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以擅长自我变革闻名,阿里今年的变革节奏还是非比寻常。
9月10日,蔡崇信、吴泳铭分别接任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阿里巴巴完成了公司管理职务的第二次制度化交接棒,今年3月启动的自我变革快速顺利推进。
三天后,吴泳铭用千字全员信,明确阿里面向未来的两大战略重心:用户为先、AI驱动。没有花里胡哨的铺陈或赘述,新CEO言简意赅地提出,要以此重塑业务战略优先级,对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业务、AI驱动的科技业务、全球化的商业网络三类业务将加大战略性投入。
吴泳铭能否带领阿里这艘巨轮,驶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出判断之前,有必要先看两个战略重心的解题思路是否清晰和务实。
01
问题导向,调整战略「参数」
通过梳理阿里自2015年上市以来对外表述中的「战略」重心,《降噪NoNoise》发现,最新表述中的「用户为先、AI驱动」,是抵达业务目标的指导思想、方法论,相当于以高于业务的视角去调整战略「参数」。
从全员信的具体内容来看,新「参数」透露了两个关键性思考点:一是直面内外部问题,并试图提供系统性解题思路;二是站在未来看现在,从未来十年的科技浪潮中提取打开未来的那把钥匙。
其中,「用户为先」呼应的是互联网走向存量竞争、内卷加剧的现实。自2018年开始,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长进入减速模式,根据QuestMobile报告,截至2022年12月,移动互联网用户突破12亿,未来规模增长空间基本被锁死。
当一座「蓄水池」的面积已经被圈定,就只能通过纵深向的挖掘去增加储水量。面对现实,各互联网平台都在争夺用户留存,最直观的是发生在猫狗拼之间的朴实无华的「低价」心智之战。
或许正是基于这种行业发展阶段,吴泳铭在全员信中强调,阿里所有业务的根基是用户价值以及带来的用户留存,更多用户才能给商家带去更多市场机会。
「用户」立场对阿里电商来说意义深远。阿里以B2B业务起家,「客户*」此前是其企业价值观中颇为鲜明的一条。若以交易对象来界定,不同业务形态对客户的定义不尽相同,比如在电商板块,客户既是商家和品牌,也是消费者;在云业务中,客户是用云的企业和产业伙伴。
从「客户」到「用户」的提法,虽然仅一字之差,却是对战略方向旗帜鲜明的聚焦。「客户*」其实还有一层隐含意思——「面对利益冲突时的思考顺序」,「用户为先」则是强调用户需求的优先级高于一切,背后是供给视角到需求视角的调整。
最典型的是平台型业务淘宝天猫(以下简称淘天)的转变:从去年开始,淘天频频提及一个概念——从交易到消费,从关注GMV到关注用户DAU,变革本质也是以用户为核心。
至于如何满足用户需求、如何为用户创造行业内*的体验,吴泳铭也指明了一条路径——阿里必须更加开放,甚至包括与「传统意义上有竞争关系的公司」合作,以及在保障协同的前提下,让集团业务间合作更多遵从市场化原则。
沿此思路不妨大胆猜测,未来淘宝购物能否用微信支付?淘宝会不会持续申请入驻微信小程序?或者继续用字节系导流?虽然现阶段还不足以就业务动作展开具体的讨论,但为了践行用户为先,阿里已亮明了态度。
阿里当前明确加大开放力度的一个领域是AI技术。就在8月11日,阿里宣布向社会免费开放100件AI专利许可,此举有助于中小微企业以较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分享AI技术红利。
再看「AI驱动」。吴泳铭判断,下一个十年,*的变量是AI带来的全行业深刻变革,阿里若想得到在未来十年继续服务客户的机会,必须要把AI技术应用到各业务场景当中,通过技术创新带来突破性用户体验和新的商业模式。
作为阿里*代程序员、前支付宝CTO、硬科技投资人,吴泳铭应当深知技术创新对于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的颠覆性影响。iPhone问世和App store的上线,缔造了移动互联网的黄金十年,也催生了O2O、网约车、共享经济等大大小小的商业模式。
如今新一波技术浪潮正席卷而来,AIGC的突破、大模型的能力涌现已经让AI技术加速在千行百业渗透和落地。「如果跟不上AI时代的变迁,一定会有新的物种将我们取代。」很明显,在新CEO吴泳铭眼中,AI驱动就是那把为阿里打开未来的钥匙。
高盛近日发表研报,提出了一个技术快速创新背景下寻找「赢家」的「PEARLs」框架,即:
像英伟达这样的公司属于这一时期的「早期赢家」,它们是这一领域的先驱者(Pioneer),或是推动者(Enabler);
随着技术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逐渐适应人工智能,那些能够利用人工智能的公司(Adapter)将会获得比目前更多的利益;
而那些可能会利用新技术创造新的商业模式的公司,是真正的变革者(Reformer);
对新技术反应缓慢,被超越或是被淘汰的公司,就成为了落后者(Laggard)。
鉴于阿里云的江湖地位和达摩院的技术积淀,AI驱动对于阿里来说是水到渠成。加上阿里生态中电商、本地生活、新零售、企业服务等丰富生态,正是AI技术结合业务场景、创造新商业模式和用户体验的优势所在。
照此来看,吴泳铭的新战略,正是要完成阿里从推动者到变革者的关键一跃。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与业务场景结合,以及产生多大的势能。
02
如何重塑业务优先级?
在两大战略重心基础之上,阿里准备重塑业务战略优先级,对三类业务加大战略性投入:1、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业务;2、AI驱动的科技业务;3、全球化的商业网络。
可以说,仍延续一贯的「两横一纵」理念——两横此前是消费、云计算,一纵则是全球化,涵盖电商、云、物流、金融等领域;通过增加新的限定词、明确新的增长抓手。
具体来看,以技术驱动互联网平台业务的理念,并非是*次提出。在去年的财报分析师会议上,张勇在回应电商价格战的问题时曾明确表态,没有哪一家公司可以通过持续的价格补贴来改变局面,最终还要靠技术,「只有技术和商业机制创新,才能真正让商家把*的商品和价格给到消费者,形成正循环。」
举个例子,低价不等于*性价比,甚至有时会牺牲一定商品品质和用户体验,但各种社会消费类研报显示,当前用户更愿意追求的是好物低价,所以我们会看到,淘天在今年618推出「好物好价」。
在用户体验为先的引导下,技术驱动被当成突破点也就不难理解了。
从淘天近期一系列变革来看,技术驱动正成为一条明线。比如淘特在全国产业带启动「淘工厂单品*王计划」,让商家借助淘工厂的数据洞察,持续优化商品开发的精准度,提高货品爆单概率,通过以规模降成本进而提升商品的价格竞争力。
而通过加码短视频和淘宝直播,增加多元化的消费内容,消费者的粘性、活跃度也在增强。第三方平台QuestMobile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今年6月,淘宝平均日活跃用户数4.02亿、月活达8.87亿,均稳居电商平台首位。高盛研报提供了有关竞争的另外一个视角——今年6月淘宝用户活跃度达到45%,增长率同样居电商类App*。
这些投入已经初见成效。截至8月底的新财年内,淘宝天猫新开店铺累积已超241万;商家经营积极性大幅提升;相比3月,参与粉丝会员老客等私域人群运营的活跃商家规模增长56%。同时,在日活用户连续增长5个月后,消费者在淘宝店铺的复购规模于今年8月也达到历史*水平。
「AI驱动的科技业务」,是阿里在新战略重心下将加大投入的另一个领域。当前云计算和AI的结合正处于技术突破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生成式AI爆发带来的模型训练和推理场景,对AI云服务的需求非常旺盛,AI相关服务所带来的增量机会刚刚开始得到释放。
以前一阵刷爆朋友圈的AIGC产品「妙鸭相机」为例,一个月内,该产品在阿里云上的算力需求暴增了数百倍。
生成式AI是典型的技术大浪,阿里云从中不光卖算力,其本身也提供大模型产品和服务。9月13日,阿里云通义千问大模型正式向全社会开放。次日,有媒体报道,淘宝已经在内测基于通义千问的AI助手「淘宝问问」。
至于全球化,阿里初创时的*个业务(注:B2B网上贸易平台Alibaba.com,服务小企业),就与全球化有关,此后「全球化」一直贯穿阿里核心战略,只是在不同时期,全球化的阵容不同,从速卖通到Lazada,从阿里云到菜鸟,这个商业网络一直在扩容。
全球化对于阿里巴巴既是机会更是责任,正如吴泳铭所强调的,阿里不仅是自己出海,更要通过构建一张全球化的商业网络,协助更多中国以及全球中小企业在世界拓展商机。
03
阿里必须比时代变化更快
在电影《奥本海默》中,科学家奥本海默的妻子在鼓励丈夫参加曼哈顿计划时说:「世界正在急剧重塑,属于你的时刻来了。」
对于正在经历史上*变革的阿里来说,急剧重塑已然发生。
吴泳铭在全员信中多次提到创业心态——不沉溺过去,不墨守陈规,这其实是对今年3月组织架构调整思路的一种顺延。
3月,阿里宣布拆分成「1+6+N」,阿里巴巴集团作为「1」,成为6和N的控股集团;旗下的阿里云智能、淘宝天猫商业、本地生活、国际数字商业、菜鸟、大文娱是「6」,盒马、银泰商业、高鑫零售、阿里健康等其他业务构成了「N」,「6」和「N」中的每一家都将各自成立董事会或同等治理机构,独立自主做业务决策,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通过这场公司24年历史上最重要的组织变革,阿里力图重新回归一种创业状态,各业务负责人正式成为创业者,真正实现阿里的「良将如云」到「企业家如云」。
只有这样,不同业务板块才有可能在面向未来的五到十年,提前做出趋势预判,提前进行战略投入和产品创新,因为把握未来的*方法不是留住昨天或争取保持今天,而是开创未来。
阿里也必须比时代变化跑得更快。明确战略重心是加速变革的前提。 在这套「新架构」上阿里如何调整业务方向、能否顺滑过渡,有待持续关注。
尽管自我变革的效果需要更长的时间维度来验证,但从新CEO直面问题,系统性解题的务实态度以及阿里24年以来一贯主动「折腾」的基因来看,有理由相信新局面有利于阿里未来打开新发展空间。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降噪NoNoise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