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消失的她》凭什么这么爆?

这种“抖音式电影”的共性在于:有一个特别强的高概念,或者有特别猎奇的奇观,而并不一定需要电影是一个好的整体。
2023-07-04 17:38 · 微信公众号:毒眸 毒眸编辑部

比口碑有用的或许是“好奇”

电影行业似乎很久没有见过像《消失的她》这样彻底脱缰的黑马。

有多火呢?其工作日单日票房甚至超过了端午小长假的单日票房,进入周末之后更是涨到单日3亿以上。上一部在非节假日能拿下单日3亿以上的电影,已经是快一年以前的《独行月球》了。

上半年一大堆被寄予厚望的大IP影片和高口碑佳作,均对着十亿的票房门槛“望洋兴叹”,而《消失的她》破十亿只花了6天,比在去年国庆档独大的《万里归途》还快。

在端午档结束后率先给出33亿预测的猫眼专业版都能以“猫眼发疯”这样的词条登上热搜,到这周末突破20亿之后又有了“猫眼 没疯”的新词条。

原定于6月30日上映的《透明侠侣》已经开始路演,却不得不在上映前2天官宣撤档,片方明确表示,“没有技术原因,也没有不可抗力”,只因“此刻不能被看见被选择”。撤档成本虽大,但比起和《消失的她》硬碰硬,的确是明智的选择。

除此之外,《消失的她》爆火的印迹最明显在社交媒体上,不再是电影片方问各类自媒体博主求热度,而是自媒体博主主动找《消失的她》蹭热度,看电影重新变成了一件“流行”的事情,这在非春节时段是不可想象的。

而《消失的她》提供的增量也不仅仅在于票房数字,还走出了一条近些年少见的黑马路径。和近些年所有黑马最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消失的她》完全不属于高口碑带动票房增长的情况。其豆瓣评分从开分的7.5,一直到毒眸发稿前已经降到了6.5。整整一分的跌幅在历年的电影中也是相当少见的,这足以说明后入场的观众虽然买了票,但并不见得有多满意。

但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拿到了很多同等量级的高口碑影片望尘莫及的成绩。在毒眸看来,其对女性购票用户的重视、对类型片技法的熟练掌握、甚至对短视频影视生态的暗合,共同创造出了一个目前国产院线片中并不多见的样本,给其他影片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01 女性观众进场

先从用户画像聊起,《消失的她》一大明显的特征在于,女性观众的购票占比很高,灯塔显示的女性购票占比为68.2%,猫眼为64.7%。

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

这样的性别占比一般只出现在青春爱情片中较多,在悬疑类电影中极为少见,仅《无名》一部粉丝群体庞大的影片能超过这一比例。

和《无名》一样,主演自带流量是重要原因之一。但这并不是全部的原因,朱一龙前作《人生大事》的女性购票占比在双平台也只有60%左右。并且,在猫眼显示的用户购票历史中,《消失的她》的观众中仅16.75%购买过《人生大事》,而比例更高达到20.27%的,其实是同为悬疑片的《满江红》。

并非女性突然对悬疑片更感兴趣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消失的她》故事本身。因为悬疑片不该剧透,许多早期观影的观众在社交媒体上集中分享的观点就是“适合与姐妹去看,千万不要和男朋友去看”。

这也是电影*批集中爆发的话题点,从诸如“看消失的她恋爱脑治好了”“闺蜜看完消失的她和对象分手了”等早期的自然热搜词条就能看出,而这样的主流讨论也极大程度拉动了女性观影。

女性一直是国内电影市场的重要人群,据灯塔报告显示,去年全年的女性购票占比为56%,相比2021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但大部分时候头部制作的影片往往忽视女性受众,以男性受众为主。在2022年票房排名前十的影片中,仅有《人生大事》《奇迹·笨小孩》两部流量演员主演的影片里,女性用户购票占比能超越年度均值。但凡试图以女性观众为核心受众群的影片,几乎都是中腰部以下的制作。

尤其是悬疑这种所谓的“硬核”类型,也往往更看重男性观众,所以这次《消失的她》撬动不少女性观众集中进场,很大程度上拉高了这一类型影片的票房上限。

但这并不意味着《消失的她》是近年来女性主义不断普及的胜利。恰恰相反,相当多的博主在解析电影时指出其表面的女性关怀之下,本质仍旧是男本位的传统悬疑叙事——其巧妙之处在于,通过塑造疯狂的男性个案来支撑女性复仇的正义,使其在满足女性观众情感宣泄需求的同时不伤及男性观众的评价。

朱一龙饰演的何非这一角色,沾染赌瘾且死性不改。而对“赌狗”的批驳,向来是*的政治正确,在这一点上男女观众会达成共识。比如该片在著名“直男社区”虎扑的评分亦有8分,是一个不低的分数。对比之下,《满江红》仅7.1分。

所以,表层的女性互助其实只帮助它强化了影片的话题性,让它能在社交场域出圈,而又规避了推开另一部分观众的潜在风险,于是才能在商业层面有了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

02 中国观众爱悬疑

如果说抓住女性是成为黑马的增量因素,那么悬疑类型则是它成为黑马的基本盘。毒眸曾屡次在文章中指出,中国电影市场的悬疑片供给仍然存在巨大缺口。

据《2021中国电影观众调查报告》显示,观众最感兴趣的就是“案件/犯罪”题材的影片,占比高达49.4%,同时也有30.7%的观众认为“悬疑/犯罪”是影院缺少的影片类型。

但悬疑片也完全没有到拍一部爆一部的地步。比如《消失的她》导演刘翔的前作《不速来客》,演员阵容有范伟、窦骁、张颂文等,豆瓣评分6.6,各方面条件都不差,可票房却仅仅6700万。而就在它半个月之后上映的《扬名立万》,却一举拿下了9.26亿。

很显然的一个道理是,悬疑片要卖座,不是逻辑越严密,反转越多越好。一些爆款悬疑影片,也未见得逻辑多么严丝合缝或者杀人手法多么脑洞大开,关键其实在于对观众的把握。

毒眸经常参与到电影市场的各类创投活动当中,在创投的场域里,悬疑类作品其实出现的频率很高,占比很大。但不管在哪,总是能听到专业评审对青年创作者的悬疑片项目提出一些相似的建议,比如“把类型做到*,不要既要又要”、“最后一番的反转最重要,如果翻得不好,观众就会不相信你整个故事,离场感就会很差”。

《消失的她》就是把这两点做好了的悬疑片典范。监制、编剧陈思诚不止一次在面对媒体的采访中强调,要做一次很*的类型探索,“想把故事放在一个*的戏剧空间里,从表演到影像、色彩饱和度、音乐等很多元素都要推到*。”

*才能保证观众足够的爽感,满足很大一部分观众购票决策中对娱乐性的追求。这也是目前电影从业者不断寻找的所谓“观众必须进电影院的理由”的呈现方式之一。

另一点是离场感。在最后一番揭开谜底时,除了对作案手法的恍然大悟之外,*还要做更深一层的表达,让剧情的反转能够得到观众的共情,而不是单纯感到被创作者的逻辑游戏所戏耍。比如《扬名立万》就是做得好的案例之一,最后一番上升到对社会权威的批判和小人物以微末之力对正义的还原与伸张,抬升了整个故事主题的高度。翻看好评用户的评价,几乎都离不开对结局的赞赏。

而《满江红》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最后一番“让假秦桧背诗,放真秦桧逃走”的反转没能令观众满意,成了映后口碑极速下滑的主因之一。

而《消失的她》的最后一番,选择了呈现一个女性互助的故事,并将真凶成功绳之以法,理应是一个顺应观众心理的设计。可惜再往后,何非面对胎儿照片痛哭的段落,则又多少有些画蛇添足,成为了许多观众映后批驳的重点。

但这没法掩盖《消失的她》对观众离场感的重视程度。陈思诚曾公开表示,没把握观众是不是一定能接受这种“实验”,但它一定是“一部观众走出影院,会热烈讨论的电影”。这足以证明目前的社交场域讨论,实际是创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

在宣发能起到的作用愈发有限的新时代,大量观众的观影决策围绕熟人社交圈或非KOL用户的反馈来进行,这就反过来要求创作者必须更加重视离场感。只有离场感*的作品,才有可能让观众自觉在观影后参与到社交媒体的讨论当中,不论这种评价是褒是贬,只有话题起来了,才有后续票房增长的可能。

03 “抖音式电影”的典范

有趣的一点在于,都是黑马,但《消失的她》的走红路径不似同为悬疑片的《扬名立万》,而更像作为爱情片的《前任3:再见前任》。

原因很简单,《扬名立万》成为黑马的主因还是因为口碑,而《消失的她》和《前任3》的口碑都算不上好。在一些媒体的归纳中,将其总结为“击中了观众情绪”,但毒眸认为更准确的总结应是“适合短视频传播”。

在《前任3》出现的2017年,抖音还不是全民级APP,彼时靠短视频带火票房还会被从业者视作颇为新颖的路径。时过境迁,如今抖音的用户池已经前所未有的庞大,几乎所有片方都会非常重视短视频营销。可越是在遍地营销的情况下,越难单纯通过营销的能力就打造出黑马。黑马的出现,一定需要依赖更庞大的原生二创的力量。

比如去年让所有从业者意外的黑马《隐入尘烟》,上映50天之后才突然开始逆袭,其走红完全是来自短视频博主的“自来水”创作。毒眸曾在过往的文章(点此阅读:)中分析过,短视频博主们主打的点几乎都是片方之前宣传时不太可能走的方向,因为这与其文艺片固定受众的相性不符。

而《消失的她》同样在片方的宣发之外,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各类短视频博主的青睐。

比如主发情侣或家庭日常的博主,可以分享结伴看完《消失的她》之后的reaction,通过映前映后的极大反差来营造喜剧效果;在端午假期结束就登上热搜*的“消失的她畸形秀”,实际上非常符合短视频生态中热门类目“怪谈类”爱好者的喜好,而这一类惊悚型的内容在国内院线电影市场中并不太常见。

更大的适配度在于,《消失的她》是一部非常适合影视解说类博主剪辑的影片。最早期的那一批配着“注意看!这个男人叫小帅”的影视解说视频里,悬疑类影片就是大头。因为悬疑类影片往往更能延长用户的停留时间,而注重人物情感或者细腻表演的电影在这种解说的节奏下往往不占优势。

这些视频总是把最吸睛、最猎奇的画面放在开头,然后才开始把整个剧情娓娓道来。而“一觉醒来发现一个美艳的陌生女子自称是自己老婆”的桥段,简直是为这一类短视频“量身定做”的绝妙选题。

这种“抖音式电影”的共性在于:有一个特别强的高概念,或者有特别猎奇的奇观,而并不一定需要电影是一个好的整体。简而言之,一定要有“佳句”,而不一定要有“佳章”。

比如去年曾在国内上映的《坠落》,上映之前就在抖音解说视频中火过一段时间,讲述两名女孩爬上高塔自拍却下不来了的故事。类似架构的影片还有《深水区》,讲述的是两位女孩在夜间泳池游泳被意外封闭起来的故事。两部影片的评分都不算高,是典型的概念大于实际的影片。

《坠落》《深水区》

口碑更好一些的也不是没有,比如西班牙影片《饥饿站台》,简直可以称之为影视解说界的“顶流”,每隔几个月就会又有一批新号重新做《饥饿站台》的解说,剩饭永远吃不完。

如果是非院线片,用户刷完解说视频大多会自行搜索资源观看,但像《消失的她》这样少见的在映影片,被勾起好奇心看了好几分钟但却没看到结局的观众,只能去电影院买票看个究竟。

但不论如何,需要承认的是,在如今的国产院线片供给中,哪怕是“抖音式电影”也并不多见。大部分影视解说博主的素材都来自外国影片、老旧港片和网络电影。

在短视频越来越渗透进人们生活的当下,相当一部分观众对影视作品的需求在发生改变。而国内的大部分创作者,还是传统影视思维居多,能熟练操盘“抖音式电影”并把它带上大银幕的人并不多。

这也是《消失的她》能给从业者带来的重要启示,其对于大众话题度的把握、对于猎奇元素的应用等等,都有值得思考与学习的地方。如果生产者始终不能围绕受众的思维进行调整,那就不得不面对大盘缩水的窘况,让10亿成为始终难跨的门槛。

最关键的是,只有这种顺应短视频思维的作品出现,才有机会让电影重新成为大众话题的焦点,所有的电影票消费,才能一步一步地重新变成日常娱乐中优先级靠前的选项——比起生产让每个观众都觉得好看的电影,似乎生产“周围人都看了只有我没看”的电影是更容易掌握的。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毒眸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