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长三角变成一个「省」,大湾区变成一个「市」

为什么珠三角拼命在“织网”、“拆墙”,而长三角在全力以赴地“扩容”、“破圈”?中国两大城市群的发展模式,有着非常大的不同,面临的难题和承担的使命也有所区别。
2024-05-30 10:18 · 微信公众号:智谷趋势 黄狮虎 芦志豪

历史性的一幕正在发生。

5月26日,一条长达258公里的中国最长“地铁”正式开通,一路串连起珠三角五大城市:广州、佛山、东莞、惠州、肇庆。

这条高铁线路采用公交化运营,无需买票上车,跟地铁体验非常接近,一路贯通超过6.3万亿的城市经济体,其“吨位”堪与纽约、东京比肩。

from clipboard

就在几乎同一时间,长三角也传来大消息,一条“超级环线高铁”G8388次列车横空出世,从上海站出发,串连起江苏、安徽、浙江三省,再回到上海虹桥,全程8小时9分。

from clipboard

巨变到来了。

长三角在“破圈”,珠三角在“织网”,中国两大超级城市群,正在加速“进化”。

长三角变成一个“省”,珠三角变成一个“市”,这可能是我们从未见过的样子。中国经济版图的新一轮大洗牌,也将随之而来。

哪些城市,迎来新的机遇?

01、长三角全力“破圈”

G8388次高铁,起点——上海,终点——上海。很多人感到奇怪,为什么要打通这样一条高铁线路?

全中国还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一条“超级高铁大环线”,让三省一市连接成为一个超级经济共同体。

事实上,它显示了长三角“扩容”后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实现彻底“破圈”。

要知道,长三角一体化推进20多年来,历经多次“扩容”,从最初的15个城市,逐步扩大到今天的41城,可以说是全世界*的城市群。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长三角的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三省一市全域,共计41个城市,其中27市为中心区。

至此,长三角城市群才最终定型。

长三角历次“扩容”名单,标红者为此次“超级高铁大环线”经过的城市。

可以看到,此次公布的长三角“超级高铁大环线”,经过的主要都是中心区的核心城市。

更重要的是,整个长三角城市群,又划分为大大小小的都市圈,其中国家级的都市圈就有三个,“上海大都市圈”把江苏的苏锡常、浙江的宁波嘉兴都纳入其中,南京都市圈又囊括了安徽的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这与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存在明显的重叠。

这些圈子就像超级城市互相之间划定的“势力范围”,简直是纵横交错,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资源流动的无形壁垒。

因此,“破圈”将是长三角一体化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发展都市圈,与“破圈”并不矛盾,而是同步推进的历史进程。

“超级环线高铁”G8388次列车,无疑正是一个“破圈”的利器。千万不要低估这条路线的意义。

你仔细看一看,该车次沿途停靠21个站点,分别为:

上海站上海西站、苏州站、无锡新区站惠山站、常州站镇江站、南京南站、合肥南站、庐江西站、安庆站、池州站、九华山站、黄山西站、黄山北站、千岛湖站、杭州东站海宁西站、嘉兴南站、金山北站、上海虹桥站

整整7座万亿级城市!这已经占了中国“万亿俱乐部”的超过1/4强了。从上海到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合肥、杭州,串珠成链,气象万千。

除此之外,线路上也有黄山、千岛湖、嘉兴、九华山等著名景点,兼顾了商务经济交流与文旅功能。

这条线路串联的城市势能有多强?

做个简单的统计,长三角“超级高铁大环线”经过的12座城市,加起来常住人口接近1亿,累计GDP总量更是高达16.5万亿!

折合约2.27万亿美元,放在全世界国家中,跟意大利(2.25万亿美元)的经济体量相当,可以排在全球第八位。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通过这条“超级高铁大环线”,将和南京、合肥、杭州这三大省会,联系更加紧密,“破圈”效应也更凸显。

可以预见,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也将受到牵引,在几个层面出现新的机遇:

上海对三省、省会对腹地、强市对弱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

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一体化出现新的抓手

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水平进一步提升

带动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龙头作用进一步提升

以往,长三角虽然有过环形高铁,但只限于安徽一省之内。现在,终于突破了省域的限制。“轨道上的长三角”走向彻底成型,这无疑是个标志性事件。

要知道,长三角本就是高铁旅客最繁忙的区域。2023年长三角铁路发送旅客突破8亿人次,相当于全国总人口数一半以上的旅客,在长三角乘坐了一次火车。

通过“超级高铁大环线”,一个联系更加紧密、协作更加亲密的“大长三角省”的面貌,彻底浮出水面。

02、大湾区在“织网”

与长三角的“大环线”不同,珠三角主打一个“串连”、“织网”,同样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且实现高铁“公交化”。

这就更厉害了,把整个珠三角城市,往一个融合的大都市区,进一步演变。

不要以为高铁的“公交化”很简单,这里面涉及到高铁、地铁系统的协作,票价和基础设施的协商,背后博弈过程非常复杂。

新开通的广佛南环、佛莞城际铁路,和已开通的佛肇城际、莞惠城际,共同组成了湾区东西大动脉,全长258公里,连接起肇庆、佛山、广州、东莞、惠州五座城市。

在这条线路上的城市,加起来常住人口接近5千万,累计经济总量超过6.3万亿。

这将是中国最长的一条“地铁”,不用提前买票,直接刷手机就可以乘坐,效率大幅提升,就跟地铁差不多,上车也是随便坐。

支持“12306+城际铁路公交化多元支付”双票务系统,既可以用手机在12306买票,也可以刷一卡通,羊城通、岭南通、广州地铁APP……

对于特种兵旅行爱好者来说,一天逛五座城市也能轻松实现了。

以后从广州长隆出发,到佛山东莞的市中心只要半个小时,而如果目的地是肇庆和惠州的市中心也只需要一个小时。

这条线路有多方便?

全面采用“站站停+大站快车”的公交化、地铁化的运营模式258公里的线路,一共设置了39个站,其中,广州5个、佛山9个、肇庆6个、东莞12个、惠州7个。平均行车间隔为26分钟,最高运行时速在200公里左右。

其中,广肇、广惠城际站间*票价为5元,番禺站到佛山西站、东莞西站分别为21元、22元,线路全程153元。

图源:大洋网

这个价格对比高铁似乎没有太大优势,但随着运营效率的提升,也不排除后续会降低票价,提升客流量。

事实上,高铁的“公交化”带来的*变化,是它将逐渐与地铁网络融为一体,让整个大湾区的“地铁一张网”,打通根本的一环。

要知道,整个大湾区早已通过密如蛛网的地铁线路,逐渐融为一体。网上流传着一张大湾区的未来的地铁路线图,简直就是密密麻麻,形成了像毛细血管一样的组织。

大湾区的几个超级城市,个个都是“织网狂魔”。这些地铁之间,本来也有不断加强互联互通的规划。

而高铁的“公交化”、“地铁化”,将大大加快这一历史进程。

下个月,横跨珠江口的深中通道即将通车,加上已经日益繁忙的港珠澳大桥,正在加快谋划落地的公铁两用“深珠通道”,整个大湾区就像一个巨大的“拉链”,形成闭合的态势。

这些纵横交错的跨海大桥、高铁线路、地铁线路,未来都是“宇宙*大城市”的骨骼和血脉,是大湾区“织网”计划中的环环相扣。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珠三角变身为一个“超级城市”的向往。

03、两大城市群的路径

为什么珠三角拼命在“织网”、“拆墙”,而长三角在全力以赴地“扩容”、“破圈”?中国两大城市群的发展模式,有着非常大的不同,面临的难题和承担的使命也有所区别。

整个大湾区的城市群,可以形容为“9+2”的格局,虽然有11个城市,但整体面积加起来只有5.6万平方公里,还没有重庆(8.2万平方公里)大,却聚集着8600万人口。通过高铁的“公交化”、“地铁化”,直接做到“一小时通勤圈”,那就相当于大家成为一个城市了。

就拿这次开通的最长“地铁”来说,开通之后,惠州、肇庆到广州,就是只需要1小时的时间。

再看根本上的原因,之所以不断“织网”,是因为珠三角的发展模式,正在从以往的“分工模式”,走向今天的“熔炉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人谈到珠三角,都会用一个词来形容“前店后厂”,香港是*的外资流入中转地,而深圳、东莞承接了其制造业,广州承担着枢纽的功能,佛山则涌现了大量的本土民营经济。每个城市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产业,深圳东莞更偏重于外向型,广州佛山则辐射内地大市场。

但是今天,大湾区的规划和定位早已不同。香港不仅仅是“超级联系人”,也是融入大湾区的主力军。深圳的金融功能、广州的对外交往功能,越来越强。

大湾区与珠三角的不同,就是开启了“熔炉”模式,港人北上,广州东进,深圳跨过珠江口,最后真正成为“宇宙*大城市”。

这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开启的历史性融合,就像一场“核聚变”,需要基础设施先行,引导巨变的发生。

从通勤强度也可以看得出来,大湾区城市间的联系有多么密切。跨城通勤已经成为常态。

在大湾区主要城市之间,每天至少有400万人次左右的的跨城出行需求。其中,广佛两地联系度*,每天的跨城出行人次达到176.3万,深莞之间的联系度排名第二,两地每天的跨城出行人次达到120.8万。

长三角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长三角城市之间激烈竞争,产业同构的问题比较明显。同时,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形成了一定的“雁阵结构”。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每个城市的优势产业、发展重点逐渐变得更加明晰,整个长三角以产业链为牵引,将逐渐向“链式结构”转变。

同时,长三角“扩容”之后的41座城市,覆盖面积太广,也不可能融合为一,只能采用统筹协作的方式来布局。

与大湾区不同的是,长三角核心城市的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生育意愿下降比较明显。上海2023年的全市总和生育率,已经下降到触目惊心的0.6,属于全球*的大城市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长三角选择了“核裂变”的道路,扩容之后纳入的广大长三角区域,尤其是安徽等省份,能为整个城市群提供更多年轻人口的支撑。

未来,中国两大城市群的格局演变,还将不断深入,重塑经济地理版图,从而影响我们每一个人。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智谷趋势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