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学子的高考志愿导师张雪峰掀起了旷日持久的观点对抗,也让硬糖君再次感慨年头真是变了。张老师的谆谆教诲获得了实用派的巨大支持,以至于一切试图苦口婆心给年轻人留最后一线光明(没办法,媒体人终究摆脱不了“公共知识分子”的做派)的发声都被打为站着说话不腰疼。然而,这些功利主义的拥趸又何错之有呢,他们也只是换一种方式控诉罢了。
硬糖君当然做不了导师,但也愿抛砖引玉,分享失败经验。毕竟,就像某书上很多“退役”影视人都明确告知想要入行的学子——“快跑”!并从内因到外因列举了一长串理由,奈何仍然有青年前赴后继地追问:“怎么才能进贵圈?”
眼下高考志愿填报已近尾声,大部分学子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硬糖君如此延迟讨论“进圈”问题,也是希望少误入子弟一点。
首先,现在还有勇气进娱乐圈的普通孩子,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家底,能应付收入不稳定的漫长艰难时期。二是足够热爱,能让你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仍然不丧失前进的动力。
硬糖君身边还在娱乐圈苦熬的朋友们,大多具备以上两个条件。众所周知,这两年影视行业也经历了几轮大裁员,现今的“无业游民”不在少数。而很多吃老本、啃老也要坚持下来的人,都做着一个相同的“李安梦”——在家啃老婆六年,拍出一鸣惊人的处女长片,并最终站上奥斯卡之巅。
娱乐圈就是一个大熔炉,早年被资本青睐的时候,给很多圈外人造了一个又一个美梦,似乎不管什么专业背景的人进来都能赚钱——明星个个是“陪人试镜”,导演也不乏婚礼摄影改行。
但实际上,不论过去还是现在,真正进到娱乐圈核心层的人少之又少。在这里谈“学什么专业”似乎有些可笑,但对我们普通人而言,也只能谈谈这个、做做这个了。
除了北电中戏,其他学校几无差别
进圈的人,都明白“京圈”资源之于娱乐圈的重要性。咱的审查体系和社会制度决定了我们的影视重镇只能是在北京,这也就决定了京圈文艺人士对于中国影视行业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影响。
狭义的京圈,可能是指上世纪80、90年代,影视行业处于国有制改革、发展市场经济的交接期,那些把持着影视资源的大院子弟们。以王朔、郑晓龙为核心代表,围绕在他们身边的有陈凯歌、冯小刚、姜文等。
广义的京圈,则是指北电、中戏毕业的,把持着影视行业核心资源的人。如果说过去的京圈,都是真北京人;现在的京圈,相当于是“扩编”了北电、中戏的“外省人才”。
不信请看中国导演票房排行。这些年混出头的非京籍内地导演,无论之前读了什么大学,最后都考了北电——不在这个火锅里涮一水,不是那个味,不是一锅人。
比如,曾当过装配工人的山西人宁浩,先是读了北师大艺术系,后又考入北电摄影系;山东济宁人郭帆,从海南大学法学院毕业6年后,29岁才又考上了北电管理系研究生;同样地,吉林长春人文牧野,从东北师范大学广编毕业3年后,又考入了北电导演系研究生。
不说导演,即便影视产业其他普通工种就业,也能感受到来自北电、中戏京圈资源的*统治权。北京大大小小的影视公司,从老板到编剧、导演等,往往是北电、中戏毕业。那么他们要招人时,不论是策划、制片、摄影、助理……自然*自己的“熟人”,不是北电、中戏的师哥师姐,就是学弟学妹。
硬糖君曾问过一位导演为什么一定要用“熟人”?你们的圈子会不会太封闭?那位导演回答说:“比起封闭,大家更愿意选择靠谱。毕业于北电、中戏的人,方便找熟人打听底细,知道几斤几两。你推荐一个其他学校或是海归,没有成熟作品,我们也不敢用。”
我们得承认,北电、中戏确实是圈内*学府,毕业生有这种互帮互助“拉活”的世袭风气,也不难理解。但这样风气统治了影视圈多年,也就在北电、中戏与其他院校毕业生之间筑起了高高的壁垒。如果不是北电、中戏毕业的,你和人闲聊时,连嘴都插不上。而为了能插上嘴、搭上人脉,很多考不上北电的人,宁可花大价钱去上北电的进修班。
不过,即使进入北电、中戏,如果天生社恐没能搭上资源,也只能算是无效进圈了。《爱情神话》导演邵艺辉从北电文学系毕业4年,存款仅有2万6,转行微商卖电子烟,写了一篇《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人在干什么》,遂被逐出校友群,并引发“北电圈”声讨。
她能够拍沪语电影《爱情神话》混出头,显然不是靠京圈资源。而是和其他院校毕业生一样,去创投搭上了上海圈资源——徐峥。
艺术类不如文科类
按理说,娱乐圈应该是艺术类对口就业的行业之一。但如果你不是演员、也不是北电中戏毕业,艺术类文凭还真不如文科类顶用。
硬糖君询问了身边上海、山东、福建高校毕业的编导生,大部分本科同学毕业后的工作流向是考公、考研,或者进入地方电视台、传统媒体,亦或是转行广告、婚庆、艺考培训。研究生毕业后则多了考博、或是就职于高校的选择。尤其是上海影视类专业出来的,很多进入了广告行业。上戏还算出演员,但很少出其他影视工种的人才。
通常一个班级里,三十人里大概只有一两人会坚持创作,或索性去京圈逐梦。也就是说,90%以上的艺术类毕业生其实都没进圈,剩下的也只是半只脚进圈。
坚持创作的人,*的出路就是创投或者参加电影节。部部入围戛纳电影节的90后新锐导演魏书钧,中传毕业后拍了短片《延边少年》入围戛纳电影节,并获得了短片特别荣誉奖。此后才不断有工厂大门、阿里影业等资方接触他,拍出了《永安镇故事集》《河边的错误》等长片入围戛纳。
硬糖君身边有位朋友,伏案创作一年写了个电影剧本,去了一些创投,始终谈不下资方。但通过创投认识的这些资方,他积极为自己谋求了网大、网剧、短剧的活计,好歹也不致饿死。创投与电影节,确是普通创作者最公平的舞台了。
如果你觉得创作这条路太玄乎,想在娱乐圈找一份“稳定”工作,那只有进公司。非北电、中戏毕业生,其实就是和各种专业背景的人竞争了。尤其是互联网资本进入娱乐圈后,互联网招人的逻辑也深刻影响了娱乐圈。
本身在互联网公司里管理影视业务的人,背景就是五花八门。某平台影视组里,有毕业于英语专业的,也有毕业于政治专业的,甚至有工科和专科背景的。这些人不一定是最懂影视内容的,但一定是最懂互联网逻辑与汇报工作的。
其他普通人能接触到的公司岗,包括文娱记者、撰稿者等采编类岗位,艺术类毕业生显然不占有优势。尤其是文化课要求低于普通本科艺术生。当然,也是有很多文字能力与文化修养高的艺术生的。
现在很多省的艺术类专业招考也要求文化课成绩达标,意味着以后要成为一个艺术生,也得是一个学习好的文科生或理科生。为了考学走捷径而学艺术的人会大批量退场,留下的应该都是真正热爱艺术与有能力的人。
宣发岗,普通人的黄埔军校
在娱乐圈,普通人最容易接触的职位就是宣发岗。
宣发岗比起去互联网文娱岗、媒体文娱采编岗等,其实更靠近娱乐圈一点。互联网一直都是娱乐圈最熟悉的陌生人,圈内人提起互联网人都有深深的隔阂,除了听不懂的量化与汇报逻辑,还有互联网人始终不兴酒桌文化那一套。媒体类文娱采编则一直像是娱乐圈的外围观察者,参杂着公关思维的娱乐圈亲历者很少有抖落事实的时候,所以媒体采编对娱乐圈始终有种雾里看花的感觉。
宣发岗,一般包括影视综的宣发岗和艺人的宣发岗。艺人宣发岗有时还会嫌弃研究生学历,硬糖君有一个爱追星的硕士朋友,投遍了所有的艺人岗,最终只有蔡徐坤工作室有回应。虽然最终也没录取她,但也不得不赞一下坤坤的不拘一格,不嫌弃读书太多。
宣发岗虽然处在产业链的下游,但也能密切接触上游。尤其是上游话语权*的资方、制片人、导演,都会随时和宣发沟通。
硬糖君身边一些影视传媒类的国内硕、海归硕都在进上游无望的情况下,退而选择了宣发岗。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就是“宣而优则制”。
然而众所周知,处于下游的宣发岗是话语权*、又容易费力不讨好的受气岗。搞文艺心高气傲的孩子,哪能受得了宣发岗的磋磨。很多人坚持下来的原因只有一个——每当你在宣发岗上有所动摇,老板就会把转岗上游的大饼抛出来,不断PUA你在宣发岗上继续干下去。
所以,这世上到底有没有人从宣发岗转上游成功啊?
当然有,赚钱最稳定的老牌电影公司光线传媒就是知名的“宣发黄埔军校”。从光线宣发岗出来的人,散落在娱乐圈的各行各业。
因为光线本身的公司基因就是“宣而优则制”。所以在光线内部,做上游的策划、制片,也大多是从宣发岗转上来的。现在的青春光线影业总裁曹晓北,牵头制作了很多项目,比如近期的《狙击手》《革命者》。曾经的她,大学毕业23岁便一头扎进了光线宣发岗,从宣传统筹做到了宣传部总监,一步步做上了制片、总裁。
现在独立电影圈有名的制片人顿河,是《我的姐姐》出品人、《风平浪静》《平原上的火焰》《寻她》制片人。他最初也是新闻记者,然后进入到姜文工作室不亦乐乎影业做宣发岗,并在后期参与创作,署名上了《一步之遥》的编剧。积攒到一定阅历之后,就打开了他制片的大门。
依硬糖君看,宣发岗比起上游的策划岗,其实性价比更高。因为宣发干一年可能会有很多项目署名,但策划可能干五年、十年都没有一个项目出来。而且现在大环境不好,十个项目九个黄。
当然,若实在忍受不了做宣发,惹出一身结节病,还是趁早转行吧,没有必要赔了夫人又折兵。条条大路通罗马,娱乐圈其实是一个什么时候入行都不晚的行业。只要你找到了自己的那个人脉,或者是有了敲门砖的作品,即便一个短片或是一个剧本,总会有希望。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娱乐硬糖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