人来看,体现在这波产业升级的变化,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对于整个装备业带来升级的机会。
因为我们一直在说早期投资,核心是几个问题:产业有什么样的痛点,怎么解决,为什么是你?对于高端装备这个行业,我们一直也在问:为什么是我们,为什么是中国?一直关注寻找我们自身的优势是什么。
跟德国、日本、瑞士这些传统的高端装备的国家相比,我相信我们在信息技术层面有一定的优势。而且我们也真实地看到了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包括像物联网,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给整个制造行业带来的效率提升。不仅仅是在产品层面,生产层面,甚至于管理层面的变化。我们讨论过,我们认为一家公司最终拼的是组织管理能力。怎样利用一套高效的系统来调整产品。从全生命周期来看,从创意到设计,到研发,生产,交付,甚至到服务,我们看到数字化和智能化可以提升整个流程的效率,这是我们很明确看到的趋势。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最近关注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于高端装备带来的效率提升。比如我们自己内部也在讨论,会不会从传统的生产型的企业,变成服务型的企业?从而把整个产业链的价值更大的向外延伸,这个可能是我们最近在看的一些东西。
当然,支持数字化、互联网化、智能化上游的传感器、控制器,也是我们最近会关注的方向之一。
周晓峰:如果我们去看装备制造领域,可能会有横向和纵向两条线。横向我们会去关注一些比较底层和统一的东西,比如像半导体,芯片是可以应用在各个产业里面的;比如像机床,基础的机床可能在各个行业里面都会用到。这一类的发展在没有特殊事件的情况下,相对是比较缓慢一点的。大家都知道很多年都在讲我们的机床还是被卡脖子的,一些最基础的东西还是要用日本人的,这个东西已经讲了很多年,但也是缓慢发展,没有说有特别明显快速增长的迹象。
投资机构更加关注的另外一条线是产业线,会更加关注一些比较特定的产业,由产业的高速发展带动装备的发展。比如说新能源这个行业,我们会关注它的源头就是总成这一块,中国把新能源车、新能源电池做起来了,会给整个产业链的装备带来比较好的机会。我们自己投过电池厂也投过做电池装备的公司,大概十年前我们做电池产线的投资,从涂布、卷绕、叠片、装配到后面的化成分容等,基本上全是日韩的设备,价格也很高,一个Gwh的投入可能要十个亿人民币。但是后面三五年的时间,国产设备很快就起来了。现在我们做新的电池产线投资,国产设备的占比已经能够达到80%以上,只有少数的工序,比如前端涂布可能会用日韩的设备,一个Gwh的成本也大幅下降到了两三个亿。这个就是由下游总成商去拉动的,国内的电池厂家一定会希望国内的供应商去给它服务好,机会就来了。这个领域我们也投了一些企业,比如深圳吉阳、中基自动化等,就是做电池卷绕、叠片设备和装配设备的,基本上都进了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这样的大电池厂,甚至像LG这样的国际公司,要在美国建厂,也要找国内装备商给他供货。在这些点上就能看出,我们的设备企业已经做到了国际领先的位置。
另外一个案例,我们也关注半导体的装备,之前投过芯源微,是做光刻里面的涂胶显影装备的。01年成立,05年左右我们就知道它,在15年的时候投了它。企业在早期是比较辛苦的,你能看到它潜伏,很长时间只有投入,但是没有客户用他的东西,因为半导体的设备客户一般不会轻易用。现在芯源微已经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可以实现进口替代的做涂胶显影设备的企业。最近这五年国内下游晶圆厂的爆发对企业而言是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机会。企业是2020年上的市,从它身上也能看到装备制造企业的成长周期其实很长,用20年的时间走到了IPO。
所以我们可能会更加关注垂直产业带动下的装备制造的发展机会,然后再以此来拉动横向的层面。
杨立忠:我们看这一块有几个逻辑,第一个逻辑是比较简单的,就是进口替代的逻辑。如锂电池设备,原来是日本和韩国做锂电池设备做得很好,我们通过进口迭代,慢慢把这个东西学会了。今天很多国内的产业都沿着这样一个逻辑在逐步的发展和壮大。
另外我们行业的发展可能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和变化,国内和国外的差异其实并没有那么大。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汽车一体化压铸。随着汽车的电动化之后,续航里程变得极为关键,汽车的一体化压铸会让它用铝量迅速提升,车身很轻。另外一个维度,制造工厂的人少了,成本降低了。一体化压铸在15万上的车型特别受到欢迎,国内的蔚来、理想,都跟随着像特斯拉这样的路径。所以,这个产业链条在国内蓬勃发展,它涉及到压铸设备、模具,以及一体化压铸。
另外一个例子,我们也提到了锂电池,原来是用卷绕,这两年电池厂都喜欢用叠片,因为叠片这个东西带来了更稳定内部结构和电池内部系统使用率更高,循环次数会更好。在锂电池生产设备里,工艺和关键环节会有一些变化,我们会紧跟着哪些公司会在这里面率先做出来。
所以,总体而言,我觉得在国内各种行业非常卷,所有的参与者有非常强的降本增效的需求,导致了在装备这一块有提升性能的压力。
李建立:刚才提到趋势,说到数字化和智能化,很多装备制造业也在进行转型升级。许多新技术在传统行业和装备行业中都有新的应用,如自动驾驶领域的机器视觉技术,实际上在工业领域有更广泛的应用,而且这一市场更大,一些上市公司仅凭一个领域的应用就能实现200-300亿元市值。而且越是新技术、新领域,国内企业的机会越多,因为和国外企业一样,都在起步阶段,差距不大。
有时看似是老技术,但在新场景和新应用中得到了发展。例如,我们投资的一家无锡上市公司,原先主要从事传统化工行业的装备制造,现在光伏领域的高效换热设备也在使用,这带来了市场空间的巨大提升。
再比如,氢能也在发展。许多人认为离氢能很远,因为提到氢能,大家通常想到氢能汽车。但其实国内电解制氢行业的发展也很快,可能会有大家想象不到的爆发式增长。因为氢能在传统化工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从灰氢、蓝氢到绿氢,如果我们的碳税像欧洲那样定价,绿氢已经具有竞争力。即使不考虑碳税的问题,随着产业链发生变化,电解氢也将带来装备制造业的变革。就像光伏实现平价,使得整个下游行业发生了巨变。
还有一些老技术应用于新领域的例子,比如原先应用于热交换领域的涂层技术,在垃圾焚烧时起到耐腐蚀的作用,现在还可以用于电解槽中的电极。后者占电解槽成本的40%,老技术又重新打开了一个新天地。
总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并非仅局限于传统装备,还有许多前景广阔的应用领域,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胡越:第三个问题,各位嘉宾也都描述了国家装备制造,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前景,在科创时代的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借助科技发展的东风,助力我国成为一个真正的高端装备的制造大国,以及强国,成为多个细分领域的领军者。同时我们该如何发展出高端装备制造的独角兽的企业?这个问题请李总先回答一下。
李建立:关于高端装备制造业,我们刚才谈到了一些趋势,即新技术在传统领域中的应用,以及传统技术在新领域的拓展。装备制造企业想要快速发展并成为独角兽,我们作为投资者也会始终关注这些企业。
企业比较容易产生的一个局限是陷入所在行业中,或局限于自身经验,投资机构可能视角更广。通过投资机构与企业的紧密结合,能够帮助企业在拓展新领域、新应用和新技术时,拓宽视野和思路,梳理方向,抓住新技术的机会、产业革新的机会,或是国产替代的机会,利用国内成本优势走向全球市场。抓住其中一个机会,便足以成为一家好的企业。
杨立忠:这个大的背景下,因为我们是投资机构,我们有很多的工作就是在做研究和寻找。第二个是去发现这个赛道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有哪些问题可以得到很大的进步。那么在这个大的前提下,我们去要寻找适合人,适合的公司,作为一个资产管理人,本质上我们是资源要素的配置者,LP给我钱,我们把这个钱投到对应的团队和公司里面。这是第一个层面。
第二个层面,刚刚胡总讲的这个话题其实是比较大的话题,我们怎么助力这个行业?我想投资机构应该作为一个要素的整合者,一方面我们有这边有钱,另一方面,我们找到找到好的公司团队,投进去之后,我们需要给他做更多的赋能,比如我们还帮他找到更好的搭档,对接更多的业务机会,使这个公司走得更快。在这些助力下,会让这个公司迅速的成长为一个比较有竞争力的,比较强的公司。
2015年底,我们参与了宁德时代的第一轮融资。当时,中国锂电池行业属于全球第三梯队,第一梯队是日本,然后是韩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宁德时代和比亚迪都是非常伟大的企业,把中国的锂电池行业抬高到了全球非常有竞争力的一个位置。资本在这个过程,也做出了比较有意义的工作。
回到最后一个话题,就是说独角兽只是一个估值的事情,我想作为投资机构来说,这个不是我们要刻意追求的,只要我们帮助企业,给他赋能,帮助他做大了,基本面强了,或者帮行业,帮社会解决了关键的问题,它的价值最终会体现出来。我想科创板开设本身就是帮助关键的行业,关键的环节,来解决关键的问题。
曾颖哲:我们经常也在内部说,赚钱是一个结果,不是目的。我们相信科技对产业、对社会带来的变革,对人类创造的价值。因为我们是投早期,我一开始介绍的时候提到,我们是立志于成为前沿技术和产业之间对接的桥梁。在过去的那些年里面,我们投很多老师、学生,或者从海外刚刚回来的一些创业者,一个比较明显的共性是他们对产业的了解并没有那么的深刻。我们也知道,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商品,中间有非常大的鸿沟要跨越。特别是在高端装备这个行业里面,因为高端装备链条非常长。如果我们看海外的结构,经常是一个领投的大企业,然后有很多合作的中小企业,有一个生态体系存在。
所以我们在投资的时候,是想办法把技术,初创公司和生态链中的企业对接,帮他们创造合作的机会。因为我们始终相信,最好的产品不是在实验室里面研究出来的,而是跟客户一起打磨出来的。这个打磨的机会非常重要。例如,我们当时投思灵机器人的时候,在那个时间节点,我们并不知道它的应用在哪个场景,我们只知道它有世界级的力控技术。我们花了很长的时间跟他一起来讨论,究竟怎么把这个技术去落地,我们讨论过打磨,我们讨论过装配,后来被富士康投资和布置在产线里。这就是我们作为早期投资机构能够带来的价值,我们协助他们找到产品落地的场景、找客户,帮他们不断的去打磨。这是我觉得除了钱之外,投资机构能够提供的最好的帮助,这是我的一点浅显的理解。
周晓峰:前面两位嘉宾的话题,让我想起了我们早期投资的一些故事。我们这个机构时间比较长,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87年就成立了,当时中科院从财政部拿了大概5个亿的资金,做了一个基金会,主要鼓励科学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当时有很多的老师和研究员有项目想去做转化,我们就投三五百万去支持,有点早期风险投资的味道。我们大概陆陆续续投了200多个不同的项目,然后到2020年左右,我们再回过头去做复盘的时候,发现这200多家只剩下了10%,另外90%因为各种原因都已经没有了,剩下的10%里面出了好几个独角兽。我们得出结论,这叫九死一生。是不是要投独角兽出来,我们当时也没有那么想,但是事实告诉我们投早期还是要面临很大的风险,有很大的试错的概率在里面,我们是给到企业这么一个试错的机会和空间。当然我们也会帮企业去分析你应该往什么地方走,怎么走可能更好一点,我们提供土壤也提供一些肥料,但到底能否长成大树还有很大不确定性。
现在国家大的政策都很鼓励科技创业,包括科创板也在给创业者提供一个积极的目标和氛围,希望通过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出现真正的独角兽,真正用科技的力量,使得我们的制造业、我们的国家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胡越:投资是九死一生,不管哪个产业,尤其是像高端装备产业,需要投资机构发挥自己的产业优势和金融优势结合的能力,去更好的为被投企业进行一个投资的赋能,也帮助他们获得一个综合的金融服务,助力提升被投企业的综合能力,甚至未来中长期来看,还要帮助它们参与国际化的竞争。
时间关系,本场讨论到这里,非常感谢各位嘉宾的分享。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304/5120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