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80亿的春节档,一边屏摄,一边撤档

观影行为的被接受度是随观影场域和时空而变换的,在电影节的场域里,盗摄是毫无疑问会被一边倒抵制和抨击的行为。
2024-02-19 10:59 · 微信公众号:毒眸 毒眸编辑部

80.16亿,春节档的票房数字来到了全新的高度。有赖于8天的档期容量,票房、场次、人次均创新高,在平均票价下滑的前提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值得兴奋。

数据来源:猫眼专业版

不过,看待数字还需理性。今年春节档的档期计算是从初一至初八,比往年除夕至初六多了两天的实际容量,实际上应该收获三成左右的涨幅才打平。而今年的票房同比去年仅上升18.6%,和真正的历史*2021年春节档更是还有不小的差距。

总人次虽创新高,但日均人次和去年基本齐平,总场次却收获了接近50%的涨幅,可想而知对上座率的影响。据拓普数据,2024春节档上座率为32.52%,去年为38.44%,2021年为43.71%,已经整体下跌了约十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拓普数据

抛开数据层面的常规分析,不得不说的是,今年的春节档有很多不寻常。从档期开端时的“分线发行”闹剧,到上映初期关于“过度营销”的争议,再到档期末尾时“黑马”逆袭无望转而撤档,叠加上屏摄风波,让这个票房最高、口碑最高的春节档最后落下一地鸡毛。

应该达成的认知是,一部分头部从业者已经掌握春节档特性,能够在娱乐性、艺术性、话题性三者之间达成*公约数,但还有许多从业者与高频观影观众对春节档电影的“商品”属性认识不足,才导致舆论的撕裂,“沟通”的失败。

80亿隐忧

场次的大幅增长和人次的持续保持仍然是值得欣喜的成绩。去年的春节档疫情刚刚放开,且平均影片片长过长,导致场次数相比前两年反而有所下滑,限制了票房潜能的释放。而今年的日均场次达到了49.2万场,比去年的日均场次42.7万有了15%的涨幅,充分发挥了在映银幕的产能。

另外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票价实现了进一步的回落。据猫眼专业版,今年春节档平均票价为49.1元,比过去两年的平均票价都低,略高于2021年春节档的48.8元。过去依赖“高票价*低人次”堆叠起来的春节档高票房,实现了彻底的刹车,迎接更多观众进入影院成为主旋律。

数据来源:拓普数据

毒眸在此前的档期分析中也提到,今年的票价较低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映前基于发行方式的临时变化而产生的大量票补是主要原因,同时今年*大片、长时长影片的缺席,也客观上让票价定价相比往年更有余裕。

低票价对观影人次的带动效应也堪称显著。据灯塔数据,今年春节档的三四线城市票房份额高达53.4%,35岁以上观众占比高达39%,多人观影比例高达22.6%,均是春节档有统计以来新高。对于下沉市场的偏价格敏感性消费者而言,票价是影响观影决策的重要因素。毒眸也曾反复强调,由于大量增量观众仅在春节期间走进影院,因此春节电影票价会影响观众一整年里对电影票价的印象。“低票价*高人次”的模式对于整个电影市场而言显然更加健康。

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

票房再创新高的原因,除了档期时间更长之外,也和嵌套了情人节有关。大年初五情人节当天,大盘收11.92亿票房,比前一天逆跌达3亿,仅次于大年初一,也是档期内的*一次逆跌。成绩非凡的2021年春节档,同样有情人节档加持。

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

但嵌套了情人节之后,档期内票房数字固然更加好看,可放在更大的时间范围内,也是对整体票房的一种透支。情人节处于春节档内,意味着过年时间相对较晚,从元旦档到春节档之间的空窗期较长。2024开年以来,1月1日至2月17日票房总和为110.15亿,而去年同期为131.76亿,已经拉开了将近20亿的差距。二月仅剩一周半的时间,到二月结束也很难把这一差距拉平。

整个三月的待映新片也基本只是文艺片爱好者狂欢,能拉动大盘水位的大片最起码要等到三月底的《功夫熊猫4》和《哥斯拉大战金刚2:帝国崛起》,考虑到去年进口片的整体表现,对于好莱坞老IP还得谨慎看好。

而档期内的几部影片后劲也相对有限。据猫眼AI预测票房,截至毒眸发稿前《热辣滚烫》已经跌至40亿以下,最终与《飞驰人生2》预计将以“双30亿+”收官,比去年高至“双40亿+”的《满江红》和《流浪地球2》相比,长尾效应更加逊色。

数据来源:猫眼专业版

4部是春节档的*容量吗?

尽管以往每年春节档都会有令人可惜的“炮灰”出现,但“炮灰”到今年这个程度,还是相当少见的。春节档的“排他性”,似乎越来越强了。

《我们一起摇太阳》和《红毯先生》先后宣布撤档,是春节档历史上罕见的现象。尽管去年《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也曾临时宣布撤档,但原因往往被归结于定档大年初三的失败。而今年的两部影片在映前宣发阶段与其他影片共同赛跑,也投入了不低的宣发成本,且已经分别播映了6天和8天才撤出档期,相当于片方对入局春节档的决定彻底反悔。

过去的春节档中,即便是尾部梯队的“炮灰”,往往最终至少也能收获2亿以上的成绩,高口碑作品甚至有机会冲击7亿以上,成为“后春节档”的生力军。而《我们一起摇太阳》和《红毯先生》在撤档之前,猫淘双平台的AI预测票房分别均只有接近1亿的水平,并且这还是建立在二者口碑评分均在水准之上的前提之下。过往春节档中处于尾部的作品,往往都是由于影片口碑不佳所致。

另外,和去年春节档一样,过往每年春节档都会出现的“黑马”也没能如约出现,反而头、腰、尾梯队愈加分明。映前热度*的《热辣滚烫》和《飞驰人生2》分别取得了27.18亿和23.98亿,而腰部梯队中的《第二十条》也凭借口碑在档期末段迎来单日票房逆跌,最终保持与《熊出没·逆转时空》接近的成绩,结束档期争霸。

数据来源:猫眼专业版

在毒眸看来,“黑马”不出现并非现在的马不够黑了,而是过去所有的“黑马”现象都有“同行衬托”的因素在。是映前更具卖点的“头部玩家”在映后表现不及预期,才会给“黑马”以逆袭的机会。

比如2022年的《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吃到了《四海》空出来的红利,2021年的《你好,李焕英》,吃到了《唐人街探案3》空出来的红利。每有一匹“黑马”凭高口碑逆袭,就有一部头部影片凭低口碑让路。

但如今的行业头部从业者们,对商业电影的操盘经验愈加丰富,越来越懂得如何将头部项目的娱乐性、艺术性、话题性相协调,找到它们之间的*公约数。有卖点的影片同时也是口碑好的影片,这样一来任何观影需求的观众都会倾向于选择头部梯队影片,于是就封堵住了腰尾部影片逆袭的空间。

今年春节档影片豆瓣开分奇高,截至毒眸发稿前,六部影片的平均分也还保持在7.48分,仍然是历史最高。去掉撤档的两部影片,前四席的影片平均分甚至达到了7.55分。

头部影片的叫好又叫座自然是好事,尤其今年人均观影部数重新提升至1.19部,观看3部影片的比例为近四年最高。这既是低票价的功劳,也是头部梯队作品精准命中观众需求的结果。

图源:猫眼研究院《2024春节档电影数据洞察》

但这样的梯队格局也不乏问题。春节档从最早的七八部影片混战,到今年实质只有六部影片加入战局,结果是两部迎来撤档,不禁令人疑惑,作为全年*的档期,难道只有四部影片的空间吗?如果再考虑到《熊出没》每年稳定占领一席,那么给新片留下的机会甚至只剩三个。

理性分析,毒眸过去每年春节档都会呼吁,春节档虽天花板高,但入局需慎重。“二八效应”一直都是春节档亘古不变的主题,而每年能收回成本的影片,大约也就在4部左右。

只不过,从观众做消费选择的角度而言,4部的容量明显不足,尤其是像今年,头部梯队影片类型相对接近的情况下,更多差异化的消费选择没能被满足,也就限制了大盘的上限。

不过,差异化的确是有限度的,《红毯先生》和《我们一起摇太阳》用今年的血泪教训告诉未来准备定档春节档的片方,不要仅凭对口碑的信心而押注自己能成“黑马”,敢进春节档的,或许很难再有口碑特别差的。转移到年中的中小档期,或许才更有好口碑被看见的机会。

最接近商品的时刻

不论是撤档风波还是档期末尾关于盗摄的争论,本质上是部分从业者和日常高频观影的影迷群体对春节档的误解。

一个值得反复强调的事实是,春节档是全年中最下沉、增量观众最多的档期。每年只看一部电影的观众,大约能占到当年总观众数的一半,而这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在春节走进电影院的。换言之,电影的艺术性、电影观影的规则规范,对这部分消费者而言几乎是不存在的。

盗摄争议虽由薛之谦产生,但如若不是在春节档——这个电影可以短暂占领社会话题中心的时刻,它不会引发这么大规模的注意,也不会有如此焦灼的战况。不少影迷在评价该事件时也提到,“如果薛之谦在电影节这么做,他可能已经被人揍了。”

这句话背后的逻辑在于,观影行为的被接受度是随观影场域和时空而变换的,在电影节的场域里,盗摄是毫无疑问会被一边倒抵制和抨击的行为。毒眸当然也像大多数影迷一样不愿看到任何盗摄行为的出现,只不过在春节档这一特殊的场域中,影迷和部分从业者的执着仿佛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撤档影片的定档决策也有着类似的不清醒,《红毯先生》的想看画像和购票画像均显示,影片一二线城市受众占比偏高,和春节档的下沉属性并不相符。《我们一起摇太阳》则是和春节阖家团聚、多人购票的观影场景相悖。两部影片的高频用户占比都是同档期中最高的,寻找另一个高频用户更多的档期上映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灯塔研究室《2024年春节档电影市场洞察报告》

换言之,如果电影既是艺术品也是商品,那么春节档应该是电影最接近商品的时刻。比起“观众”,“消费者”或许是更符合春节观影人群属性的名词。向消费者低头,是过去一整年时间里几乎所有涉及消费的行业都在做的事,不论是影院还是片方,2023年的营收处境都还远没有达到可以免俗的地步。

目前,已经有大量的盗摄盗录春节档影片素材,基于某种网友的报复性心理在互联网上流传,打击盗版工作重迎艰难时刻。很难说这不是舆论撕裂所带来的下一步后果。就像《红毯先生》试图表达的主题一样,沟通从来都是一件极难的事,没有人可以真正换位思考。一年看20部电影的人没法和一年只看1次电影的人共情,反之亦然。

但要想未来的春节档不再出现一地鸡毛,首先要放下日常聊电影的状态,接受它在这个短暂而特殊的时间节点里,把商品作为*性。毕竟,要先有产业,才有艺术施展的余地。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毒眸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