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LP开始招投后单位

引导基金开始承担更多的赋能角色,并以此形成自身优势。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级市场洗牌之下的一缕写照。
2024-06-17 16:06 · 投资界 杨文静

引导基金招募子基金不奇怪,但专门招募投后机构却似乎并不多见。

投资界-解码LP获悉,近日东莞天使母基金发布一则招募令——针对投后赋能内容版块招募支持单位:分别涉及空间赋能、金融赋能、技术赋能、人才赋能、管理赋能、创业导师赋能六个方向。公告称,投后赋能支持单位和创业导师为常态化征集。

印象中,这或许是第一个大规模招募投后赋能单位的引导基金。当募投管退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时,投后赋能被摆到了更重要的位置。

东莞母基金

招募6个投后赋能单位

首先来看看这六大岗位——

第一、空间赋能支持单位

征集对象包括东莞市33个镇街(园区)、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滨海湾国际开放创新创业社区、东莞市新材料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东莞市声学产业创新创业综合体等。

服务内容涉及提供各地区、园区或平台等相关场地租赁与落地优惠政策,为投后项目提供办公场所、工厂等相关空间支持。

第二、金融赋能支持单位

征集对象涉及东莞市内外投资机构和银行证券。

服务内容包括支持单位线上线下对接有相关需求的项目,与企业匹配进行投融资、贷款服务。并根据工作安排,参加相关活动内容等。

其中,银行证券能为企业提供多类金融产品,并适当降低相关标准给予优惠,同时有意愿为投后企业定制开发“天使贷”“科技成果贷”“科技人才创业贷”等更多金融产品,为投后企业服务。

第三、技术赋能支持单位

征集对象分为三类,更偏向科研类:(1)市内外重大科学装置、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2)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新一代信息技术国家创新研究院及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高校单位等;(3)市内外高校院所。

服务内容包括支持单位根据项目需求难题,与企业进行对接,开展技术合作。积极参与投资汇组织的相关活动,尤其是涉及技术方面的论坛、大赛等相关活动,助力企业冲破技术关卡。

第四、人才赋能支持单位

征集对象涉及市内外高校院所、人才招聘机构等。

服务内容包括为企业提供人才招聘服务,根据企业人员需求情况进行精准匹配,输送相关人才助力企业发展。高校院所能提供校内招聘服务,例如进驻六月毕业生招聘会等。人才招聘机构根据企业日常人才需求情况登记发布企业岗位信息,面向社会招揽人才。

第五、管理赋能支持单位

征集对象为能为企业提供落地咨询、财税指导、项目规划、企业管理、品牌宣传、政策咨询、课程培训等企业成长全链条相关服务的机构或个人。

服务内容则是支持单位为企业提供落地注册、管理培训、上市指导、政策解读与咨询及创业中各类需求等相关服务,根据情况给予市场优惠价格,咨询类服务为免费提供范围。

第六、创业导师赋能

征集对象包括在投资、产业、管理、法律、知识产权、税务、技术或创业等相关行业领域具备优质资源且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或管理经验的专家学者、投资人、企业家、创业成功者或实践工作者。

服务内容涉及能为企业提供发展过程中各类创业需求难题指导咨询服务,赋能企业各类创业资源提供对接,常态化跟进赋能平台推送的企业,做好助企服务。

此外,申请创业导师团的投资人、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专家学者,应在相关行业领域工作满3年,且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

在对申请对象的要求中,所有申请机构都需要具备——能为企业落地、成长、成熟到成功发展过程提供服务资源助力,并积极参加投资汇组织的活动。一定程度上,这也几乎是一个投资机构申请引导基金所需要具备的投后服务能力。

总结来看,东莞天使母基金所设的六大投后赋能岗几乎涵盖了场地、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和法务等初创企业所需的大部分资源,所招聘的岗位也侧重于各类专业机构和人才。这是母基金更偏向于做深做细的体现之一。

当引导基金发力投后

精细化

近年政府引导基金中,专门招聘投后赋能单位的相对罕见。

对此公告中称,是为落实东莞市天使母基金投后赋能平台的建设,汇聚市内外各类创业要素资源向平台靠拢,为需求企业全方位赋能。

作为国资下属管理的母基金,东莞天使母基金实行“母基金+子基金+直投+生态建设”的投资模式,其中,生态建设也被列为母基金运行的主要模式之一,这与投后赋能联系紧密。当下,不少引导基金开始逐渐强调投后赋能,尤其是倾向于早期投资的基金。

从东莞天使母基金来看,该基金主要投向东莞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九条重点产业链或补链强链关键环节细分赛道的各类初创科技企业,重点投资高精尖领域初创型实体企业和未来产业项目,助力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

相比之下,高精尖领域的初创企业往往面临一系列困难,因为从科技成果转化到商业运作,再到成长为一家独立运营的企业,往往要经历“死亡谷”,此时投后赋能则更为关键。正如一位投资人所说:“投后赋能是早期机构实力的真正体现。”

在此之前,这一类赋能行为更多体现在GP的投后部门。但近年来,随着“投早投小”的趋势铺开,各地天使母基金兴起,早期母基金的职能被进一步延展。

一位大湾区母基金从业者做了这样一个比喻,“天使母基金业务聚集的是大量的种子,但是光有种子它长不大,还要有土壤、空气、水,需要有一个机构或部门统一整合、提供这些种子所需的养料。”

新的尝试就此展开,正如深圳天使母基金过去一段时间都在大力搭建并突出自身的“生态赋能”角色;苏州天使母基金也对参股子基金开展了2023年投后评价工作,对不合格的子基金进行约谈、要求整改等措施。

与此同时,这一连串的新举措也可以从侧面看出政府引导基金的嬗变。

此前一段时间,全国各地引导基金大爆发,最初都大刀阔斧地出手,后来被称为“撒胡椒面”,广而不精;如今政府引导基金着重精耕细作,不仅对GP有更详尽的研究和分配,也亲自上手参与到被投项目的助力中去,包括招引项目、找场地、对接企业方与相关政府部门等等。

他们开始承担更多的赋能角色,并以此形成自身优势。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级市场洗牌之下的一缕写照。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杨文静,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406/535497.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