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互联网大厂,花名不能停

取一个花名,忘记过去的自己。花名,就好像被分配好的工具名称。在新的场合抛弃过去的姓名,获得一个新的集体身份,再互相交换隐私,形成一个新的团队,一切为了更高的效率。一切只为了效率。
2024-02-27 08:06 · 刺猬公社 文 | 陈首丞 编 | 陈梅希

网友夏机智在抖音分享了自己入职阿里后艰难的“取花名”经历:“在起花名的入职流程卡了两天,正常的不正常的名字全试了,还是取不出来。”

作为最早开创花名文化的大厂,阿里至今仍保留着入职需要取花名的传统。时至今日,阿里已经拥有超过20万名员工。此前那些人尽皆知的武侠宗师的名号早已轮不上普通员工,即使是一个相对普通的花名,可能也已被人捷足先登。

有人则在该视频的评论区分享了自己的诀窍:“在字典上随便找两个字,然后编一个含义提交审核。”言下之意是,那些已经有相对固定含义的词语,八成“该昵称已被占用”,只有相对陌生的字词组合,才能脱离开前人的智慧,创造特 有的名字。

实际上,除了阿里之外,包括拼多多、小红书、网易在内的不少互联网公司在员工入职时都有取花名的要求,一些大厂虽然没有花名,但也会要求员工取一个英文名,同样需要避免重复。

在一些相对严格的公司,花名取代了员工的本名,成为这个员工新的代号,如果同事不知道你的花名,甚至无法和你联系。而有的公司即便要求并不严格,花名也会成为一种牵绊和掣肘。

2024年,花名还在以什么样的形式影响着大厂员工?作为企业文化的一种,花名又是怎样改变和重塑人的?我们总以为人的名字只是一个符号,但符号,可能构成了他人对你的所有认知。

取个花名,有那么难吗?

在去年上映的喜剧电影《年会不能停》中,大鹏饰演的角色“胡建林”因为阴差阳错被调到总部,入职后的第 一步,就是在HR的带领下挑选英文名,并最终得到了一个Jonny的名字,而朴实的胡健林则将其错误理解成了“庄尼”,由此引发了一连串的误会和笑料。

电影中的荒诞性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巧合和误会,但现实中的荒诞却是无可避免的必然。胡健林可以轻而易举地化身为“庄尼胡”,但对于现实中的大厂员工来说,取个工作专用的花名/英文名,可没有那么容易。

一方面,大厂普遍要求花名或英文名不得重复,这让入职较晚的新员工们需要绞尽脑汁避免和前辈重名。以阿里为例,还有新员工只能取两个字花名的要求以及含义需要积极向上的潜规则。(据说,当年高晓松入职阿里想取名田伯光和瘦头陀都被拒绝。)

而且,离职员工的花名也会被占用,这又给新员工取花名增加了难度,夏机智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为了取一个合适的花名,有人会选择较为生僻的字词或者相对冷门的组合,有的人则会从自己原有的网名下手,为了避免重复再进行个别字的更换。时间累积下,如今拥有花名的大厂新员工,多半会有一个诘屈聱牙的新称呼。

中文的字词组合可能还相对容易些,虽然难想,但字典中生僻字的排列组合毕竟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只要多花点时间,总能找到合适的字词。但英文名的容量,却是有限的。

以腾讯为例,尽管有单名可以重复,仅姓+名不可重复的宽松要求,一位腾讯前员工说自己还是花了不少精力,他告诉刺猬公社:“再生僻的英文名都有人用了,其他语言的外文名用的人也不少。”而实际上,在这名前员工所在的业务线中,同事之间几乎不会以英文名互相称呼,英文名只是入职和发邮件时必备的形式要求。

当然,为了完成这一形式,不同业务线的员工们却都想到了相似的解决方式,即在原有的英文名里再添加中文名,形成一种中国特色英文名。如Pony Ma改为Pony htMa、Martin Lau 改为 Martin cpLau等等。如此一来,重名的概率就可以大大降低。

《年会不能停》中,主角团们人手一个的简单英文名,到了现实里,可能也得照葫芦画瓢,变成Magic jkMa和Jonny jlHu了。

花名,另一种价值层级

大厂取花名,都是为了啥?

最早,阿里巴巴内部实行花名制度,用武侠小说中的人名和地名给阿里内部的组织结构、办公室和高管命名,多少有点马云个人的武侠情怀在。

时至如今,武侠小说中的名字可能早已穷尽,阿里新员工的花名也早已没有半点武侠气息。但花名文化却传了开来,成为不少大厂的必备形式,足以见得,在不少大厂的高管眼中,花名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形式。

网易于2020年9月宣布启用花名制度(网易称之为“昵称”),通知中显示,公司鼓励工作沟通中使用昵称,且还在昵称规则中特别提示,让员工在取昵称时避免使用带有辈分或上下级关系含义的字词,如“总”“哥”“姐”“爷”等。

大厂员工“易可赛”告诉刺猬公社,在她看来,这是一种公司管理扁平化的体现,避免使用“总”“哥”“姐”等称呼,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不同层级员工之间的等级感,可以增加员工之间沟通的效率。当然,这同时也需要大厂内部的办公软件对职级的隐藏相配合。

不过,从国内互联网的实际情况看,大厂内部的花名文化往往会跟创始人的喜好息息相关。马云喜欢武侠文化,阿里就都用武侠小说中出现的人名。而拼多多关注农业,高管的花名就是水果蔬菜,有土豆,也有冬枣和葡萄。

但这同样会带来新的问题,即新的符号虽然取代了旧的符号,消除了过往的阶层属性,但新的符号同样有可能自身带有阶层感,在公司内部建立全新的层级体系。

譬如,风清扬和逍遥子,只要对金庸略有了解就能知道,这两位都是战力顶 级的世外高人,本身就有着浓烈的高层意味。从这里开始,新的具备等级意味的符号,就已经开始取代旧的符号了。

做一个简单的设想,如果阿里对新员工的花名没有两个字的限制,那些原有的武侠名号又没有被占用,普通基层员工入职,敢不敢取一个“神雕大侠”或者“独孤求败”的花名?就算初生牛犊不怕虎,审核的上级领导又是否会同意?

即便看似普通的土豆冬枣,也有可能构建和传统语境完全不同的价值体系。当土豆和冬枣身居高位,早期元老团队多选用水果蔬菜作为花名的情况下,新入职的普通员工,还会轻易选择“蘑菇”“苹果”做花名吗?

或许,称不称呼“总”“哥”或“姐”,并无法改变管理制度本身带来的符号压力。建立一套花名体系,只是大厂对员工的另一种管理方式。

取一个花名,忘记过去的自己

即使在一些并没有花名文化的大厂,仍然会有一些特殊人物需要使用“花名”。一位京东员工向刺猬公社举例,当他们挖了一个竞争对手的人才,但此人签署的竞业协议未失效,为了保护他,平常的交流和内部系统都不会用真名,而是会给他起一个花名。

这体现了花名的另一个作用,大厂间的挖角和防挖角。当每个人进来后都拥有一个虚拟的身份和代号,也就模糊了外界对其内部人员配置的认知,无形之中给外界的挖角增加了难度。

另一种层面,花名作为新的身份代号,也让员工模糊了对自身和同事的认知和判断。在一些执行相对严格的公司,普通员工之间只能以花名互相称呼。更有甚者,如果不知道同事的花名,就无法在办公软件上联系到人。

久而久之,同事的身份就和一个虚拟的网名一样绑定在一起,成为了一个无足轻重、随时可以忘记的信息。员工之间很难建立真正的可靠的关系,一方离职,联系就迅速被切断。

正如同一个经典的互联网段子一样:某人入职后被分配了一个电脑,并随之得到了一个和该电脑绑定的英文名,原因是这台电脑的前主人有着相同的名字。他仿佛变成了一个工具,被分配给了这台电脑,去继续完成前任的工作。

花名,就好像被分配好的工具名称。在新的场合抛弃过去的姓名,获得一个新的集体身份,再互相交换隐私,形成一个新的团队,一切为了更高的效率。一切只为了效率。

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率并不是唯 一的结果,花名作为一种手段,也难以完全解决大厂本身的管理困境。当权力客观存在,等级差距无可避免,再怎么试图从符号上去掩盖,也很难达到理想的结果。

一位曾费尽心思终于取好英文花名的大厂员工告诉刺猬公社:“即便大家都有英文名,有时候也会在英文名后面再加个姐,加个哥,或者加个总。”

倘若《年会不能停》里的时空还在继续,过几年,马杰克恐怕要被喊上一句“Magic总”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刺猬公社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