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全国打响就业生「去库存」之战

现在,已经有一群年轻人,并不愿意把自身命运交给看不见摸不着的“宏观经济”,而是选择主动出击,控制自己能力范围内能够改变的事情。
2023-06-28 13:00 · 微信公众号:智谷趋势 暴雨 夏虫

在这个号称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夏天,也会有人能感受到寒意。

香港富商刘銮雄手头有点紧,靠拍卖77个爱马仕回款两千万,但家里还剩1000多个存货;

中产家庭更加积极防御,涌入香港不为奢侈品却把保险买爆,内地赴港投保的新造保单保费同比暴增了26.86倍;

星巴克还是那么”受欢迎“,只不过很多人拎着电脑,不买咖啡,上班时间来,下班时间走;

“700万存款和高考700分选哪个”,刚刚走出高考考场的学生,依然笃信知识改变命运……

这个毕业季,最引人关注的是另一场“动态清零”。

01 今年,从上到下都在打一场“去库存”战。

这个“库存”不是房地产,也不是消费品,而是失业青年或即将毕业的高校毕业生,实现他们就业的“动态清零”。

河南在响应!

日前,河南省教育厅发起了“百日冲刺促就业”行动,决定2023年5月-8月,对零就业家庭毕业生和长期未就业毕业生“动态清零”。

上海在响应!

今年1月5日,上海提出要精准做好困难就业群体援助,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一个家庭里,只要有一个人就业,家庭就有希望。

山西在响应!

山西日前启动了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活动,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兜牢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底线。

大连在响应!武汉在响应!天津在响应!越来越多的地方,把“动态清零”的提法放在确保就业工作上,将毕业生就业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了。

大疫三年,中国人对“动态清零”四个字再熟悉不过,再听到这个词时,一定会感慨良多。

或许正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越是能将国民敏感神经调动起来的词汇,越是要在关键时刻用起来。懂中华文字博大精深的朋友都懂。

问题是,清零要往哪里清?有多少人需要被“清零”?

财经十一人文章《到底有多少青年人失业》估算了疫情以来青年总体失业规模。其中提到:我国疫情3年以来,大约累计有1500万左右中专和高校应届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如果算上农民工,那么,疫情以来大约共新增了5400万左右青年失业人口。当然其中相当部分以后又实现了再就业或灵活就业。

如此形势下,就业“去库存”战迫在眉睫。稳就业,再怎么提都不过分。

响应这场大战的,还有一向喊着要“瘦体健身”、提质增效”的国企,前阵子在清理编外人员的机关事业单位,它们在这轮吸纳“库存”中被寄予了厚望。

4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通知》,提到的四大措施,包括鼓励企业吸纳就业,鼓励引导基层就业,支持国有企业扩大招聘规模,稳定机关事业单位岗位规模。

虽然“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放在了*位,但后面3个都属于政策性岗位,也就是政府层面相对可控的范畴。

从历史经验看,当就业困难时,政策性岗位历来被要求“尽可能多招”,甚至会有一定指标。比如2020年据统计,截至9月1日,政策性岗位大幅增加,吸纳280多万毕业生就业(毕业生874万),比2019年同期增加70多万。2022年政策性岗位吸纳了32%的毕业生就业。

今年"应招尽招”甚至是“尽可能多招”更为突出——各省公务员普遍扩招,越是欠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少的地区,扩招越是明显。其中,甘肃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4地扩招超过50%,扩招规模分别达79.7%、59%、55.2%、50.7%。而东部沿海地区的发达地区则呈现小幅扩招的趋势,比如江苏省,扩招比例超过13%,山东省扩招比例则为9.7%。

湖北省甚至安排4406个计划专门招录2023年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山东省的招录计划专门设置应届毕业生定向招录计划1921个,比2022年度增加573个。

不过,国企扩招和公务员扩招,能容纳的高校毕业生终究有限。长期看,任由国企和政府规模扩张,必将带来机构臃肿、低效亏损等问题,所以,不可能指望通过让青年进入“体制”,来解决就业问题。

国企和机关事业单位,无法成为“清零”的主要去向。

02 这时候,一份文件,一个藏在数据中的秘密,悄然浮现水面。

2023年5月25日,民政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工作》文件,要求各地要对照“十四五”期末每万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18人的规划目标,进一步充实社区工作力量,统筹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现有空岗待招聘、因退休离职待招聘、新增待招聘岗位等需求,科学拟订本地区2023年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年度招聘计划。鼓励2023年定向招聘岗位数量不少于2022年。

你知道中国有多少城镇常住人口吗?2022年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2071万人。

按每万人18个社区工作者计算,意味着“十四五”末,社区工作者的数量要达到5515万!

你知道目前中国有多少社区工作者吗?“十三五”期末,全国社区工作者只有433.8万人。

433.8万和5515万!这中间缺口有5091.2万!!!这个数据,何止能够容纳前述的1500万待业毕业生,甚至还可以吸纳开滴滴的中年人了。

根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21年,中国大陆地区超过了60万个社区。如果用5515万社区工作者的目标,除以60万,就能发现,到“十四五”末,平均一个1万人左右的社区,就需要91名社区工作者。

你肯定疑惑,什么豪宅社区需要配备这么多社区工作者?

别急,我们先来看看几个新闻。

就业是民生之本,眼下最火的是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6月9日,求是网《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体系为何建、怎么建?》重点提到,推行15分钟就业服务圈,构建覆盖劳动者求职就业创业全过程、横向纵向互联互通的一体化、数字化信息平台。

建就业服务网点和数字化信息平台,把最新求职岗位信息送到家门口,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这项工作需要专人做吧?像广州南沙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点就实现了165个社区(村)的全覆盖,哪怕一个网点1个人,至少能创造165个岗位,如果全国各个社区推广会创造多少新岗位?

老龄化加速狂奔,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已经成为许多社区的共识,特别是最近“顶流”淄博的长者食堂更是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如果全国各个社区推广会怎么样?

随着医疗资源进一步下沉,各地打造“15分钟医疗圈”需要人吧?如果全国推广会怎么样?

文化建设润物细无声,各地都在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将“读书驿站”、城市书房、文化公园等搬进社区,如果全国推广会怎么样?

还有“15分钟托育服务圈”、“15分钟健身圈”、“15分钟家政服务圈”……

有没有发现,未来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圈”里,被丰富多元的社区服务包围,健身、医疗、娱乐、养老、育儿等社区内就能“自给自足”,实现最小单元的“内循环”。

而这些“圈”的建设,无一不需要社区工作人员,这个圈那个圈加起来能创造的就业岗位相当惊人。这样看来,待业大学生“动态清零”的去处,已经一目了然了。

只要年轻人愿意“向下选择”,从“全职儿女”变“社区儿女”,不仅工作机会只会多不会少,还有比市面上更能打的健全福利同时,社区工作人员也没有职业年金15分钟步行上班的梦想也就能实现了。

当然,这是在*理想的情况下,因为大部分社区的财力有限,财政拨款无法承担起如此庞大的社区服务人员配置,而大学毕业生期待的薪资待遇与现实中也有较大落差,因此更需要市场化力量的注入,盘活社区资源,实现社区服务的可盈利,才能真正做到内部循环。

03

当待业的年轻人成为“动态清零”的对象,未来向下择业,或者说就业降级,很可能会成为今后的主流。

但问题是,社会几十年来的舆论宣传与现实之间存在撕裂般的差异,以至于很多人难以接受现实。

以最为声势浩大搞“毕业生就业动态清零”的河南为例。今年三月份,被誉为全河南*的财经政法类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一场招聘会上,出现了多家酒店招聘传菜生、洗碗工等岗位,工资范围在3-5k之间不等。

而凉菜师傅5-7k的工资,竟然比会计兼出纳*2k的工资还高上两三倍。

消息一传出,全网出奇一致地愤怒了,有该校毕业生认为“丢死人了”,还有咬牙切齿道“对知识的践踏,对寒窗苦读的侮辱”。

说老实话,这些人不是在为毕业生痛心,毕竟还没有消息传出已经有学生前去应聘,即使有,那也是人家的自主选择。他们的愤怒,其实是在为自己的想象感到愤怒。

几乎在所有人心目中,寒窗苦读必定是要搭配一个“前途光明”的未来,这种未来不说镶金,起码也是要向上流动的,万万不能是没有任何门槛的体力活。

这是因为,过去几十年媒体的宣传里,舆论就是这么个导向。

在城镇化大潮里,我们的父辈跑到城市里,吃苦耐劳地工作,勤勤恳恳地负债买房,鸡娃卷教育,就因为舆论和彼时的现实一直在告诉他们一个道理:

现在先吃苦,学会“延迟满足”,让下一代考进大学,成为名校生,找到一份好工作,一切就都熬出头了。

年轻人从小听着这样的论调,吃着这个大饼长大,一边艳羡着考上名校的同龄人,一边被舆论一步步推高自己的预期,到了大城市找工作,却发现游戏根本就不是这样玩的。

毕竟,高校并不直接生产就业岗位,只有市场才会生产。

而当经济寒冬袭来,当大学扩招成为多年惯例,当人均大学生的时代来临,北京毕业的硕博士人数甚至超过了本科生,拥有一门手艺的凉菜师傅又为什么不能比会计工资更高呢?

大部分人没有办法接受从小到大接受的观念竟然是错的,也没有办法说服自己,把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个体”去看待。

因此,这几年来,出现了很多由于认知和现实高度错配而产生的悲剧。有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宁愿流浪不回家,也有高考15次,进不了清华大学也不肯到上海交大、中国政法读书的高考钉子户。

但更常见的,其实还是被学历光环困住,而感到痛苦不堪的部分年轻人。今年年初,最火的一句话就是,“学历不仅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

即使自己愿意做出改变,主动调整预期,也会面临舆论的压力和父母的失望。著名的“北大猪肉佬”就指出,父母辛辛苦苦把孩子培养成大学生,如果孩子去做工人、当农民、送快递,他们会觉得没面子。

换句话说,需要清零的从来都不是“待业大学生”,真正需要清零的,是全社会头脑中那些被灌输了几十年的陈旧观念。

查理·芒格曾经说过,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微观才是我们可以有作为的,决定我们自己的,是自己做得够不够好。

现在,已经有一群年轻人,并不愿意把自身命运交给看不见摸不着的“宏观经济”,而是选择主动出击,控制自己能力范围内能够改变的事情。

每日人物曾经做过这样一个专题《本升专,我主动选择“学历降级”》,有刚从海外教育学硕士毕业的名校女生,选择放弃硕士学历,重新读一个烹饪技校;有放弃护理本科的三甲医院护士,毅然在28岁的年龄参加高考,与职校生一起学临床医学专科;还有从理工类211毕业的软件开发者,通过高考考上中医专科,做当地县中医院的实习生。

学历不能穿越周期,与风口不一致的能力也未必可以,但是努力和选择可以。

这些勇于冲破几十年来陈旧认知的年轻人,恰恰是最勇敢的一群人。

中国的年轻人,是有力量的。

他们或许迷茫,或许悲观,或许喜欢用一些看似很丧的流行语粉饰自己的失落,喜欢自称是下水道的“鼠鼠”,自嘲自己已经躺平,但他们其实永远在行动。

最近爆火的山东淄博,其实也是一个重工业城市敢于拉下脸做“产业降级”的鲜活例子,即把其他城市看不起的烧烤作为宣传点大力扶持。

这种呵护下出现的人间烟火气,或许对于别的城市而言只是“三瓜两枣”,是不值一提的收入,但是对于当地生活的老百姓而言,就是在解决就业,是在为无数家庭创造财富。

城市如此,人也是如此。

当人生成为旷野而非轨道,当所有人不再给彼此虚无的压力,不再张口就“985必须月入过万”,则天地开阔。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智谷趋势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