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戛纳不只有「第六代」,还有青年影人

青年导演是中国电影的未来,而当他们接连踏出国门,向海外电影行业和观众勾勒出一幅属于中国电影的新图谱时,更多机会也正在酝酿之中。
2024-05-27 10:29 · 毒眸  毒眸编辑部   
   

中国电影的未来。

《狗阵》斩获“一种关注”单元*影片、“第六代”导演各显神通,今年的戛纳无疑是中国电影“群星闪耀”之年。但除了竞赛、展映单元的华丽制作大片之外,也有不少青年导演带着自己或许还稍显稚嫩的首部长片来到戛纳,与世界各地的影人、市场买家、观众进行交流。这同样是中国电影值得关注的声音。

由中国电影基金会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举办的2024戛纳国际电影节·中国青年电影全球推广计划,带着三位优秀青年导演的作品来到戛纳。毒眸(id:domoredumou)全程跟踪了今年中国电影基金会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的所有活动,其中包括主题为“电影的无限可能”“新锐电影人与世界的共振”“女性电影人的声音与坚持”“在全球市场讲好中国故事”的四场交流会,一场中国青年电影之夜和三场青年电影全球推广计划放映。在这些活动的探讨中逐步摸索出一条培育青年影人的脉络。

在中国青年电影之夜上,国家电影局常务副局长毛羽提到,“戛纳电影节也是年轻电影人梦想起飞的地方。2016年至今,中国电影基金会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与戛纳国际电影节及电影市场达成合作,扶持优秀的青年电影人走向世界。通过举办交流会、电影展映等形式,向世界电影展现中国电影的新生力量。”

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作为2024戛纳国际电影节·中国青年电影全球推广计划推广大使的黄渤,点出了链接青年影人与世界舞台的“伯乐”有多重要,“青年人重要,能为青年人提供成长平台的伯乐极其重要。我希望有这样的一个推广的机会,让我们中国电影的青年人能够更多地走向国国际舞台,跟更多国际上成熟的电影人一起合作,获得更多的经验,也希望他们以后能够在更多的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1、走出国门的青年电影人

“戛纳是最神圣、最被尊重的电影节。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全世界*的电影,也可以让你的佳作被全世界看见,你可以听到电影大师,可以捕捉到世界,在业界的新潮流风向。”诚如焦雄屏在中国青年电影之夜上说的一样,戛纳对于青年影人来说有着多重意义。

导演蔡杰职业生涯中重要的两个坐标,都与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有关。2017年,他的作品《人海同游》入围了创投,并获得了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青年导演项目奖。他还在创投会上认识了后来为这部影片担纲监制的关锦鹏。今年,他又作为入选中国青年电影全球推广计划的三位优秀导演之一,带着《人海同游》来到了戛纳。

同样入选中国青年电影全球推广计划的另一位导演刘泰风,也带着他的首部作品《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来到戛纳。该影片以外卖骑手的车祸事件为切入点,展现了在科技、算法和社会机制的共同挤压下,普通人的真实处境。在映后,刘泰风接收到了很多来自海外观众的评价,虽然环境、语言和职业不同,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共通的。“电影语言是共同的,只要故事是有情感表达的,任何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看懂。”

最朴素的情感,能够弥合任何由地域带来的隔阂。5月19日上午,《人海同游》在戛纳放映后,有一位从事心理治疗师的观众表示,自己在观影过程中几度落泪,“影片里跨越国别和文化的父女情是所有人都能为之共情的。”

“华语电影没有在国际市场上得到它应有的待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欧洲当地的观众没有那么习惯去看华语电影。”在“在全球市场讲好中国故事”交流会上,资深国际电影发行商/亚洲内容发行厂牌Trinity联合创始人塞德里克·贝雷尔如是说道。今年海外数部中国电影取得的票房佳绩也在说明,有时并非故事之间不能相通,而只是观影习惯和宣传上尚存阻力。

更多来自中国的、年轻的声音,借由世界共通的电影语言,在戛纳或是其他各国的土地上被传播。每一次国际交流,都在向世界展现着新生代的中国影像力量。而对于国际节展而言,他们也乐于选择青年导演的影片,以此来见证他们成长的*步。

在“新锐电影人与世界的共振”交流会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亚太地区资深选片人吉奥万娜·富尔维、澳洲亚太电影奖项总监莎莉·拉马吉、东京国际电影节选片总监市山尚三、釜山国际电影节选片人朴宣英和釜山国际电影节短片选片人朴成昊等人来到现场,与青年导演们交流分享。

每个电影节几乎都有单独面向青年导演或其首部影片的单元。比如多伦多电影节的“发现”单元。吉奥万娜·富尔维提到,这个单元主要针对的是导演的*部和第二部作品,希望能拿到影片的世界首映。换句话说,“是一种对未来的发现与探索。”同时,多伦多电影节也希望借由“发现”单元,来拥有自己的标签。

多位选片人都表示,对于青年导演而言,重要的并不只是像戛纳这样的A类电影节,一些规模偏小的电影节,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展映,都是为影片增加曝光机会的渠道。“重要的是思考哪个电影节能够更好地让你的作品与观众进行连接。”

对于每个电影节来讲,选片标准都是重要的话题,即便不同电影节的调性与标准各异,但正如前文所言,电影语言是共通的。

釜山电影节为亚洲创作者特别开设了“亚洲电影之窗”展映单元。魏书钧的《河边的错误》、邵艺辉的《爱情神话》等多部华语影片都曾入围过该单元。朴宣英提到,很多时候,当地的故事也是在表达世界性的内容,因此创作者对于影片本身的热情很重要。

吴天明导演也曾经提到过,“青年导演是中国电影的主力军,是中国电影冲锋陷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代与社会变迁,庞大叙事与寻常烟火,皆是青年电影人创作的灵感来源,亦构成了中国电影中坚力量与世界对话的底色与底气。”或许,世界与本土故事之间的差异,有时并没有刻板想象中那样巨大。

青年导演是中国电影的未来,而当他们接连踏出国门,向海外电影行业和观众勾勒出一幅属于中国电影的新图谱时,更多机会也正在酝酿之中。

2、青年影人的困境

作为戛纳国际电影节·中国青年电影全球推广计划的推广大使,黄渤最近几年也一直投身于帮助青年影人成长的工作中。

他做了一个名为“HB+U”(黄渤加你)的新导演计划,希望能借自己的经验给青年导演提供更多帮助,“有时会担心在与新导演合作的时候会过于经验主义,但创作不容犹疑,在推进过后我会进行反思。这很像我们成长的路,未必事事正确,但往前走是必要的。”

青年影人的概念其实不仅局限于导演,但导演毕竟是电影生产中的核心工种,有时对导演的帮扶也是对一整个青年影人团队的帮扶,这是黄渤体会到的额外价值,“一个年轻导演成长起来,其实他身边跟他一起的同伴(美术、摄影等)也会一同成长。比如我最早面试《疯狂的石头》时,印象最深的是整个剧组导演制片摄影都是‘小孩’,全组年龄没超过30岁,顿时觉得不太靠谱吧?但之后他们都成长为成熟的从业者。这对我启发很大,如果有机会让一个导演或制片为“领导”的团队成长起来,我在最终目的是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

这样的“团队成长”同样应该作用于女性电影人的成长过程中。制片人、前妇女电影协会主席、美国驻中国电影大使唐娜·史密斯“女性电影人的声音与坚持”交流会上提到,“我有一个设想,为什么男性会是这样(处事)?他们很小就和其他男性社交、合作,很小就建立自己的社交圈,有困难的时候就互助,但是女性比较没有团队意识。其实团队意识对电影是一样的,一定要给大家提供一个平和的氛围,因为只有这样工作才高效,大家一定要很友好,这样才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而在青年导演的成长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难题和困惑。比如一直让刘泰风感到困惑的问题是,如何去决定自己电影的方向——到底是做纯商业电影,还是要去做自我表达的文艺片。

这是不少青年导演的普遍困惑,从结果来看,大部分青年导演受限于资金、资源等条件,还是选择了将自我表达作为*部作品的重心。而黄渤则提出了另一条路径的建议,“如果一开始可以拍商业片来证明你的市场实力,慢慢让投资者建立对你的信心,那么后续有很多机会可以做你想做的电影。”

当然,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做一部真正的好电影一定最重要的,“有些时候,电影市场反响好的影片你并不喜欢,或是你喜欢的影片市场表现未必好。起初我对市场也不够敏感,互联网产生后对大家观影审美生活习惯影响都很大,也会影响你的判断。你只需要遵从你心里认定的可以拍的好电影是什么,这是前提和根本。”黄渤提到。

在戛纳的数日里,除了各个交流会之外,刘泰风也抓紧空余时间,和许多从业者讨论过这一问题,最后他得出了相对明确的结论,“我既要做有商业价值的,又要在商业价值之中加入丰富的表达、思想,让电影更有艺术价值,我觉得这两种是完全不冲突的。而且大家都在期待有更多能兼顾二者的影片出现。”

回溯自己首部长片作品的产出过程,刘泰风和蔡杰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步是*的困难之一,这其中既包括资金,也包括和主创、演员之间的链接。“难的是怎么从有一个好的主意、好的剧本变成一部电影,因为它需要很多配合,比如连接主创、找演员、找资方。资金当然是一个回避不了的大难题,新导演的作品往往很难说服投资人它在市场上能够有巨大的回报。”蔡杰表示。

但除了这一点之外,更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其实是青年导演首部作品在宣发层面上的困境,毕竟电影不是拍出来就结束了,抵达观众才是真正完整的流程。“如果将来要在扶持青年导演的计划或者各类创投活动中多加一个环节的话,我觉得可能是宣发环节也应该介入。尤其是大部分走创投的电影,在国内的语境下都是没有市场的,更难吸引成熟的宣发公司。”

这一点也和黄渤所见略同,戛纳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交易市场,青年影人应该抓住来之不易的机会主动面向市场,“我昨天去了整个电影的交易大厅,我发现一个好的海报、宣发创意和电影名字都能成为被关注的点。我们要适应变化,拥抱变化,同时要像‘小鸟求偶’一样亮出自己艳丽的翅膀。”而国内大部分青年影人还是将注意力过于集中在创作阶段,缺乏主动出击的“亮翅”精神。

而整个戛纳之行,对蔡杰和刘泰风等青年导演来说,除了收获实际的经验和思考之外,更宝贵的是信心,“看到那么多人都热爱电影,深入地讨论电影,也会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美好的憧憬,比起在这里看了多少部电影,更重要的是获得更充足的信心和力量。”刘泰风说。

“今天看到在座很多头发上冒出白茬的导演们,我都能够想到在多少年前他们意气风发,年轻时朝气蓬勃的样子,是这些青年电影人一代代地把中国电影向世界电影推上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诚如黄渤所言,每一位成功名就的导演曾经都是靠前辈帮扶,一步一个脚印才走出来的青年人。中国电影要继续在世界电影之林勇攀高峰,需要青年的力量。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毒眸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