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强则产业兴。“2023武汉创新投资生态大会”于2023年11月3日在武汉举办。大会以“聚力投资生态·助推创新发展”为主题,引导财政资金、产业资本、社会资本、创新力量紧密协同,共话新发展,奋力谱写武汉科创篇章。
会上,武汉基金总经理佘志宏主持了《聚力投资生态·助推创新发展》为主题的江城对话,对话嘉宾为:
陈延立基石资本合伙人
丛永罡复星创富首席投资官
傅忠红达晨财智主管合伙人
佟 重中金资本董事总经理
夏海东长江创投副总经理
喻峰洪山科投执行董事兼总经理
以下为演讲实录,
经投资界(ID:pedaily2012)编辑:
佘志宏:非常荣幸请到在位几位嘉宾参与这个环节的圆桌论坛。先请大家做一个自我介绍。
陈延立:我是武汉大学的本科生,今天会场一定有不少的武大校友。今年是武汉大学130年周年校庆,非常高兴在这个时间回到武汉,参加今天的活动。基石资本是国内最早一批创投公司,20多年来专注于创投领域,目前累计管理各类基金规模超过了700亿。长期位居国内各大权威媒体榜单的前十名。在国内有深圳、北京、上海、合肥、南京、长沙等六个办公室,现在我们来到武汉,准备在武汉落地专门的机构,派驻专职团队,落地一些基金产品,希望扎根武汉,更好地和湖北、武汉本地的政府、产业界深度合作,为湖北、武汉的快速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
丛永罡:复星大家比较熟悉了,92派的民营企业,今年已经31岁了。复星创富是复星集团全资控股的集团层面的基金,创富成立于2017年,目前为止累计的管理资产规模大概500多亿,还在投资期内的基金有1个亿左右,我们专注于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双碳和消费健康等赛道,也非常高兴和大家在武汉相识。
傅忠红:可能大家熟道达晨创投,我们做了改制,新的名字叫达晨财智。今年是达晨成立23年,达晨一直聚焦于国内新兴产业的投资,99%是人民币基金,投了700多家企业,其中有140多家IPO。我们应该是武汉布局比较早的,分支机构成立了有13年,投了20多个项目,有5家IPO,应该是对武汉非常有情感的,希望今天能跟更多的武汉朋友交流互动。
佟重:中金资本大家可能比较熟悉,是中金公司的全资控股的私募股权平台,目前在管累计资金5200亿。我们于武汉的布局,目前投了11个项目,从我个人参与的武汉项目应该有超过五个。其实武汉也是一个创投的高地,从落地的基金角度,过去在武汉包括中金启元的国家级引导基金,包括跟武汉非常重要的央企,东风合作产业基金,在武汉深耕了,无论从直投,还有落地基金的角度。我个人关注在硬科技领域,半导体、智能制造和新材料的方向。
夏海东:长江创投是省属平台,是长江产业投资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我们集团是省属产业投资运营和省级产业基金管理平台,我们的主业就是两大块。长江创投作为集团唯一的一个全资创新投资人管理集团,拥有10个子公司和一个事业部,累计发起创投基金104支,通过10多年的努力,投资了180多个项目,其中90%是中小型科技企业,很好践行了创投实践。
客观来讲,我也算是创投或者是投资行业的一个新人,我入行的时间不到十年,本科学的是工科,硕士学的管理学,职业生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能源行业从事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包括规划设计等。第二个阶段是在我们省发改委,从事能源管理工作。16年从事股权投资行业,政府引导基金和国资母基金的管理,时至今日,我自己所管的基金规模超过了150亿,主导的项目投资额超过了接近40亿,以上就是我的一个简单的介绍。
喻峰:洪山是一个大学之城,大家熟悉武汉所有的985、211基本上在洪山区。这里有高校35所,最亮的一张名片就是拥有众多大学和60多万的大学生。我们机构成立的使命也是富裕洪山的主体战略,助力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我们17年成立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成立了自己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洪山的引导基金。从一个区级引导基金来讲,那个时候相对是比较少见的,通行的做法是委托在座的机构来进行管理。我们管理自己的引导基金之后,也在学习和探索道路,包括今天在座的嘉宾都是在基金上的一些合作的伙伴。截止到今年为止,洪山区一期的引导基金,子基金的规模大概在147亿左右,跟动辄数百亿管理规模的机构来讲,我们确实体量是有限的。而且我们总体来讲,就是区域的企业数,包括科技深度,这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但是我们可能拥有一个比较好的优势,就是确实辖区内的院校众多,院士众多,在很多大型活动中通常都能邀请到几位院士,怎么把我们这个优势放大,怎么做大做强本地区域的基金,这个可能是我们未来方向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佘志宏:谢谢各位嘉宾的自我介绍,相信大家通过这几位嘉宾,了解到我们还是很有代表性的,省市区三级,国有的创投平台,有达晨在武汉深耕15年以上的知名创投机构,有央企代表中金公司,也在武汉有硕果。再加上复星创富跃跃欲试,陈总离开武汉20多年,现在又回到了武汉,今天讨论的主题是聚力投资生态,助推创新发展。
我们讲产业生态,投资生态,可能离不开两个生态,一个是创投生态,一个就是产业生态。今天上午吴董事长也讲他对创投生态的理解,我们首先从创投生态来探讨一下,在座的各位对创投生态的理解,以及作为武汉这样一个中部城市,怎么样打造好创投生态,大家说一下真知灼见。
陈延立:武汉是一个好地方,不仅是因为我在武汉读过书,有感情。首先武汉这区位优势非常明显,特别在目前高铁、航空高度发达的时代,加上武汉毗邻长江,四通八达,九省通衢,非常有利于产业的发展,确确实实是中国一个中部不可替代的枢纽重镇。
而且武汉是一个大学城,人才优势是非常强大的。这么多年来,武汉的光通信、半导体、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军工等多个产业优势也是非常明显的,大家都耳熟能详,有一批成规模的龙头企业,有很好的环境和产业背景。
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产业基础是形成良好创投生态的基础。我觉得武汉这个地方肯定能吸引国内外头部投资机构前来聚集,寻找到有前景、有成长性的优秀企业,空间巨大。在过去一段时间,有一些外地省份创投名声很大,重视程度和成效引人注目,有一些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我相信武汉政府、国有资本这一方面思考深入、举措到位,方方面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未来会用设机构、建团队、落基金等实际行动,切实加强和武汉省市区各层级合作,争取把我们过去这么多年累计的资源,形成的投资经验,跟武汉本地的优势结合起来,投身于武汉创投新生态的建设,分享武汉大发展的红利。
丛永罡:提到生态,其实我还比较有心得,复星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企业,大家在市场上看到很多的复星一些企业,不管是在智能制造,在生物医药,在消费,在文旅等各个领域都很活跃。我们怎么把它映射到创投行业里面去,这是作为复星集团的私募投资平台,我们在过去几年一直在努力去做到的,不是把这些生态企业简单把logo贴上,就是生态,只有真正联动起来才是生态。我们定义为EVC的打法,就是生态型的投资打法。我们所理解的生态,在复星有几个层面的内涵,第一,把复星内部的复星集团控制的上市公司,包括产业上的一些头部企业,把他们联动起来。举一个例子,上午发布了星光加速器,第一个是我们刚刚定下来的,就是要把复星研究院发起的新材料加速落地在武汉,这件事情不仅仅是一个投资机构来做的事情,其实是拉动了复星体系内的控股(万盛)股份一起来做的,因为他有十几个博士,我要找的新材料,请十几个博士,也挺贵的,所以跟他们联动起来了。还有和南钢一起来做的,这个是对内的生态。
我们在产业里面有很多产业内部的龙头企业,在汽车行业我们最近跟一家国内非常著名的主机厂联合发起一支基金,同样的合作方式在食品等领域我们一起践行,这个是外部生态。
第三个是人的层面的生态,目前搞了十几个风险合伙人,都是一些行业领军人物,现在处于半退休状态,很多人很年轻,但是在行业里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跟我们一起在行业里面加强深度,这个深度不仅仅在于投资本身,而是在于真正去能够赋能,只有真正能够做到赋能,我们希望为政府合作的一个任务,就是“既要又要”,既做了投资收益,又能帮助企业能够落地,我们是有一定的辅导价值。
所以把生态总结成一句话,叫产业深度,发现价值,产业生态,赋能价值和产业运营提升价值,这是我们今天在生态上比较着力的,我们也希望把这个关系将来能够一起和武汉,包括湖北省一起充分打通和合作起来。
傅忠红:谈这个话题还是比较有挑战的,今年开始我觉得很奇怪,所有的地方,包括政府、投资机构、企业界都在讲生态这个事。我们达晨也在想生态这件事,生态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生态是要求非常高的,要有足够的支持,大家都要思考现在是不是到了做生态的时候?达晨自身也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们这,十几年前就开始琢磨这个事情,真正落地可能还是今年,前两天我们在长沙开了一个企业峰会,盛况空前,来的人将近1千人。感觉到这个势头真的来了,前提是生态里面必须具备各种元素,所谓生物多样性,需要有龙头企业,所谓链主,有上下游关系互动,有一些创新公司,有上市公司,有综合实力很强的公司,还有以技术创新见长的公司,他们有共同的诉求,共同的愿望,通过一种有效的方式多点链接,这样才能形成生态。
讲到武汉的生态,我来武汉不是特别多,但是武汉一直在我心目中,总觉得武汉特别大。此前听过一个说法,武汉有可能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因为他四面都可以发展,边界很宽。前几年也来过,感觉到武汉到处是工地,很多人来了觉得武汉的体感不好,经过疫情之后,可能武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今天来看,看到的很多数据,在各个方面随着产业的发展,还有基金,包括创新的公司,应该整体上非常不错。当然,要提意见,好的方面不去说它了,看看武汉的不足之处。刚刚马老师讲到说武汉是一个价值洼地,我就觉得奇怪了,为什么称为价值洼地?如果是价值洼地,说明大家投的资源和资金是不够的,如果大家都追捧,就不是洼地。看到清科的报告,上半年,武汉这么大的一个城市,IPO没有排到前二十。当然,价值洼地反过来说明潜力很大,所以今天搞生态大会,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武汉跟其他地方的一些差异,我觉得武汉首先应该把自己的位置拔高,自信心还可以进一步提升,确实是中国的中心,北上广深和成都到武汉全是四个小时,可以把自己的定位定高一点,就是中国的中心,创投的中心。但这种定位要有顶层设计,从省里面和市里面,包括区里面三级能够联动,做生态也好,做基金也好,都是联动得很好。我记得武汉原来最早有一个长江,是省里面的,动静很大。我们也了解了今天发布了这么多的引导基金,做了很多子基金,有很多做得不错的,我也跟同事聊了一下,你们的条件和要求挺高,除了较高的返投外,还一定要注册在本地,这个可能不一定是一个好事。每家机构的模式不一样,达晨是一个大的主基金,不可能设那么多的基金,我们的友商每个地方去设子基金,不是说谁的模式好坏,只是说我们的风格就是这样的。如果有这个条件,达晨的基金都落不了地,我们深耕了这么久,但是我们落不了地,当然我们的一些资源和能力不能更好的发挥,所以武汉在这一方面要更加开放一点,到其他先进的地方去学习一下,想法吸引多样化的头部基金,有更多的产业互动。这是我想到的,我就先讲这么多。
佟重:沿着傅总讲的,复星本身就是一个生态,中金资本在管超过1000多亿的母基金,我们投了很多的GP,直投项目投了1300个,有100多个上市企业,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生态。其实我觉得这些资源也落在了每个人的身上,比如说投资经理也好,包括一个基金负责人也好,怎么能够把这些人聚集在一起,我觉得今天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我们在休息室就提前做了一个交流,中金资本有一些母基金本身也投了在座的大咖,平时我们交流的机会,大家本职工作都非常忙,今天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大家能够交流起来,我觉得就是一个最好的时刻。
其次刚才傅总讲的,中金资本在各地设了很多子基金,体会不一样,确实存在一个发展阶段的问题,各地做基金,从投资生态也好,包括文化也好,包括本身投资团队的这种理念也好,我觉得大家还是有一个发展阶段,有一个追赶的路。我觉得这里面沟通和交流是最重要的。
补充一个小点,确实从返投来讲,中金资本自己做很多的募资,现在政府出资占了主导,政府出资又是以资本招商的形式来做出资主要的出发点,在招引过程中,可能有一些政策交流上的环节,能够把这些环节尽量缩短,可能给投资人减负,大家去把效率提高,这个生态自然而然就非常好。
夏海东:这个话题确实很有挑战性,我想沿着佟总说的人的话题,我来尝试从三个层面去剖析生态的构建。
我想从人财物这三个层次,第一个是人,这个人其实是贯穿构建生态的全过程,全周期的,不管是作为政府的领导也好,作为投资人也好,还是作为企业家也好,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人都是这个生态最底层的资产。不同的人,不同角色的人碰在一起,我们就有思想的碰撞,如果在思想层面形成一个对生态,或者对构建生态的共识,这样才能奠定一个比较好的构建生态的基础。比如说我们要做早期投资,天使投资,如果没有我们这个政策的决策部门,他们对于这种长期投资,或者是长期资本这样一个认识,那么我们这样的工作是不可能开展的。
再比如说,如果我们本地的这些企业家没有创业精神,如果大家只是守着过去的成绩,本地的生态也不能起来,所以人是最关键的因素。
第二个层面是财,我们讲创新投资生态,投资没有钱就无从下手。我们去构建一个本地的投资基金或者资本供给的生态,这也是我们过去一直在尝试,不管是省、市、区,不管我们用政府基金,国资母基金,或者市场化的基金,最终为了通过基金或者是股权投资这样一个平台和工具,去汇聚各方的资源,各方的资金和力量,发挥各方的优势,最终达到发现价值,成就价值这样一个话题,投资的财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最后是物,物其实就是底层的资产,一个好的生态,一个好的投资,最后是要落到好的项目上去的,我认为资产和项目这一块抓两头,一块抓行业的龙头,产业航母,因为这样的航母会有落地带动的效应,不光自己强,会带动一个集群强。另外一个层次就是抓创新源头,我们早期的成果转化,尤其是像湖北、武汉这样一个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高地,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有更多的早期好的成果,通过我们具体的投资工作,来画龙点睛,成为最后好的产品,好的产业。
再谈一下长江产业集团,或者长江创投再做的一些实践,创投公司目前也是希望依托在管的各类,包括母基金,包括产业链的直投基金,通过这样的基金来去汇聚资金的资源。另外一方面,通过对湖北,对中部地区,对全国好的资产的梳理和摸底,无论是投本地的存量,还是外地的增量,希望把这些资金精准投到我们所需要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还会根据项目,创新成果也好,去构建系统的,或者一揽子的这种服务和解决方案,帮助我们早期的创业团队,早期的成果在成长过程中,去给他足够的营养,不论是企业管理,市场渠道对接,通过头部的企业共同嫁接,我们是干的投资后面整个系统综合的服务。
喻峰:有的是从行业的高度,有的是从产业的角度,讲得特别全面。我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武汉号称是一个市民气很重的城市,我觉得有时候看起来是贬义,但是武汉人觉得不是贬义,甚至是褒义。生态是大家在一起干得更好的态度,目前某个行业要发展起来,靠的当然是人,怎么聚集这种生态,让这些人乐意在这里生活和工作,乐意把这个行业做大,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最好的生态。
我们是作为一个区域性的国企,我们想我们可能能做一点这样的工作,不光从行业,从产业的角度去支持,更多以人为本。我们去年创投双十条,我们公司全程参与了创投双十条的制定和发布,为什么叫双十条,十条是关于创投机构的优惠政策,另外十条是关于创投人才的政策。所以我们是希望能够把这种创投人的力量发挥得更好。有一些投后管理说得很高深,就我们来讲,我觉得我们在行业的分析,产业的角度来讲,未必能做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但是我们从生态的角度,能为各位创投人做出一个好的服务,这是一个底层的生态逻辑。即便是家长里短的一些事情,我们也去做,让你更专心做本职工作,你家里的小孩上学和老人就医,我们乐意跑腿,作为一个区域性的创投机构,我们更多是把自己定位为服务机构,也希望有机会能为各位创投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佘志宏:我理解的创投的生态,某种程度上是怎么样把朋友圈做大,来促进创投生态的良性发展。
创投生态和产业生态之间是一个正向相关的,创投的生态优,创投机构聚集到一些,机构聚集更多,更有利于产业的发展。傅总对本地创投的政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我跟达晨打了十几年的交道,就是没有在武汉设基金,机构和人员都是有的。
喻峰:我做一个自我的推介,我们为了做一个出资,我们专门对条款进行了修订,是不是要求基金和管理公司一定落地,这个可以再商量。我们的规则是允许基金管理机构和基金都不在本地,也可以对基金出资。
佘志宏:我们现在返投的比例定到1.5,但是认定的标准也非常宽松。刚才讲的是创投生态和产业生态,省里提的是5+9,武汉市是965。创投机构肯定有自己关注的重点产业领域,我们把生态这个词用得有点乱了,一个是从投资的角度去看,一个是从产业的角度去。
大家怎么理解产业生态,比如说政府这边怎么理解产业生态的布局,创投机构怎么理解我们打造良好的产业链,打造属于自己的产业生态?这个话题从喻总开始。
喻峰:产业生态的布局,我们的理解,虽然这个话题很大,但是可以把它切到一个具体的点,我们公司一楼的大堂有三句话: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从生态的角度来讲,第一是科技,第二是人才,第三一定也少不了创新,我们怎么样才能更好的把三者融合起来。
洪山被诸多来调研的各位领导和企业家可惜的一点就是,洪山确实拥有在国内来讲得天独厚的智力资源,35所高校和很多的研发机构,还有60多名两院院士, 但科技成果的转化还不够充分。重点打造某一个产业链对我们来讲可能并不是强项,但是营造尊重科技,尊重人才这样一个氛围,应该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洪山区有一个很特殊的机构,在区政府设有一个大学之城服务办公室,工作就是为辖区的大专院校提供服务,辖区35所高校有相关的事项,需要政府予以解决的,都可以联系大学办。我们也努力把这个渠道转化为打造生态的一个动力。我想今天正好有这样一个话题,借鉴其他几位嘉宾的精辟观点,我们看能不能在这些方面多做一些思考。
夏海东:从四个一来理解一下产业生态的构建,第一个一是一门规划,我想咱们讲产业构建,产业发展,如果说我们对这个产业的底数,对它的现状,对它的问题,以及我们的优势,包括我们想干什么,去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不能详细的分析,这个产业就没法干,这个规划既是一个行动纲领,也是我们实施的路径。
这样的规划结合了政府,包括行业内的,或者产业内的龙头,再包括投资人不同的视角,共同去把整个文件雕琢出来,形成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
第二个一需要配套一支基金,或者一批基金,这个基金的概念其实涵盖了整个投资,或者是服务产业发展全周期的这样一个概念,包括早期的天使,包括创投,包括产业基金,各类的基金围绕着特定的产业主題去做,各司其职,帮助链上的企业去成长,或者通过大的项目的招引,大的项目落地,帮助产业去做补强和增强,这样能够为整个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三个一是一批项目,跟第二个一是相辅相成,我们有了资金之后,重点是培育本地一些具有发展潜力,能够成为行业龙头,行业佼佼者这样的企业,找到这些项目,实施精准的投资。本地产业在选定了方向,选定了实施路径,确实有一些缺失,我们可以按图索骥,按照对行业的把握,对行业的挖掘和分析之后,找到一些域外好的项目,好的产品和机构,把他们请到我们本地来,通过投资牵引的方式,来去跟本地现有的产业和现有的企业做更加深度的融合,进而实现整个产业升级。
第四个一就是一批智囊,我们在实施前面三个一的过程中,有可能陷入到一个思维定势,或者一个惯性方面,如果说我们没有对这个行业有深入的了解,或者本身在行业里面从事了多年具体的工作、专家和学者,我们很难把产业的升级发展做得非常完美,非常极致,这个智囊可能是包含了我们做某一个具体工作的某一个方面的专家,也有可能对整个宏观经济,宏观产业发展具有非常洞见这样一些学者,通过智囊的汇聚,通过各类智力资源的支撑,能够为整个生态构建提供更好的保障。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话题的理解。
佟重:我还是讲一讲我自己投资这几年的切身体会,就是讲产业,今天上午的发布会把中金和央企合作的这种基金定性为产业基金,我还是挺欣慰的。过去中金资本而言,我们做这种大的盲池主基金还是蛮多的,近几年来我们也有一个更新换代的升级,我们更多新的产品聚焦在细分赛道,然后与细分行业的产业龙头共同发起设立,这里面涵盖了半导体、新能源,甚至包括消费,其实消费这个行业,国内在座的各位投资人看得已经很少了,中金资本还持续在看消费。往往这个行业处在一个周期低谷的时候,不见得是一个坏的投资机会,我们在消费赛道也拉着日化品的产业龙头,也有他自己投资布局的需求,也有产业链上下游联动的投资需求。比如说食品,我们从金融业的角度,中金公司提供这种全链条的金融服务,包括到最后IPO退出,包括上市以后企业家的财富管理,这也是一个方面。
这几年我自己投资的体会,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产业优势,武汉最传统的有东风汽车主机厂,有烽火通讯等光通讯的头部企业,一个产业在一个地方发展壮大,总是有一个良性的规律,这里面不排除偶尔带动来这种重大招商引资的项目,它会有一定的偶然性,这种人的汇聚,产业人才的汇聚,包括产业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这里面我们还是要去尊重这种规律。当然在这个上下游里面,我们会产生很多新的一些公司,我觉得一定要去深耕在地方,然后真正扎根理解地方产业的优势和人才汇聚的特点,如果能理解之后,再去在这个产业链上,作为投资人,我们讲一个叫T字形人才,可能要求的是每个行业都会懂一些,但是永远我们还要有一个最深耕的,就是这个行业真的能够跟产业里的人,能够交流技术,能够真正得到这个产业和专家的尊重,这是我们作为产业投资,我们所追求的。
另外一点就是尊重地方产业和自然规律的发展。我的发言就到这里。
傅忠红:从产业生态来讲,原来有一个词叫产学研,产学研实际上把这几个核心的要素概括在里面了。现在要加上资本、基金、政府等元素,这几个方面,我觉得武汉都不缺,整体看,武汉是活得比较好,因为你们有大企业,有央企,湖北武汉不只一个央企企业,有三家央企,应该是省会城市最多的,这是其他地方都没有。
还有学,高校,华科大和武汉大学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武汉在高校方面的资源,排名在北上之后,别的城市只能羡慕。另外,科技机构,武汉也不缺。
武汉的基础非常好,但是为什么大家还在讨论这个问题,可能是跟其他城市相比,比方说跟中部的合肥比,合肥市感觉生态做得很好,我们的差距主要是在哪?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爆款,没有很爆的,做到全国第一的大产业很少。武汉有光谷,但是体量没有那么大,不像新能源汽车这么大,总觉得力量还没有爆发出来。所以这是值得反思的。
我看到你们的产业,965加起来21个产业都要去发力,从省会城市来说要做一些减法,要找到其中最有牵引的行业,再聚焦一下,集中火力发力。深圳GDP是武汉的近2倍,它也才鼓励发展28个产业,合肥就没有那么多的方向。所以我觉得可以再梳理一下,聚焦一下,我们在这些产业里面能够把我们的产、学、研协同、互动,组织起来。像长沙依托中南大学,它的新能源产业全国领先、储能产业全国第一,我们有二汽,但我们的新能源产业没有做起来。所以我们基于现有的条件下,再全力整出一个爆款的产品,可能对我们做生态就非常有意义了。
当然,反过来,武汉产业都发展得很平衡,汽车产业还可以,生物医药和光电,半导体也有,已经非常也不错,如果说要再提升,可能需要做一些减法,要挖掘出能成为长板的方向。我看到,咱们的重点产业中有氢能,氢能未来肯定有很大的市场,但氢能全国也在发力,我们要思考有什么优势,如何整合产学研资源建立武汉优势,把更多的力量投入聚集进来,形成爆款。这是我的建议。
丛永罡:傅总提到了聚焦,我蛮有同感的。现在从区域产业生态的角度来讲,其实光指着政府是不够的,政府财力也不容易,还是要把企业动员起来。企业动员起来,来做产业生态,做的是补链,还是强链,区别度是非常大的。
我注意到整个湖北省内,整体上企业在政府引导基金的参与上,跟合肥的差别挺大,企业参与进来在合肥是非常活跃的。政府作为一个出资平台的价值,作为一个生态的价值,能够把强链和补链罗列出来,我变成了一个区域的企业的大的CVC角色,我可以很清晰的把企业招引进来,对区域上有更大的协同价值,这是非常重要的事。在复星就是这么做的,各个业务单元和各个业务集成,其实也是要针对龙头企业去做补链和强链。
政府在区域上还要发挥并购价值,并购基金能够非常快速的把企业的分子公司带进来。对于一个城市,尽快的把一个城市生态做起来,这么大的体量政府能够做多少,在并购整体规划上,还有在项目端上,大家可以合作起来,机构可以去做进一步的探讨。
陈延立:产业生态对于投资人来说,其实更加重要。刚才提到创投生态,我觉得创投生态一定意义上来说,取决于产业的生态,因为创投一定意义上是依附于产业的。
说到这个生态,它是一个很丰富的概念,必然是多元化。上午马光远老师的演讲,提到武汉很多的数据,比如经济总量国内前八,综合优势,很多的产业都是比较领先的,而且还有很多强的点。良好的生态,意味着产业布局要丰富多样;业内既要有很强的领头企业,有一些标志性的企业作为定海神针,作为行业的中流砥柱,有一定的辐射力和外溢能力也需要有一些中小型企业,跟它做配套和竞争的生态。这样的生态才充满活力。
所以,一方面跟政府合作过程当中,投资机构通过投早、投小、投科技,对本地中小企业的投资和支持,构建中小企业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利于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有的地方基金招商,更希望引进比较成熟的、比较大的项目,希望能够很快的立竿见影。我们作为创投机构,拿到政府的资源和支持后,无论是作为小企业的投资,还是对重大项目的招引,都可以做出一定的贡献。这既有大的项目来到武汉,达成他们产业、产能布局的初衷,找到他新的发展空间。又能够把相应的一些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一些较小规模的企业也能吸引来,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可持续的,蓬勃发展的局面。独木不成林、十年树木。地方政府和国有资本在制定相关基金合作考核机制的时候,可以适当灵活,兼顾对本地存量中小企业的投资扶持,以及外地增量招引之间的关系,二者不可偏废。投资机构也可以找到和基金定位比较相匹配的各个阶段的投资标的。
良好的产业生态建设,一方面需要有优秀的产业禀赋,另一方面也需要有比较好的气候、环境。比如说深圳是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好的,有很多标志性、全球性的企业,被誉为中国最像“硅谷”的地方。这样的成果离不开深圳这个城市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努力进取、求真务实的移民文化,离不开市场化、法制化的政府取向。武汉不缺首义精神,我相信武汉也会形成一个很好的的大家都想来、来了不想走,有事情做、做得好事,生动活泼、活力四射的大环境。谢谢!
佘志宏:有的嘉宾从理论的高度,夏总给了四个一的思考,有的从自身的角度给我们提了很多的意见和建议。
我个人的理解,产业生态和创投生态不一样,创投生态是做大朋友圈,朋友越多越好,圈子越大越好。我理解产业生态应该是越精越好,而不是越多越好。965是九大支柱产业,六大重点产业,五个未来产业,目前市里就是六大方向,两个三个万亿的产业,基本上是在这六个方向,实际上集中精力做精,做优。
由于时间的关系,最后两个问题合并在一起了,现在到年底了,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时候,请各位根据自身的情况,这个话题可长可短,这一年关于我们的主题,围绕生态有没有一些做法和投资案例给我们分享一下,最后表达一下对武汉创新投资发展的期待。
陈延立:2023年是很困难的一年,各种困难都有。但我们今天还坐在这个地方,谈论投资和发展,说明大家没有放弃,都还在做。面对新的局面,今年我们的策略有所调整,进一步聚焦硬科技,过去的大消费投得也不多,去年和前年也撤出来了,还有文化娱乐是我们以前投资的重点,两三年以前都已经把这个团队都解散了,进一步突出我们过去在硬科技领域的投资和布局。项目选择方面,更加注意风险控制,关注项目估值的合理性和科技含量,关注技术、产品的稀缺性,回避前期一些风口领域、烧钱模式、泡沫项目。
虽然有很多的困难,有很多的谨慎,有很多的调整,但是从实际动作来说,投资的金额和项目也不少,今年还有两个月,还有一系列的项目会投出去,累计投资还是有几十个亿。在市场最低迷的时候,逆势去布局,咬牙坚持,希望我们在行业低谷的时候,所做的逆周期的布局,有一天证明我们是正确的。
在基金募集方面,今年我们新成立了几个基金。一个是我们拿到了深圳市20+8系列基金的_“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规模50个亿,是联合深圳投控一起申请的。第二个最近我们入围了某个国家级的基金,准备落地在武汉,目标15亿。第三个我们还将完成主基金的封闭,规模40个亿。此外上半年我们在安徽成立一个国企混改基金,20个亿,也封盘了。几个基金加起来100多亿的金额,明年和后年我们的子弹还是比较丰富,期待利用这个行业的低谷,进一步围绕着国家重点支持、希望创投集中支持的方向,进行深度布局,支持优质企业腾飞。
丛永罡:很著名的一句话,就是悲观者正确,乐观者成功,经济上的悲观很多跟创投关系并不是那么大,比如说房地产之间的问题,在整体宏观资金层面上,以及消费层面上可能会影响到大家的情绪。实际上结构性的机会永远都有。
今年前三个季度,投资出手速度少了三分之一,整体上还算比较稳,该做的还是要做。同时,我们在风口上确实在投早投小这一块,做了很多主动的动作,以及在退出层面上,考虑到IPO堰塞湖,利用产业生态来做并购整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退出通道。
在基金层面上,现在确实我们的主基金计划在四季度落户在武汉市江夏区,在2020年武汉封城期间,复星应该是中国民营企业对武汉贡献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当时采购全球的采购医疗物资,然后大卡车往武汉送,与武汉人民同生共死。我希望借着这个基金的启动,让我们能够进一步与武汉人民携手同舟共济,共创未来的大的产业生态。
傅忠红:今年可能不做调整和改变的机构都很危险,我想大部分能够现在坐在这个场子里面的机构,肯定都做了一些调整。
达晨同样也在优化,今年,我们做了达晨有史以来最大的机构调整,调整实际上是两方面,一个是缩减,在投资方向上我们进一步聚焦,有很多方向我们就砍掉了。同时我们又增加了新部门,其中两个很重要的部门,一个就是新成立了一个生态与产业赋能办公室,由我主抓,这个就是跟今天的主题非常相关,就是为了应对这个新的形势,一个是经济形势变得压力大,所以我们更多要给被投企业赋能,对接资源更多帮助他们,第二个就是LP结构的变化,政府都有产业的需求,我们怎么样更好的去对接和服务,所以我们在业内率先成立了这个部门。
第二,我们成立了一个研究发展中心,在创投里面成立研发中心也不多,也是博士工作站。我们的研发不是做创投的研发,我们做科技行业的研发,研究前沿技术,就是对未来我们在发力的方向深度研究,这两个改变目前来看是投入,要投钱进去,是一个成本项,但我们看重的是未来。
对武汉的一句话寄语:武汉可以更加海纳百川,更加包容,武汉的前景是无限的。
佟重:我挑一点讲,从募投管退各个环节,过去一年我们还是做了很多的工作。我就讲其中一块,大家都说现在募资难,投资难,其实在中金资本是一个国有控股的金融机构,在这种机构里面,现在对我们的投资也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尤其是在这种强监管的环境下,高质量发展对我们提出了很多的要求,我们在全投资流程的标准化,包括数字化,建设方面其实我们去年一年投入还是蛮大的,包括中金资本是全程参与到这个过程中,从目前的监管报送,包括有一些更重要的要求上面,其实我们现在都能提供比较完整的资料。现在从政府出资来讲,其实已经占到LP出资80、90%的比例,其实对于各个机构不光是国资,包括民营,在未来面对这种监管要求的时候,大家应该有所准备,可能在项目的流程管理上,我觉得这个是我们要面对的。
最后一句寄语,武汉有很多的标签,黄鹤楼,城市面积大,革命的城市。对我来讲一个非常深的印象的标签,就是一个水非常多的城市,飘浮在水上的城市,我自己理解160多条河,160多个湖泊,水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还是财,希望武汉创投的环境里,能够勾勒出最美的湖际线和水际线,能够像这座城市一样蓬勃发展。
夏海东:我们经过了六个多月的努力,从母基金的层面,包括子基金的设立,还有项目投资已经进展得不错,目前有6支子基金落地,有多个项目完成了交割。这个基金我们归纳为三个大的投资策略,第一个是投优,就是要携手更多的市场上的头部优质的天使机构,来去打开我们的朋友圈,扩大我们的生态圈。第二,投强,早期的项目最后是需要找到应用场景,我们希望联手这些大产业龙头,依托他们利用场景的供给,来去牵引早期项目的落地。第三个是投服务,做天使也好,做早期投资也好,其实很多时候创业者和创业家不是那么成熟,我们希望通过投服务这个策略,去找到更多的能够给我们的早期创业团队提供妈妈式的关怀和辅导的投资机构,来去帮助我们更多好的种子变成参天大树。
目前我们的基金已经对外出资接近8个亿,首期基金规模是25亿,今天上午跟武汉基金签署了科技创新投资基金,希望下一步能够携手把湖北省天使投资生态,天使投资的基金群建得更快,建得更深,建得更好。
最后一句寄语,希望携手业界的大咖和业界的同仁,共同推动武汉成为创投服务的灯塔。
喻峰:今年我们做了几件新的事情,一件就是洪山母基金,7月份我们成立了洪山母基金,总规模50个亿,不再受财政资金出资的限制,条件会更优。第二,今天上午参加了武汉创新发展基金签约,后期我们将更多的贡献力量,也希望这个基金做得更好,更实。从19年开始,每年大家都说今年是近十年最难的一年,但也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在这样的环境下,更需要我们把所能掌控的金融资源,更多的投入到科技创新中去。
佘志宏:非常感谢各位结合自己实际的真知灼见,我觉得好多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刚才大家讲的更多的是改变和调整,我们听到的潜台词就是深耕,结合自己的特点,深耕某些自己擅长的。武汉基金这一边,也在改变,也在调整。我们现在不做全周期,全覆盖,我们现在做两头,投早投小投科技,武汉最大的特点怎么把科技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另外书记也要求我们协作招商,协作重大产业项目,所以我们抓大放小,这也是我们基金做的一个改变。今天在座的一些投资界的朋友,我们下一步肯定重点跟头部创投机构,头部产业机构,不是我们倡导的,也是这个行业的一个趋势和改变,也希望在座的创投机构都有这种调整和改变,在你熟悉的领域做深耕。
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311/5252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