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暴赚300亿,这群江西老表靠面包打了场翻身战

靠着做面包,资溪这个只有10万人的县城,却有20多个亿万富豪,是名副其实的赚钱王。
2023-07-13 11:14 · 微信公众号:金错刀 云摇

面包界的“赚钱王”是谁?

很多人*反应都是桃李面包,靠着称霸北方超市,桃李年收入破100亿。

实际上两大面包行业龙头,桃李和达利加起来的份额,才不到8%。

绝大部分市场份额,都掌握在中小型的企业手中。

这些小面包企业中,有1.6万家,都来自江西的一个小县城。

它就是资溪,一个山区小县城靠着做面包,年产值300亿,是桃李的三倍。

不仅如此,在面包界有条铁律:就是南北方各自为战。

像桃李面包虽然在北方独大,但在南方市场始终闯不出名堂。

但这条铁律在资溪这里,却是失效的。

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岛,甚至是越南和俄罗斯。

总之,有面包的地方就有江西老表。

爆火的墨茉点心局、鲍师傅、泸溪河、詹记等被资本追着跑的网红,体内都流着资溪的血。

靠着做面包,资溪这个只有10万人的县城,却有20多个亿万富豪,是名副其实的赚钱王。

江西最穷小县城

走出20多个亿万富豪

如今牛气的面包之乡资溪,在四十年前连面包是什么都不知道。

因为资溪实在是太穷了。

37年前,作为江西省抚州市内最小的县城之一,资溪是典型的贫困山区。

论天时:森林覆盖率高达87.7%,没有出名的特产,更没有种过小麦,也不生产面粉。

论地利:资溪交通闭塞,距离最近的火车站,还有一百多公里,更别提村里的山路。

天时地利都不行的资溪,靠着仅剩的“人和”,抱上了面包这个救命稻草。

1986年,退伍后的张协旺和战友洪涛,靠着在部队里学到的面点技术,开了一家鹭江面包店。

张协旺开店*年就赚了3万多,成为了当年人人向往的“万元户”。

要知道,1988年时全国的平均工资才一两千。

等他回到资溪,大家知道他做面包发了财,去他家拜师学艺的人门槛都踏破了。

在当时,烘焙手艺是轻易不外传的,张协旺当初去学艺也吃了不少闭门羹。

因为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打伞,张协旺做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免费收徒。

为了带大家一起发财,张协旺不仅把面包手艺倾囊相授,还包吃包住。

如果谁学成了,想自立门户开店,张协旺甚至还会借他们一些启动资金。

最多的时候,张协旺收徒三四百人,被戏称为资溪面包的孔夫子。

在张协旺的带动下,资溪一半的人都开始做面包。

他们靠着面包一夜暴富的故事,也在不断上演。

鲍师傅的创始人鲍才胜,就是江西资溪人,他的父母就是张协旺的*波徒弟。

他们放弃了木工职业,加入了资溪的面包大军,鲍才胜跟着他们耳濡目染。

2004年,鲍才胜和妻子来到北京,在中国传媒大学旁边开了一家鲍仔西点屋。

第二年凭借肉松小贝一夜爆红,靠着这家小店,鲍才胜用5年时间在北京挣了一套房。

泸溪河的创始人黄进,自称是无学历无本领的老实人,15岁在张协旺食品公司当学徒。

17岁自己创业,最艰难的时候,张协旺给了他一张银行卡,成了他的*个天使投资人。

带着资溪印记的资溪面包,在2020年更是逆势开了1000家门店。

除此之外,单日售出75万片桃酥的“詹记”,带资进组的墨茉点心局,不管是师傅还是味道,都有资溪的印记。

在烘焙界,资溪就像一个“造星工厂”,不断向外输送练习生。

不夸张地说,几乎在中国有面包的地方,就有江西资溪面包师的身影。

资溪有60%的收益都来自面包,也成功戴上“中国面包之乡”的光环。

又土又low的“面包帮”

硬刚大城市网红

和很多网红店相比,资溪面包略带土气。

既没有豪华装修,也没有网红排队。

那他们是怎么在网红林立的大城市,和网红店抢饭吃的呢?

最强武器就四个字:抱团取暖。

和浙商、闽商一样,资溪人能攻占全国,全靠庞大的“资溪面包帮”。

不管你在哪个城市开面包店,只要是资溪人,大家都会互相帮助。

进到资溪人的面包店,说上资溪方言,证明是老乡,店主便会无条件进行帮助;

看中的店面,发现周围有老乡开店,都会重新选择;

帮忙选址、进货、装修,资金有压力时也会伸手相助。

有老板表示,开店时差80万,打了几个电话,一个在西昌做面包生意的朋友,第二天就打了15万,另一个远在浙江的资溪人也给立马给他寄了10 万。

总之,不管是缺人、缺钱,只要的资溪面包人,都分分钟帮你搞定。

“资溪面包帮”的另一个成功秘诀,在于他们会“群推爆品”

江西人开的店,产品一般不多,都集中火力专精一两个单品。

在同行业追求产品多样化、高利润的时候,他们往往也很专一。

比如鲍师傅放弃很多品类,如生日蛋糕、月饼、冷柜产品等,专心主打“肉松小贝”;泸溪河主打桃酥。

当一家店把某个产品卖爆时,大家会集体换产品。

比如桃酥卖得好,就集体卖桃酥;红枣糕卖得好,就集体卖红枣糕。

占领全国1000个城市的资溪面包军团,引领着“面包时尚”的潮流,主打一个人多力量大。

毫不夸张的说,你在排队买什么网红产品,什么成为当季热品,背后可能都离不开他们的推动。

除此之外,资溪面包帮还有个爆款基因:把钱花在刀刃上。

对于网红店而言,开店的刀刃在装修、营销上,而对于面包帮的人来说,刀刃则在选址上。

汤姆马克餐饮品牌设计机构的李晓透露,资溪面包帮都会*门面房。

在选址上的投入,资溪面包帮几乎不计成本。

比如,鲍师傅在北京选址,从传媒大学到雍和宫、什刹海等地,都是黄金商圈旅游景点。

其在上海一家70平米的门店,租金就200多万。

泸溪河326家门店中,有60%都开在南京上海等地。

有数据显示,资溪人开店成本中,租金最多能占到50%。

在资溪面包帮的群峰效应下,面包房直接开到国外,年产值超300亿。

面包界的“沙县小吃”

逃脱短命魔咒

在咖啡行业有一种声音:开咖啡店的都赔了,做咖啡产业链的都赢麻了。

这种情况,也出现在资溪身上。

别看资溪面包在外成了面包界沙县小吃,可是几年前资溪县还是个穷县。

据官方统计,整个县在2018年前,财政总收入5亿多,全省倒数*。

直到2018年,资溪做了个决定,才让情况好转:做地方IP。

资溪举办了面包节,用一款名为“神龙”、长达3188米的龙型蛋糕,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蛋糕重量超过8吨,仅蛋糕面糊配料就耗费了4.5万个鸡蛋,2千多斤面粉。

世界最长蛋糕的噱头,把资溪面包之乡的名气彻底打开,吸引了很多人回乡造厂。

鲍师傅创始人鲍才胜就投资了2亿,在资溪建工厂,每年能加工各种食品2.6万吨,年产值可达5亿元。

资溪IP能做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供应链做产业化。

在资溪当地,面包生产工业园已经建成那是“面包界的中央厨房”。

其生产和运输能力,能满足半径300公里范围内、300多家面包店的日常供应。

资溪还有全球*肉松加工厂和肉松厂,日产量达100吨。

在强大供应链的支撑下,资溪面包也有了做性价比的底气。

现在,资溪县城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面包店、面包培训中心、面包文化馆。

为了调动大家积极性,当地政府还推出了 “面包贷”。

只要你敢闯、愿意出去开面包店,打个信用证明,填个表,款就批下来了。

不少资溪人就是拿着这笔启动资金,把面包生意越做越大。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资溪面包有冲出去的底气。

资溪政府不仅给钱,给资源,还给人才。

资溪建立了行业培训学校,一年培养近5000名学生。

在资溪街头,熟人见面打招呼最多的一句话不是‘吃了没’,而是‘最近又去哪做面包了’。

90年代中期,资溪面包帮近2万人,如今数字已经到了3万。

资溪面人把面包店开到了全国1000多个县市。

北起黑龙江,南抵海南,东至上海、江浙,西达新疆、西藏,随处可见资溪面包大军的身影。

这就使得,随便找个面包店打听,老板都可能是资溪人。

资溪打破了面包的地域桎梏,成了名副其实的赚钱*。

只要资溪人的爆款逻辑不断复制,资溪面包就能逃过短命魔咒。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金错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