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蓝帆柏盛,一举融资10亿

放眼未来十年,生物医药将是全球新一轮科技变革中科技含量最高、创新最密集、投资最活跃的赛道之一,更是新兴产业兵家必争之地——显然,没人愿意错过下一个机会。
2024-06-04 16:15 · 投资界 岳笑笑

北京诞生一笔超级融资。

投资界获悉,蓝帆医疗心脑血管事业部控股平台——蓝帆柏盛宣布再次完成1亿元A2轮融资,引入北京大兴临空经济区发展基金(有限合伙)。而今年1月,蓝帆柏盛已成功引入9亿元的A1轮融资。

至此,蓝帆柏盛年内已融资10亿元,刷新近两年我国医疗器械领域单笔金额最大的私募股权融资交易记录。落地于北京,蓝帆柏盛脱胎于2018年蓝帆医疗操刀的一笔并购案,身后站着蓝帆医疗董事长刘文静。此前她曾提及,将依托北京医疗资源高地战略布局。

这并不难理解。上个月,北京提出将在2026年医疗医药健康产业总规模达到1.25万亿元,这一幕越来越近了。

女掌门操刀

北京崛起一个准独角兽

刘文静,2002年下海创业,早年参与创立蓝帆医疗的前身——蓝帆塑胶,专注健康防护医用手套行业。起初公司融资无门,一度苦于资金难题,刘文静硬着头皮学习经营管理、赴外商谈、组建国际化团队,逐渐打开市场,2003年便实现近百万美金的出口额,实现了从0到1的生存。

2010年,蓝帆医疗成功登陆深交所。直至成立10周年时,公司已经发展为行业龙头。此时,刘文静开始思考新的战略,决定通过并购扩大领域。

机会出现在2017年:世界医疗科技巨头新加坡柏盛国际,因股价下跌等原因完成私有化,亟待出售。其所在的心脏支架行业,正是蓝帆医疗想要进入的高附加值医疗器械领域。

彼时正处于行业并购热潮,十几家竞购方排在前面,其中不乏市值上千亿的大公司。但在刘文静等人的沟通下,凭借对柏盛国际以及该行业深刻的价值认知,最终市值60亿的蓝帆医疗出价58.95亿元,间接控制了新加坡柏盛国际93.37%股份,一举缔造当时A股最大的医疗器械跨国并购案。

这一笔“蛇吞象“式收购,令蓝帆医疗名气大增。得益于柏盛国际带来的业绩提振,2018年蓝帆医疗营收较前一年增长近70%。但在2020年,由于国内心脏支架价格大幅下滑,公司心脑血管业务下滑,甚至在次年首次亏损。

为此,蓝帆医疗决定重组心脑血管业务,将全资子公司百康晖健调整为心脑血管事业部母公司,并以柏盛国际等资产增资超过40亿。根据公开信息,去年百康晖健更名后,蓝帆柏盛由此诞生。

现在蓝帆医疗的主营业务,一部分是以一次性手套为核心的健康防护业务;另一部分就是以蓝帆柏盛为经营主体的支架、球囊和心脏瓣膜为核心的心脑血管业务。

目前,蓝帆柏盛已经是全球市场占有率第四的心脏支架企业,在全球设立了多个研发中心,拥有800多名研发科技人员,拥有心跃®、心阔®、心迅™、 BioFreedom®、Allegra™等产品,全产品线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全球发明专利,创新层级达到“创新3.0”级,是目前中国企业的创新最高层级。

半年融资10亿

缔造今年最大医疗器械融资

两笔融资,也让蓝帆柏盛走进创投圈的视野。

今年3月,蓝帆医疗发布公告,宣布蓝帆柏盛引入战略投资者首都大健康产业(北京)基金(有限合伙)(简称“首都大健康产业基金”)、河北临空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临空私募基金”)及临朐县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简称“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共9亿元A1轮融资,对应蓝帆柏盛全部股权的约18%,投前估值为40亿元。

其中,首都大健康产业基金来头不小——成立于2021年,规模30亿元,基石投资人包括合音投资、亦庄国投、京东集团、奇安信科技及多家上市公司、专业机构等。该基金由华盖资本担任管理人,此前已投资齐碳科技、生工生物、劲方医药等知名生物科技企业。

关于此次融资,华盖资本投资团队向投资界分享了两处印象深刻的地方:

1、强烈的民族使命感。蓝帆柏盛旗下吉威医疗在2020年国家首次冠脉支架集采中,其冠脉支架产品以最低价格中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与集采。同时,在执行过程中,公司也严格把控标准,充分供货,保证了患者可以及时用上优质的集采支架。

2、管理层团队的韧性。2021-2022年期间,在集采带来的价格影响以及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下,蓝帆柏盛业绩承压,但公司始终坚持研发、坚持投入、坚持布局心血管器械产业,终于在疫情后业绩实现大幅提升,其创新产品也陆续获批,如柏腾™优美莫司涂层冠状动脉球囊扩张导管(BA9™DCB)、一次性使用冠脉血管内冲击波导管Soni Cracker™等产品。

此前,刘文静也曾谈到,这笔资金是新形势下国企携手民企、产业嫁接资本的典范。蓝帆医疗与首都大健康产业基金的“双向奔赴”,既是市场资本对企业发展认可的体现,更是双方携手共同借首都大健康产业基金产业集群效应。

如今,蓝帆柏盛最新一轮融资出炉——再次完成1亿元A2轮融资,并引入北京大兴临空经济区发展基金(有限合伙)。

北京国资的加入,将助力公司在北京南部、临空区逐步打造高端医疗器械的北方总部。正如公告显示,A2轮不仅展示了国有资本的投资引领作用,也体现了临空区对于高质量项目的吸引力和服务力。预期这一合作将为临空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同时也为蓝帆医疗的未来发展打开更广阔的空间。

同时,蓝帆柏盛及相关企业落户大兴机场临空区大兴片区,将成为今年以来该片区落地的最大外资项目,也成为这里填补心血管板块龙头空缺、培育生命健康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又一注脚。

至此,蓝帆柏盛半年内完成合计10亿的融资规模,缔造近两年中国医疗器械领域私募股权融资交易的单轮最大金额。

北京,冲刺万亿健康产业群

蓝帆柏盛所在地,正是被视为北京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地。

犹记得2021年,北京经开区发布远景规划时,就提出以医学临床应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药健康产业创新策源地。2022年度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将力争率先在高端医疗装备领域形成突破。去年更是出台高端医疗装备专项政策,吸引近20个一类创新药、国家创新医疗器械品种落地。

这里,一批医疗器械企业正在崛起——大艾机器人成为国内第一个拿到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外骨骼机器人企业;迈纳士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取得国家III类医疗器械上市许可的智能采血设备的公司;中科尚易获批中医行业首个“创新医疗器械”资质认证……还有水木金昇、唯迈医疗、宽腾医疗、予果生物、强联智创等,正在成为经开区的医疗器械创新名片。

最新一幕则是今年初,经开区发布实施《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建设全球“新药智造”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力争到2025年,新申报上市药品、二类及三类医疗器械产品100个以上,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占比达全市一半以上。与此同时,北京政府办公厅也提及,将在经开区建设药械智造新地标,打造新药智造高地。

放眼望去,作为北京重点发展的高精尖产业之一,医疗器械产业已形成系统产业集群。截至去年底,北京约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000家,医疗器械产品超1.3万个,全年产值超过350亿元,获批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共61个,领跑全国。

这是北京大健康产业一缕缩影。自2000年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建立,到2018年以来的“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以及“十四五”时期北京建设全球领先水平的“生命谷”的目标,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走过了一段漫长且艰辛的崛起历程。

时至今日,北京“北研发,南制造”的医药健康产业格局形成,占据全市医药产业规模的80%。百济神州、诺禾致源等超4万家生物医药企业落地、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提交上市申请达到92个、配套出台产业支持政策20余项……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内,北京已经诞生了近90家医药上市公司,仅去年便新增32家,包括三博脑科、国科恒泰、绿竹生物等。同时,先通医药获超11亿元融资、炎明生物获7亿元融资等大额融资事件,层出不穷。

即便如此,北京危机感依旧强烈:深圳、苏州、无锡、武汉等城市纷纷成立医药相关产业基金,争抢生物医药产业高地。

由此我们看到,近两个月来,北京接连发布《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4年)》、《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重磅政策,提出加速创新药械审评审批、强化创新医药企业投融资支持等措施,并提出固定资产投资每年100亿元以上、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5-8项等目标。

更重要的是,北京计划在2026年使医药健康产业总规模达到1.25万亿元。

放眼未来十年,生物医药将是全球新一轮科技变革中科技含量最高、创新最密集、投资最活跃的赛道之一,更是新兴产业兵家必争之地——显然,没人愿意错过下一个机会。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岳笑笑,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406/534951.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