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保住中国创新药的成果,不能再拖了

中国医药产业已经具备了坚实的需求基础、先进的技术支撑和高素质的人才储备。未来行业是否能够继续乘风破浪、勇攀高峰,还是会陷入泥潭、坠入深渊,取决于我们当下的选择和行动。
2024-06-23 10:26 · 动脉网 张珏

中国创新药正行走在前所未有的复杂之中。

中国创新药行业在过去经历了蓬勃发展,使我们看到了与美国并驾齐驱的可能性。中国涌现出大量的Me-Better甚至Best-in-Class的创新药物,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生物科技公司脱颖而出,如百济神州、康方生物、百利天恒、亚盛医药等。

但创新药是一个需要钱的行业,这些已经在国内外做出名声的公司在商业化盈利方面仍然还在新手期,即使是走在前沿的百济神州,2023年全年总收入为25亿美元还未见盈利,同时研发费用17.78亿美元。

对比MNC,去年默沙东研发投入超过300亿美元,强生、罗氏、诺华、阿斯利康和辉瑞的研发投入均超过100亿美元。据Nature子刊分析,海外创新药回报率创下20年新低,几乎没有账面回报,而MNC对研发的投入从未止步,因为医药是需要持续重金押注创新才能得到回报的行业。

随着新药开发难度加大,如何收回研发投入、把产品卖上价格成为了中国创新药的难题,海外市场的广阔、尤其是美国市场的支付能力,让很多中国Biotech尝试进行产品出海。传奇生物Carvykti销售额在去年达到5亿美元,今年一季度数据看仍在快速增长;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真正成为了十亿美元分子。但以中国Biotech无数的管线与产品基数来看,“跑出来”的药物还是太少了。

近两年,中国创新药迎来一波新的BD繁荣,又让我们看到新的希望。2024年上半年出海项目共17项,已披露交易总金额达143亿美元,数量同比增长47%,交易金额同比增长超40%。在疾病领域上,中国Biotech已然是肿瘤、代谢、自免多点开花,但隐忧也在行业内出现。

交易达成,管线产品价格是不是“卖亏了”?得到资金和大药企的认可之后,把产品授权出去后的Biotech估值怎么算?特别是谈里程碑权益以及销售分成不占优势怎么办,产品做出来后没有了话语权怎么办?

随着中国Biotech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全球创新药参与者甚至引导者,海外合作是必要的,但这也会模糊公司的归属——到底是中国Biotech,还是美国Biotech?当我们为中国创新药产品管线的早期研发能力感到自豪的同时,应该如何保住中国创新药的成果?

当然,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BD对于大部分中国Biotech来说还是新事物,但另一方面,Biotech们迫于资金压力希望尽快回血,也限制了Biotech达成更好的交易条件,或者说限制了Biotech争取更好的发展条件。

目前对于创新药的投资,仍然是充满矛盾的。尽管鼓励创新药的政策迭起,但有实力的长钱仍对创新药迟疑。国资既要追求投资盈利,又要实现政府机构的战略目标,还不能接受亏损;中后期市场资金对生物医药创新呈现保守的态度,投早投小浪潮后,是无人认领的尴尬。

而中国创新药如果处于长期缺乏资金的状态,中 美的差距是越来越大,还是会如我们期待的那样继续缩小?相信很多人心中都有答案。

近期,我们对话了金沙江联合润璞医疗基金的汪晓燕博士。汪晓燕博士在生物医药领域拥有近15年的投资经验,过往投资中的组合包括信达生物、来凯医药、盟科药业、天演药业等多家上市企业,润璞医疗基金布局了包括舶望制药、睿健医药、纽伦捷生物等新兴Biotech。

历经了中国Biotech的成长周期,汪晓燕博士认为Biotech不能只讲并购、BD,而是应该用更多的投资方法,或设计更多的工具,保护创新药投资及其市场繁荣度——尤其是银行、险资,以及地方政府,耐心资本等,可以在中国Biotech与MNC的合作中发挥新的作用。

动脉网:当下的中国生物医药发展来到了什么阶段?

汪晓燕:中国这一波生物医药没起来之前,创新药国内卖的是比国外贵的,但是经历了十几年医药人的努力,国内很多药做到了国外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的价格。我觉得信达说的那句话不是空话,就是开发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质量的创新药。但是我们要考虑的是,这些对国计民生作出贡献的医药企业,应该怎么让它们能够可持续发展?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考虑如何让中国生物医药长出更多参天大树的阶段。过去十年间,国内投资在新药研发上的钱接近万亿,但长出来的幼苗非常有限,有机会长成大树的更加有限。一方面跟新药研发的成功率相关,另一方面跟资金方实力跟不上也有关系。

动脉网:目前中国的生物医药研发实力如何?

汪晓燕:从早期来说,中国现在有从0到1的原创东西出来。在过往这两年中,我们看到并且也投了。但因为投的是早期,所以你要看它的下一轮在哪里。然而再去找下一轮的时候,你会发现过往投这个阶段的战友现在都不投了。

动脉网: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BD确实是一条获取资金的出路,如何看待中国Biotech和这些MNC的合作?

汪晓燕:走出去的确是重要的,考虑到国内的支付环境,想让Biotech长久发展是必须和全球化公司合作的,因为它们掌握着最多、最重要的市场资源。但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秀的Biotech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没有底气和对方谈大比例分成,因为Biotech资金和资源有限,难以和MNC做差不多比例的投入。

动脉网:所以应该尽量去谈后面更多的费用分摊?

汪晓燕:参考百利天恒和传奇生物这两个有代表性的案例。去年百利天恒就EGFR/HER3 ADC新药BL-B01D1权益与BMS合作,首付款8亿美金,潜在总交易额最高可达 84 亿美元,金额创新高之外,最重要的是对创新药销售最重要的美国市场,百利天恒并没有放弃权益,而是选择与BMS共同开发,共同承担成本和利润分成。

这笔交易类型与传奇生物和强生的交易结构类似,意味着百利天恒未来将在美国市场拥有更高比例利润分成。传奇生物拥有50%的利润分成比例,因为它背后有金斯瑞生物,有底气和资金支持。同理百利天恒对自身产品也是有信心,也展现了充分的话语权。

Biotech做Biotech的事情,Pharma做Pharma的事情是非常合理的,只是如果Biotech把很不错的管线授权出去只能拿到个位数百分比的分成,就太可惜了。

动脉网: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支持Biotech在这种时候获得更多话语权?

汪晓燕:我建议做一些新的投资产品设计。比如银行、险资是否能有“license债”,给有能力的Biotech更多与MNC谈成交易、且达成更漂亮的交易的底气。而且我认为这些“大钱”、“长钱”也可以借助MNC的敏锐眼光做成一笔不错的投资。

MNC往往具有较强的判断力,他们非常擅长评估某个管线资产的价值。由于MNC自身在药物销售市场有着广泛的布局,凭借他们对市场需求、竞争格局的了解,以及在研发和注册方面的丰富经验,他们很清楚关键节点和潜在风险,从而能够全面评估管线资产的质量和潜力。

当然这种操作也是比较tricky的,要把握住窗口期不容易。或许Biotech和MNC签NDA是这个“license债”可以介入的时候。MNC签NDA往往非常谨慎,这时银行就可以开始考察,给予Biotech授信额度并配套合适的机制控制放款。

动脉网:可以视作一种双赢?

汪晓燕:现在银行坏账率低,有说法是支持创新企业不够。我相信银行也希望能找到优质的Biotech公司,但需要借助更专业的人确认Biotech技术、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以做好风控。这是非常能够理解的,因为如果大资金受伤,那么就会加深对生物医药的不信任度,最后受伤的是整个行业。

MNC就是一个很好的风险把控方,把这些Biotech公司做一个“MNC优选”,银行给予这些优秀Biotech以资金支持,能更好地借助这些大药企在全球极强的商业化能力,*程度实现中国Biotech早期研发能力所创造的价值。

或许这会是一种更好的Biotech生态,行业内形成一种银行或其他类型资金和Biotech公司相互了解和信任的机制,同时让我们的Biotech公司更好地参与到全球化竞争中去。当然,这种生态的搭建需要时间,也需要广泛的宣传,希望行业各方可以一起来推动建设。

早期基金往往可以观察到中国生物医药最前沿的发展状况,尤其是可以看到人才水平的提升、研发能力的迭代。可早期基金口袋不够深,无法持续陪跑这些富有潜力的Biotech,为它们做后续对接可能是早期基金常见的投后操作,但B轮之后、甚至A轮之后难以融资,会为Biotech成长带来巨大阻碍。最终还是要整个市场踊跃出钱,就如前几年一级、二级踊跃出钱,一轮一轮接力,帮助公司走到科创板与18A融资,才换来了一些企业的突破。

如今天的康方生物,依沃西单抗单药对比优于K药的傲人成绩,还有近期亚盛医药做出了国内抗肿瘤小分子药物史上*BD交易,且正在赴美上市筹备中。没有前期的资金投入,就没有如今它们能为投资人带来的回报,特别是临床试验更加昂贵、发现新药投入更加巨大的今天。

今年早些时候,毕井泉在第十五届健康中国论坛上也特别提出,“如果不能融入新的资金支撑实验室研究、动物试验、人体一二三期临床试验,生物医药的创新可能戛然而止”。Biotech投资在中国已有时日,模式却呈现固化,即使不能像传统的股权融资并走向IPO的路径为Biotech争取资金,或许行业也该发掘更多的投资方式,而不是对生物医药“敬而远之”。

BIO组织CEO John Clawly近期明确表示:“中国将继续成为充满活力的生物技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能成为主导者,也不能成为*。这必须继续由美国主导。”

然而,中国生物医药到底能否有主导者的身姿,并不完全取决于BIO组织。中国医药产业已经具备了坚实的需求基础、先进的技术支撑和高素质的人才储备。未来行业是否能够继续乘风破浪、勇攀高峰,还是会陷入泥潭、坠入深渊,取决于我们当下的选择和行动。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动脉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