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德州仪器在成都的第二座封测厂即将投产,这让人不禁产生疑问:成都为什么能够吸引像德州仪器这样的芯片大厂进驻?而且,这座城市所展现出半导体硬实力的一面,好像也与大多数人对成都以往的印象大大不同。
提起成都,我们可能会联想起麻辣辛香的火锅串串,憨态可掬的国宝熊猫,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休闲巴适的蜀地生活......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这里承载着人们无限的遐想与向往。
但其实这样一座充满着麻辣激情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最早的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和首批集成电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目前,成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和水平已稳居中西部*,聚集了英特尔、德州仪器、华为海思、紫光国微等众多优质企业,发展风貌昂扬向上。这座城市,早已成为中国芯片版图中不可缺失的一隅。
01
一波三折的成都造芯路
成都东郊承载着一段独特的城市记忆。
走在今天的东郊记忆创意园区内,我们或许很难将这样一座萦绕着音乐、美术、戏剧、摄影等艺术气息的地方,与上世纪五十年代那个充满着苏式红砖和烟囱管廊的电子厂联系在一起。
图源:公众号东郊记忆
“北有首钢,南有红光”。东郊记忆的前身便是”一五“期间建成的国营红光电子管厂,这里是我国*根黑白、彩色显像管的诞生地,也是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滥觞。
除了红光电子管厂,”一五“期间,国家还在成都布局了国营国光电子管厂、国营前锋无线电仪器厂、长虹前身的780厂等一大批电子类企业。后来,随着三线建设的开展,成都的电子产业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但改革开放后,由于技术落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成都电子产业不负当年荣光,愈发走向下坡路。“求生存”一度成为了当时各家电子厂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后,成都电子产业发展遇到瓶颈,大多数国营厂生存愈发艰难,甚至面临破产解散的困局。但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曾经辉煌过的众多电子厂也为成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积累。
进入新世纪,《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正式发布。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渐渐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由于成都在电子产业方面的积累和电子科技大学的高校及人才优势,成功获得首批“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和“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资格。此外,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这也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外资开始瞄准了中国这片潜力巨大的市场。
这也成为了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及集成电路产业再度爆发的*时机。
2003年8月,英特尔宣布投资3.75亿美元在四川成都高新西区建立半导体芯片封装测试工厂,这也是*家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随着全球芯片龙头英特尔的入驻,一批批国内外企业包括中芯国际、摩托罗拉等进入成都投资、设厂,形成了巨大的聚集效应。
前有知名集成电路企业齐聚天府之国,成都发力建设本土半导体企业也轻松一些。2005年9月,成芯半导体在成都高新工商局注册成立,这意味着成都造芯之路开始踏上了新的征途。成芯半导体8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由成都市政府和中芯国际合作,开创了“成都托管模式”,委托中芯国际代管。一时间,成芯半导体名声大噪。
可惜的是,不是一切的投资都会得到回报。晶圆代工是一种需要高投入、并伴随着高风险的行业。由于成芯连续运营三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成都政府决定卖掉成芯。但当时中芯国际也处于发展动荡期,无法对成芯进行股权回购,自此,成都备受重望的本土半导体企业彻底流产。
2010年,德州仪器在成都高新区收购成芯,并设立了*在中国大陆的晶圆制造基地。此后数年,德州仪器持续增加在成都制造基地的投资,逐步将成都高新区建设成为德州仪器*集晶圆制造、凸点加工、封装测试和晶圆测试于一体的制造基地,并不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
目前,成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已经形成了涵盖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聚集集成电路企业270余家,既包括英特尔、德州仪器、成都海光、新华三半导体等国内外领军企业,也培育了嘉纳海威、成都华微、锐成芯微等本土骨干企业,并建成了中西部*的封装测试基地。
虽然造芯之路多有艰难,但成都一直凭着一股百折不挠的勇气和毅力,始终不曾放弃在集成电路产业上的追求。
02
成都走出一条特色“芯”路
在造芯这件事上,成都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说起成都特色半导体产业,就不得不说起射频微波。2022年12月,在工信部公布的100家2022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中,成都市武侯区微波射频产业集群名列其中,是全国*获评的微波射频产业集群。同时,成都也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微波射频器件制造企业和科研院所,学术研究能力出众。目前,成都在国内射频微波领域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片由芯潮IC整理
在成都众多的射频微波企业中,亚光电子是见证了成都射频微波成长的老牌企业,同时也是国内*的微波半导体器件、微波电路军用企业之一、我国军用微波集成电路的主要生产定点厂家之一。从它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也能一窥成都射频微波产业发展的面貌。
亚光电子是由国营亚光电工总厂,也就是国营970厂改制而来。国营亚光电工总厂建立投产于1965年,是原电子工业部最早建立的半导体器件厂家之一、我国*批研制生产微波芯片、电路及器件的骨干企业,也是我国军用微波电路的主要生产定点厂家。2010年,亚光科技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目前,该公司以5G/6G射频前端芯片和光通信芯片为突破口,加快了民品芯片设计服务的拓展,其毫米波通信功率放大器芯片已经研制成功并进行小批量生产。
亚光电子的发展射频微波的历史由来已久,所积累的技术实力居全国前列,这一特点也与成都射频微波整体产业相似。此外,亚光电子作为成都射频微波芯片企业的典型代表,兼具着非常浓厚地方军工色彩,这也是成都当地射频微波的普遍特色。那为什么成都能够成为射频微波企业的聚集之地呢?
在科技领域,产学研永远是密不可分的。成都射频微波产业历史悠长、发展迅猛,与被称为“中国微波之父”的林为干院士和他一手为电子科技大学射频微波学科打下的坚实基础密不可分。
在科学理论方面,林为干院士对中国电磁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主要成就为闭合场理论,开放场理论和镜像理论。在闭合场理论方面,他发表了“一腔多模拟微波滤波器”的观点,奠定了一腔多模的作用;在开放场方面他提出了“传输线阻抗计算方法”和“三角波导理论”等观点,对静电场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他还发现了有介质平面上双像的现象,进一步发展了介质球的镜像理论。
除了在学术层面上对射频微波的贡献外,林为干院士还兼顾科研和教学,为国家和电子科技大学培养了一批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领域的人才,并在1989年获得了首届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特等奖。如今电子科技大学能够在射频微波领域享有盛名,并能够对成都射频微波产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与林为干院士密不可分。
但是一个地区产业的发展,光打通了学术人才的通道还不够。市场经济之下,产业的发展更多依赖于供需关系,如果没有需求,那么产品自然无处可销,产业也就无法成型并发展壮大。而成都恰好具备了发展射频微波的市场基础,也就是成都另一个重要产业支柱——航空航天。
成都作为国家布局航空航天的重点城市,是中国内地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枢纽机场的城市,航空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四。2021年,成都航空航天产业总规模已突破800亿元,基本形成了航空制造产业链、航天制造产业链。
除了航空外,成都的航天工业发展也一直处于全国前列。在一些国家重器的研发研制上,都有成都的身影。比如,成都振芯科技的主营业务便是北斗卫星导航元器件—整机—系统应用全链条核心产品的研制;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航提供通信支持的,就包括2013年落户成都的天锐星通公司。作为下游的航空航天产业能够更好吸收来自上游射频微波的各类产品,产业互动良性发展,十分有利于本土企业的培养和吸引其他地区企业入驻,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发展也愈发快速强劲。
深厚的学术基础、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方兴未艾的下游产业,成都射频微波发展基础坚实,发展潜力足够亮眼。想来,这条特色芯片之路,成都也会走得越来越肯定,越来越坚实。
03
成都的独特魅力在哪里?
多年来,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都会选择在成都建设研究中心、子公司,那么,天府之国做对了什么?它的魅力表现在哪里呢?
成大事往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对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亦是如此。其中,集成电路产业对人才的依赖,不可谓不大。《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发展报告》显示,预计到2023年前后,全行业人才需求将达到76.65万人左右,其中人才缺口将达到20万人。对于集成电路高水平人才的把握,也深刻影响着企业以及地区产业的发展。
在人才培养上,成都同样具有不小的优势。成都本地共有近30所本科高校,占全省半数以上,其中有985/211大学两所(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211大学两所(西南财大、西南交大)。此外,成都还拥有中电科10所、29所、30所等一批高校科研院所,培养了众多高水平的集成电路研究人才。
2023“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结果显示,在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排名中,电子科技大学位居*。此外,在芯片相关性较强的细分专业领域,包括电子科学与技术、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等专业,电子科技大学常有上榜并居全国前列。
不仅如此,成都更擅长招揽人才,颁布了一系列的人才政策并不断更新加码,争取本地高校等人才留蓉,吸引外地人才来蓉。2023年3月,成都发布《成都市加快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其中,集成电路人才政策为鼓励集成电路领域高层次人才及优秀团队在蓉城创新、创业、就业,对入选“蓉漂计划”、“蓉贝”软件人才的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不超过300万元,团队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资助;对入选重大人才计划的专家人才,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在住房、创业、资金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此外,人才计划对创业团队和设置集成电路相关学科的院校提供资金支持,最高可达上千万元。
除了人才优势外,成都高新区也对成都集成电路产业集聚产业了积极影响。成都的集成电路产业主要集聚在高新区。在芯片设计方面,拥有各类设计公司120多家,包括振芯科技、锐成芯微、和芯微、雷电微力、华大九天、华为海思、新华三等各具特色的企业,设计领域涵盖网络通讯、智能家电、物联网、北斗导航、IP等;在晶圆制造方面,拥有德州仪器8英寸晶圆生产线;在半导体封测方面,成都拥有华天科技(原宇芯)、士兰微、英特尔、德州仪器、芯源系统(MPS)等近十家封装测试企业,形成西南*的芯片封装测试基地。
政策倾斜、产业协同、财力雄厚,成都高新区所集聚起来的巨大能量有力支撑和带动了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利于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链,推动企业间协同合作,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
如果要研究成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原因,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那就是成都的地理位置。首先,成都是四川省省会,位于我国西部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也是国务院确定的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交通枢纽和通讯枢纽。作为带动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成都被赋予众望的同时,政策支持力度大,城市发展速度快。
同时,成都临近直辖市重庆,这两地作为西部地区相对发展较为快速扎实的城市,区域及产业协同效应强,两者良性互动也对双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2021年,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地位正式确立。2023年3月,“成渝集成电路协同发展合作协议”正式签约,成都国家“芯火”双创基地也正式揭牌。成渝两地将在集成电路等产业的人才交流、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探索链式共振、互补共赢、深度融合的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新机制,这将有利于促进成都集成电路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紫光股份董事长兼新华三集团CEO于英涛曾如此评价成都:“天府之国成都社会经济好、产业基础优、市场潜力大、人文环境浓,尤其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成都在地区发展过程中的引擎作用进一步提升。”
从产业生态到政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成都,这座以休闲慵懒的闻名的城市正在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这条路上一路狂奔,并时不时“卷”出一个新花样。但不可否认的是,成都对集成电路产业重视始终如一,它也早已成为中国芯片版图上不可忽视的一角。
03
结语
作为我国较早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城市之一,成都的造芯之路显然走得并不一帆风顺,但未放弃过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迎难如上,脚踏实地,这座天府之城渐渐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半导体产业风采。
一路艰辛,值得歌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如今的成都已初步形成了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材料与配套、系统与整机等相对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并在5G通信、北斗导航、信息安全、IP核等细分领域初步形成特色优势。2022年成都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营收516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芯片设计业实现销售收入213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位居全国第二。
这里吸引了国内外各地的旅客游玩赏景,又引领了众多心怀梦想的年轻人就业创业。一边是生活的惬意与悠闲,一边是激情前进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成都把这两者*的融合了在一起。相信未来的成都,会一步一个脚印走出自己的芯片发展之路。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芯潮IC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