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两年35起融资,上科大多家医药企业正等待跨入B轮!

“很难想象,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化’,再到‘临床研究’,居然可以就在方圆两公里的范围内全部解决。”
2023-06-15 10:24 · 动脉橙果局 牟磊

2023年3月,一家名为贻如生物的合成生物学企业宣布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消息一出便很快受到创投圈的关注。背后的原因除了其在合成材料技术的前沿性之外,最关键的是这家企业的创始人苏睿,他来自上海科技大学(以下简称上科大),创业时还只是一名大四的本科生,这样的年纪在整个国内医药圈都极为罕见。

但罕见的不仅仅是这位“00后”创始人,还有他背后的母校上科大,与已经耳熟能详的上海交大、复旦不同,上科大在整个上海医药生态圈相对有些陌生,毕竟到今年,它也才刚刚成立十年,但就是这所国内最年轻的“双一流”高校,近一两年在医药市场可谓是出尽了风头。

2021年3月,作为上科大在医药板块孵化的*家企业,标新生物完成了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而在此后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标新生物又接连完成三起融资,上升势头极为迅猛。同样也是在这段时间,据动脉橙数据库不完全统计,共有15家上科大系医药企业相继完成融资,融资总额超过50亿,红杉、经纬、高瓴、弘晖、礼来亚洲等一线资本均跑步进场

而在这些资本簇拥的背后,不禁发问:作为一所成立仅10年的高校,上科大究竟是如何啃下生物医药这块难啃的硬骨头的呢?

1、投资人为何偏爱上科大?

据动脉网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加码上科大系医药企业的投资机构多达百家,另外,贻如生物创始人苏睿也曾表示,他经常会看到有投资人来学校交流,而在近日举办的上科大蛋白降解、免疫疗法、能量代谢调控路演专场,也汇集了包括启明、元生、北极光、比邻星等在内的多家投行。

而上科大之所以会如此受到投资人的关注,无外乎两点:一是有开放的创新创业氛围;二是项目技术前沿,且与临床需求紧密结合。

先说开放的创新创业氛围。不同于国内其他成熟院校,上科大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设立种子基金来定向支持学校科研项目的转化,而是将项目主动放入市场,让市场去做选择。据知情人士透露,上科大之所以会如此,一方面是觉得设立种子基金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项目进行“捆绑”;另一方面也是认为这些由市场挑出来的项目在未来更有可能经得住市场的考验。

此外,上科大的“开放”还体现在对于孵化项目的筛选。事实上,上科大是希望给所有有意向要转化的项目一个机会,所有不管项目在什么阶段,“他”都是很支持项目方去和投资人以及产业人士去聊,并且“他”也没有对项目设立很多的条条框框,因为一旦有了标准,那么就可能会有项目去牵强地匹配这样的标准,这反倒对项目是一种制约。

但“开放”只是打开了一个窗口,投资人愿不愿意真正走进来还是在于项目本身。上科大技术转移办公室主任王杰曾表示,上科大从不去追随某一个风口,因为当一个所谓的“风口”形成时,再跟进去其实已经晚了,上科大还是希望能走在行业前沿,所以要做原始创新,而这至少要提前五年进行布局。

事实上,在创立之初,上科大就将生物医药作为重点战略方向,并陆陆续续成立了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免疫化学研究所、iHuman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并为此从全球吸纳了大量*人才,正序生物创始人陈佳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完成博士后研究之后,才加入上科大担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另外还有iHuman研究所创始所长Raymond Stevens,他是国际知名结构生物学家,对G蛋白偶联受体(GPCR)结构生物学领域有着重要贡献。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具有国际视野科学家的加入,上科大在生物医药板块总是有很多想象力。就以标新生物为例,据悉,这是一家为数不多的同时布局分子胶和protac双平台的新药研发企业,并且因为其核心e3配体专利及由此开发储备的多个靶点protac候选化合物,也使其成为国内少有的拥有自有配体专利的平台型小分子创新药公司。

另外还有最近刚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的珂阑医药,这家成立于2021年的初创企业深度聚焦于First-in-class疾病新型靶标,主要开展针对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创新型医药研发。据悉,珂阑医药具有代表性的2个项目当前已接近临床前候选化合物研究阶段。

正序生物则专注于利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碱基编辑系统开发突破性精准疗法,以变形式碱基编辑器tBE(transformer Base Editor)为代表的自主IP碱基编辑系统为基础搭建了融合多治疗领域的新药发现平台,可长期开发和筛选针对多种遗传性疾病或罕见病的有效治疗靶点。目前,正序生物已针对遗传疾病、肿瘤、代谢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布局了近10条管线,首条管线将在今年年底进入IND申请和临床试验阶段。

▲ 图1.2023年四场路演上科大系医药项目情况

(信息来源:上科大技术转移公众号)

除此之外,在今年已经结束的四场路演之中,也能看到上科大在生物医药板块的布局,据统计,四场路演的主题包括免疫治疗、核酸药物、递送系统、蛋白降解、能量代谢调控等,这都是当前拥有巨大临床需求且急需原始创新的前沿领域。

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无论是在上科大路演现场还是在每年一度的创新创业大赛,甚至是在频率极高的校内行业交流以及课程培训等场景,总是能看到不少投资人的身影。

2、3年跑出15家医药企业,凭什么?

据公开资料整理,从2020年2月成立*家医药企业标新生物开始,到如今,上科大已跑出15家已完成融资的生物医药企业,融资总额超过50亿元

这并不容易,一方面是成立于2013年的上科大到今年也才不过10年,还非常年轻,尤其是在研发周期较长的生物医药领域,这种对比就更加明显;另一方面是受整个市场环境的影响,医药企业近几年会更难以突出重围,所有需要更高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除了抓住投资人,上科大在创新转化方面还做对了什么呢?

首先是重视科研和创业教育。据悉,上科大是由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创立的,所以从创立之初,上科大就一直坚持“科研培养人、项目培养人”的教育理念,因此非常注重培养并强化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本科生在一、二年级就可以进入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三、四年级就可以选修研究生课程,另外,校内所有科研仪器设备对全体学生都开放使用。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机制下,在上科大,约 10% 的本科生在本科就读期间就已经收获了科研成果

而对于研究生,上科大则是将科研教育推向了更深处,不仅是在科研实践强调原始创新能力,同时也注重“个性化培养”,并鼓励研究生利用先进的研究平台和尖端的技术手段,与导师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据近 3 年的统计数据,上科大已有 60% 的研究生参与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相关的科研项目

但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培养创新创业思维。上科大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江舸博士曾谈到,对于上科大来说,发CNS并不代表“功成名就”,这只是刚刚站在了新药研发接力式马拉松的起跑线上,将源头创新转化为一款新药才是上科大的最终目标

所以从建校起,上科大就战略布局了以创新创业为学科建设重点的创业与管理学院,并且其课程还是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本科生的必修课。此外,上科大在职能部门中还成立了技术转移办公室,会定期举行创业早期学堂、上科大创新创业大会、科创产业早期孵化器、早期创业融资等活动,其目的就是推动全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师生创新创业。

也正是在科研教育和创业教育并举的培养模式下,截至2022年3月,上科大在校学生作为发明人参与的专利申请数占全校专利申请总数的62%;而在全校已转化专利中,32%的专利有在校学生参与,学生发明人直接获得专利商业化收益。

其次是充分尊重市场原则。正如前面所说,上科大不设立校内种子基金就是希望由市场来筛选项目,但这只是一方面,除此之外,“尊重市场”还体现在上科大对于细分领域的把控,比如不追逐行业风口,会站在全球化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角度在一些前沿领域提前布局等。

当然,还有一点是体现在孵化项目的分工合作上。以正序生物为例,据CEO牟晓盾博士介绍,“在正序生物整个团队里面,大家的分工其实是很明确的,做前沿技术的继续聚焦创新,做制药产品的聚焦工艺质量和临床,还有专业的团队和顾问与成熟药企谈合作项目,而在外部,技术转移办公室会负责校内转化流程或者资源对接,另外正序生物也会和学院相关的实验室进行合作,然后会将里面的创新成果再导入到企业。所以就是术业有专攻,大家都是在一个目标之下做着自己最擅长的事。”

最后就是长期持续的转后赋能支持。在这一点上,上科大*做的就是降低转化门槛,对于有潜力转化的项目,上科大会在首付款方面有所降低,因为如果在“*道门槛”上就赚取高昂的转化费,那么于学校,于项目自身都会失去很多机会。

另外就是精准地对接产业资源。以投资机构为例,虽然上科大将选择权交给了机构,但这些有选择的机构,大多也都是上科大根据项目自身需求挑选出来的,毕竟在上科大技术转移办公室,其团队成员基本都有相关的产业背景,所以无论是对于机构,还是对于项目,都有一定程度的认知。

而除了有技术转移办公室,在上科大的孵化团队之中,还有与上科大仅隔了一条街的联育孵化器,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联育孵化器不仅为初创企业提供便利的硬件条件,如办公场地和实验场地,还通过定期活动为入驻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创业氛围,更重要的是,联育还帮助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赋能,包括公司经营、项目申报等辅导。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采访中,牟晓盾博士才会把上科大比作创业路上一个很靠谱的“家长”,一方面是“他”能够帮助项目筛选好产业资源,并且会竭尽所能地解决项目在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比如在正序生物布局全球专利的过程中,上科大就给了很多的支持和帮助,目前,正序生物已经从上科大获得多个专利全球*许可,包括7项PCT专利和3项中国专利,另外以正序生物为申请单位还提交了6项PCT专利申请。而在全方位负责之余,上科大也会给项目很多的自由空间,不会强加任何不利于项目发展的束缚。

3、多家企业正等待跨入B轮,

上科大还有多少想象力?

与上海交大、复旦在医药板块有很多上市企业,或者已经形成成熟产业链不同,上科大虽然走的很快,但项目基本都还处于早期,除了已经在B+轮的华夏英泰,其他医药类企业都是在A轮及A轮以前。

▲ 图2.上科大系医药企业最近一轮融资情况

(数据来源:动脉橙数据库)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上科大在医药板块拥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也同时拥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据悉,上海科技大学的对应医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已于2022年投入建设,预计2025年竣工,2026年开始试运营。作为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下属的一家研究型医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具备两大核心功能,一是临床实践与试验,二是基础与转化研究,未来将采取“从实验室到病房”和“从病房到实验室”的双向循环研究模式,为科研提供临床支持,同时也为孵化项目提供临床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临床研究中心也建在上科大对面,并且与上科大、联育孵化器形成了各自相距一个街区的三角形“生态圈”。所以若弋生物创始人刘佳博士才会感慨,“很难想象,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化’,再到‘临床研究’,居然可以就在方圆两公里的范围内全部解决。

除了兼具高效便利以及愈发成熟的生物医药生态圈,上科大还拥有着逐渐庞大的研发群体,以及越来越多的前沿科研成果。据统计,截止2023年2月,上科大已有硕士研究生2617人,博士研究生1108人,并且仍然坚持面向海外选聘常任教授,而在现有的教授团队中,84%为45岁以下的青年学者,95%有海外学习工作的经历

此外,上科大还在继续扩大与全球知名高校的合作,光是在 2022 年,上科大就已与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建立了合作关系,明确表示未来将推动至少50%的上科大本科生赴海外留学,力争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视野的生物医药人才。

也正是因为如此,截至2022年12月,上科大在《科学》《自然》《细胞》以及领域代表性期刊发表*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1300余篇。而除了在科研领域发力,上科大目前 25% 的专利已成功实现转化,并且在2020年,上科大以许可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就在高校院所排名中高居第2位。这意味着在未来几年,在高研发和高转化率的双重推动下,上科大在医药板块还将孵化出更多的前沿成果。

作为“住在”上科大里的创新型制药公司和径医药,其CEO曾雳博士预测,如果往10年后看,中国的创新药开发会有三方面的趋势:*,行业会出现去同质化和资源整合,各类协同合作更加普遍,真正有源头创新能力和商业化能力的公司将脱颖而出,并且做大做强;第二,创新的热门疾病领域会从目前的肿瘤和自身免疫向神经退行性疾病扩展,而因为新冠疫情以及其他世界局势变化带来的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也会受到更多的关注;第三,会出现一批同时拥有科学背景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商业敏锐度的职业经理人群体,他们有*的学习能力,开阔的视野和成熟的心智,将来会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

而在这些趋势之下,延伸的正是上科大在生物医药产业里一步一步的脚印。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动脉橙果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