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丰巢快递柜,挣钱不靠超时费

快递柜并不是刚需,而是无法落地,无法在现实的商业环境里获得盈利的伪需求,是互联网泡沫带来的过度创新。
2023-06-15 16:49 · 微信公众号:IC实验室

我,是一个文明的人,很少骂娘,除非忍不住。

上一次差点发飙,还是在快递柜前,当它提醒我取件超时,需要支付0.5元保管费的时候,我用尽了我修炼三十年的文明素质,忍住没有踹它。

说到快递柜,我觉得这个东西可以和共享汽车、无人超市并列互联网时代三大无用发明之一,甚至比后两者更讨厌。

明明你已经支付了运费,快递员不给你送货上门,放到快递柜以后,还有可能要收你一笔保管费。

这是什么?这就是摆在小区里的线下流氓软件嘛。

所以我打算用这期内容好好吐槽一下快递柜这种奇葩的存在。

01

快递柜设置的初衷,肯定不是为了方便收件人,而是为了方便投递。

2010年,中国邮政建立了*台智能快递柜。

这个时间节点很有意思,恰好是中国物流行业起飞的前夜。

平台端,2008年,阿里巴巴提出大淘宝战略,并且在第二年举办了*届双十一购物节,预示着平台电商即将迎来爆发。

供应端,欧美市场受金融危机,需求滑坡,迫使制造业从外贸转向内销,内需和消费成为了商业领域的关键词。

而在基建端,包括公路、高铁在内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入,为物流行业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

三端共同发力,快递行业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快速发展。单从包裹数量来看,从2010年到2016年,几乎每年的增长都在50%以上。2010年,全年快递包裹总量只有23亿件,到了2021年,已经达到1085亿件,翻了47倍。

包裹数量井喷式增长,对行业运行效率也提出了极大考验。

而在整个快递的流通环节中,终端的派件往往被视为效率的瓶颈,配送成本,要占到整体配送成本的30%以上。

毕竟无论是前端的揽件、还是中间的运输环节,都有很多手段可以做到规模化和自动化,但是派件这件事,要送货上门,必然依赖快递员扛着包裹家家户户打电话敲门。

从人效比角度来说,肯定低于前两者的。

于是,智能快递柜就被整个行业视为一个解决方案。

2012年到2014年,速递易,中集e栈,云柜等快递柜品牌陆续成立,苏宁京东也开始入局。

而到了2015年,顺丰、申通、中通、韵达、普洛斯五家物流公司联合投资成立丰巢,形成了以丰巢、速递易,e栈为主的三足鼎立格局。

此后,丰巢更是收购e栈,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成为快递柜市场的*霸主。

厘清了逻辑,就能很容易看出,快递公司出面做快递柜,肯定是希望能提高配送效率。

而最高效的配送,就是不送,让收件人自己上门来拿。

02

从快递柜的收入模型上,我们能看出快递柜究竟是服务于谁。

快递柜的收入主要有四块。

首先是收件超时费,然后是广告收入,也就是快递柜显示屏上的广告,有些快递柜取件前会让你看一些广告,非常恶心。

此外还有一些零敲碎打的其他收入,例如通过快递柜发快递,以及通过快递柜提供一些O2O服务的费用。像丰巢就推出了洗衣、洗鞋的服务。

但*头的收入,其实不是从消费者身上赚的,而是从快递员身上。

这些快递员,才是真正供养快递柜的人。

前面我们也提到,全国快递包裹数十年翻了47倍,但与此同时,从业人员只是从54万人翻倍到了400万人,7倍多。这意味着平摊到每个从业者,每年承担的包裹数翻了将近7倍。

要知道,并非所有从业者都承担配送任务。而且大量自动化设施,在配送终端其实发挥不了什么作用。这意味着,所有的压力,都压在了「送货上门」这个环节。

具体压力有多大呢?

以直营类快递公司,例如顺丰,京东这些为例,它们严格要求快递员必须把包裹送货上门,而且送货前需要电话联系用户进行确认,所以工作量很大,每个快递员配送量的上限也就是每天150件左右。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严格执行送货上门,一天最多送150件。

而像加盟类的快递公司,是不强制送货上门的,也就是允许快递员把包裹放在代收点。这些加盟类快递公司的快递员,才是快递柜的核心用户。

当然,快递柜对他们也不是免费开放的。

一般快递柜都有三种柜型的组合,小柜收费3毛至4毛,中柜收费4毛至4.5毛;大柜收费4.5毛至5毛。这些钱都是由快递员支付的。

快递员自己送一单,提成金额大概在几毛到1块多不等,如果用了快递柜,工作可以轻松一点,也可以承担更大的派件量,但是收入很大一部分都给了快递柜或者代收点,自己只能赚个零头。

有意思的是,快递柜公司本身,就是很多快递公司出资成立的,而快递员自己使用还要付费。

所以说快递柜的本质,就是快递员的工资回收计划。

03

那么,既然快递柜要收这么贵的使用费,为什么快递员还愿意使用呢?

首先,快递员并不是把快递送到就完事了,而是有一个签收率的要求。比如上午10点之前,需要完成多少单的签收,晚上6点前,需要完成多少签收。

差一单都是要扣钱的,扣一笔,相当于10单快递就白送了。因此为了赶进度,把一部分快递丢进快递柜,就等于直接完成签收,不会被罚款了。

其次,快递柜带来的效率提升是可以看到的。

大家知道,进小区送货往往要挨个爬楼。根据中信建投的测算,每件快递终端的平均配送时长为8分钟,其中有4分钟花费在从社区门口送到家门口的路程。如果用快递柜省下这4分钟,意味着效率提升50%。

加盟类快递公司的很多快递员是没有底薪的,所有收入都来自包裹提成,自然是希望在单位时间里获得的提成越多越好。如果能合理分配送货上门和送到代收点的快递比例,确实是能够让收入*化的。

第三,就要讲到快递员的收入构成了。

事实上,快递员承担的任务除了派件,还有一定的揽件任务,也就是上门取快递。

在快递员的收入构成里,揽件是相对比较丰厚的,尤其是散件,提成往往能达到总运费的10%到15%,也就是20块钱的运费,能提个两到三块钱。

这个也好理解,发件人才是快递公司的客户,而揽件是直接服务客户的环节,自然值得更多分成。这和健身房卖私教课,销售要拿走一大块分成是一个逻辑。

我们在新闻里听到那些月入过万的快递员,其实很多都是所在片区揽件业务比较多,而且以散件客户为主,是可遇不可求的。

因为揽件收入高,所以快递员需要留出一部分时间去做上门揽件的工作,来优化自己的收入结构。而这一部分工作的时间,是可以利用快递柜省下来的。

所以说,无论是快递员,还是快递公司,都有使用快递柜的动机在。

04

另外,对收件人来说,快递柜同样是个刚需。

至少它解决了快递派送的时间错配问题。

快递嘛,都是白天投递,上班的白领,上学的学生不可能守在家里签收,一个临时寄放点就是刚需了。

由此延伸出来的另一个刚需就是防盗。

不知道大家有多少遇到过快递被偷的事情,我自己就经历过两次,都是因为小区不让快递员送上楼,但也不好好管理包裹,就在楼下放个快递架,让快递员随便把包裹在架子上一丢了事。结果也可想而知。

从这个角度来说,快递柜起到其实是信报箱的作用,妥妥的刚需。

但刚需和能盈利,这还是两码事。

因为快递柜的运营成本同样很高。

快递柜的运营成本主要包括六大块,依次是入场费,也就是租金,然后是维护成本,设备折旧成本,网费、电费以及物业费。

安信证券的模型显示,一台快递柜一年的成本是17688元。其中折旧成本3750元,维护费用3000元,其他还有电费、联网费和物业费。而*头的成本是场地租金,达到8000元。

另外,从安信证券的研究可以看到,快递柜单柜只能做到勉强盈利,但毛利不高,只有6%,也就是一年能赚不到一千块钱的利润。全国大概40多万组快递柜,毛利也就4亿,丰巢速递易这些公司规模都不小,算净利润肯定是亏损的。

而且即使是如此微博的利润,也非常脆弱。毕竟在很多城市,租金往往是一年一涨的。根据盒饭财经的报道,丰巢旗下单个快递柜年运营成本基本已经达到了2万元左右。

想都不用想,必然是血亏。

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快递柜的超时费被骂成猪头,丰巢们也不愿意取消这笔费用。蚊子腿也是肉,况且是10%的营收呢?

05

但在我看来,超时费是快递柜这个模式里,最恶劣的一部分。

也是快递柜原罪的集中体现。

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转嫁成本。

当一个快递订单生成,就有三个利益相关方。发件人出钱,快递公司承运,收件人签收。而快递柜其实是物流环节的一部分,是服务于快递公司和快递员的。

假设快递柜真的提高了物流效率,改善了物流服务,那么收点钱也是正常的。但是问题在于,你为什么不找发件人出钱呢?

答案就是:不敢。

这几年快递行业价格战的频率极高,2021年,极兔强势入局,在快递宇宙中心义乌直接把单票价格打到1元以下,打得百世快递不得不选择卖身。

去年,疫情影响下,快递市场整体需求萎靡,许多快递公司不得不选择降低价格来扩大单量,于是又是一轮价格战。

本来快递公司同质化就很严重,大公司里除了顺丰,都谈不上有什么护城河,价格随便波动一下,客户就转投别家了。

加上一年一轮价格战的大背景,还妄想从发件人那里寻求利润,想啥呢?

既然发件人这里赚不到钱,那就只能找收件人了。

另外,当我们在吐槽快递柜的时候,很多时候是在吐槽快递员经常「不告而投」。

连个招呼都不打一声,就把快递往代收点一丢,然后收件人就要赶在快递超时之前,赶紧把包裹取出来。

从法律上来说,「不告而投」就是一个商业上的违约问题。

2018年国务院颁发的《快递暂行条例》就规定,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将快件投递到约定的收件地址、收件人或者收件人指定的代收人,并告知收件人或者代收人当面验收。收件人或者代收人有权当面验收。

也就是说,快递员只有打过电话,征得同意以后,才能把包裹送进快递柜。

但是快递员是不会给你打电话的,因为他们也知道,绝大多数收件人是必然会拒绝的。于是他们选择直接违约,不给你选择。

但你说这只是快递员的问题吗?一般人也不会去告,毕竟打工人何苦为难打工人呢对吧?

这也是一种转移矛盾的方法,本质上和超时费如出一辙。

快递公司的运力明明无法承担如此之多的包裹配送任务,却还是为了保持竞争力,不肯提价,不肯控制规模,只能把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成本与矛盾转嫁给快递员和收件人。

06

快递柜模式的可笑之处也就在于此了,明明是刚需,但是流氓也耍了,成本也转嫁了,却还是做不到盈利。

这里我们就必须谈谈刚需这个词的概念了。

这个词在商业领域挺常见的。

很多人认为,刚需就是刚性需求,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商业模式是一定成立的。

这就是个误解。

刚需指的,不止是一类商品或是一种服务,还要包含它们对应的价格。

比如在二线城市一套房子,价格一两百万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叫它刚需房。但如果价格到五百万甚至更贵,那再刚的刚需都软了。

普通商品也是一样的,我自己一天两杯咖啡是刚需,但你让我一天两杯星巴克,对不起,我可以戒咖啡的。

所以说,刚需这个词是很有迷惑性的,不止消费者会误解,从业者更会误解。

很多时候,企业和投资人去调研,发现市场上确实有需求。但真的落到现实中,让大家花个五毛钱,需求马上就消失了。

快递柜就是这样,它并不是刚需,而是无法落地,无法在现实的商业环境里获得盈利的伪需求,是互联网泡沫带来的过度创新。

07

聊完快递柜,我还想再深入探讨一下。

我觉得快递柜折射的,是中国的商业环境里,一个非常恶劣而又普遍的现象。

那就是普遍性,常态性的违约。

在快递柜的案例里,我们常常吐槽快递员不肯送货上门。

但快递员是问题的关键吗?不是,原因在于快递公司给了他们太大的压力。

但快递公司是问题的关键吗?也不是,因为快递公司如果不保持低价,就没办法从电商企业那里拿到足够多订单。

那么电商企业是问题的关键吗?也不是,因为在电商的大环境下,免运费是常态,三五块钱的商品就敢给包邮是常态,做生意没利润也是常态。

那么要求包邮的消费者是问题的关键吗?肯定不是,谁赚钱都不容易,寻找更便宜的商品是天经地义的。

在这个链条里,谁都没有错,但快递成本是不会凭空消失的,它最后一定要有人承担。最后,这个成本还是转嫁给了消费者,以快递柜的形式,以违约的形式,以一个最恶心人的形式,由消费者承担了。

这就是普遍性,常态性的违约。

在很多行业里,违约成为了*驱动力。

造成违约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市场过于狭小,消费土壤过于贫瘠,以及产品本身就是伪需求。例如美容美发,传统健身房,还有各种补贴烧钱的互联网公司。它们赚钱的*方法就是跑路。

也可能是竞争内卷达到了变态的级别,不违约就活不下去,比如快递柜,想要盈利就只能偷工减料。

在这些行业,没有违约,就没有利润,没有违约,商业模式就运转不起来,没有违约,就没有人愿意参加交易。

那么,我们如何对抗这种常态性的违约呢?

作为消费者,我们要知道一切的商品和服务皆有代价,即使不标出来,代价也会包含在履约过程中,包含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而商家要做到的,是明码标价,真诚地告诉消费者运费是多少,商品价格是多少,服务费是多少,大大方方要求消费者支付。

当消费者具备常识,而商家具备基本的真诚,商业世界才能变得更加明亮。

好吧,属实是有点难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IC实验室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