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目标千亿规模,南昌发布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重点聚焦未来信息、未来交通、未来能源、未来健康、未来材料五大方向。
2024-08-28 15:34 · 投资界

近日,南昌市印发了《南昌市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到2026年,南昌市面向未来的产业基础更加牢固,未来产业发展逐步起势,未来技术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初步构建集“先进技术研发、高端智能制造、前沿场景应用”于一体的未来产业生态体系,未来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

from clipboard

以下为《行动计划》原文:

南昌市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省委十五届六次全会精神、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抢占新兴赛道,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努力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三新一高”战略导向,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坚持抢位发展与错位发展相结合,加强与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和“8810”行动计划有效衔接,按照“0→1(探索)、1→N(培育)、N→N(发展)”梯次发展思路,以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为主线,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目标,紧跟前沿、立足优势、分类培育,强化跨区域协同创新,突出技术未来化、基础未来化、制造未来化、应用未来化一体推进,加快构建体现南昌特色和优势、适应未来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主要目标

不断增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互衔接、相互融合,到2026年,面向未来的产业基础更加牢固,未来产业发展逐步起势,未来技术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初步构建集“先进技术研发、高端智能制造、前沿场景应用”于一体的未来产业生态体系,未来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

(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年均增长8%左右,全社会R&D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左右,推动亿元以上工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研发机构应建尽建全覆盖,力争建设国家实验室在昌基地1个,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广一批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培育一批“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加快形成以制造业领航企业、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为重点的未来产业集群。

(二)产业空间持续优化。未来科学城、瑶湖科学岛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依托“4+4”产业发展平台,加快建设未来产业领域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谋划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充分发挥省会引领作用,加强与赣江新区协同联动,引领南昌都市圈未来产业发展,“一核引领、东西驱动、南北升级、四区联动”¹的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三)产业格局梯次构建。重点聚焦未来信息、未来交通、未来能源、未来健康、未来材料五大方向,引导各县区(开发区、湾里管理局)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融合资本、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科学规划、精准培育和错位发展未来产业,坚持动态调整和协同发展相结合,基本形成梯次成长、接续发展的未来产业发展格局。

三、方向布局

聚焦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精准发力,全面部署未来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一)未来信息。重点聚焦未来显示、下一代移动通信等领域,拓展延伸元宇宙、人工智能、先进半导体、量子科技等方向,重点在南昌高新区、南昌经开区、未来科学城布局培育,提升南昌县(小蓝经开区)、进贤县、安义县、青山湖区、新建区产业配套支撑能力。

(二)未来交通。重点聚焦未来航空、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拓展延伸电动船舶、轨道装备、空间应用等方向,重点在南昌高新区、南昌经开区、南昌县(小蓝经开区)布局培育,提升未来科学城、青山湖区、新建区产业配套支撑能力。

(三)未来能源。重点聚焦新型储能、核应用等领域,拓展延伸高效太阳能电池、氢能关键设备、地热能等方向,重点在南昌经开区、新建区布局培育,提升南昌高新区、南昌县(小蓝经开区)、进贤县、安义县配套支撑能力。

(四)未来健康。重点聚焦未来生物、智能医疗等领域,拓展延伸功能食品、核医疗、脑机接口等方向,重点在南昌高新区、南昌经开区、南昌县(小蓝经开区)、进贤县布局培育。

(五)未来材料。重点聚焦高性能金属材料、高端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延伸拓展高性能纺织材料、高端电子功能材料等方向,重点在南昌高新区、南昌经开区、南昌县(小蓝经开区)、进贤县、安义县、青山湖区布局培育。

未来产业梯度布局

·未来信息。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巩固扩大LED、VR、移动智能终端等产业链比较优势,布局培育未来显示,重点发展硅衬底LED芯片、元宇宙全息光学器件、新型显示、下一代移动通信等产业,加快Micro-LED显示关键技术突破并实现产业化,补齐核心装备、关键零部件和专用材料等重要环节,推动大模型、群体智能深度赋能,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创新引领作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第四代半导体、量子科技、微纳光学等前沿技术研究和突破,加快未来技术产业化落地。

·未来交通。依托航空、汽车及装备产业基础,强化高端装备关键支撑作用,布局培育未来航空,提升大飞机制造配套能力,积极发展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智能无人机、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等产业,培育低空经济,延伸拓展北斗应用、卫星应用,积极发展航空后市场;布局培育智能网联汽车,积极发展智能驾驶系统、智慧视觉、智能座舱等一体化零部件,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后市场,不断向未来汽车迭代升级;不断提升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能力,强化智慧运维能力。

·未来能源。依托新能源产业基础,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布局培育高能量比和高可靠性的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推动能源电子产业融合升级,拓展新型储能应用场景。积极推动高效太阳能电池技术攻关与突破。聚焦氢能采集、存储、运输、应用等关键环节,积极推动光伏制氢技术突破,重点突破氢能关键设备,布局氢燃料汽车动力系统,拓展氢能应用场景。依托“东华加速器中子源”科学装置,推动核技术不断创新与突破,持续拓展辐照灭菌、核仪器、影像医疗设备等应用场景,加快推动高温超导等前沿技术研究和突破。积极推动地热能场景拓展应用。

·未来健康。依托医药健康、绿色食品产业基础,积极布局未来生物,推动合成生物、生物育种、类器官等前沿技术研究和突破,加快未来技术产业化落地;加快布局中高端医用高值耗材,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器械产业融合,培育智能医疗装备,加快发展核医疗、脑机接口等产业,发挥省会医疗资源优势,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场景拓展应用;大力发展以特色药材和天然生物资源为原料的中药食品、功能性益生菌、蜂产品、富硒食品等功能食品,积极发展高营养价值的预制化食品。

·未来材料。依托新材料、轻工纺织产业基础,加快发展金属薄膜材料、新型铝合金、高品质特钢、铜基复合材料、锆合金材料、钨基新材料。积极发展贵金属粉体及导电浆料、硅衬底外延片材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前驱体等高端电子功能材料,合成冷冻机油材料、新型液冷材料、碳纳米管、高端水性漆等化工高端新材料。积极布局高端特种功能纺织品研发,发展高性能纤维、超防水织物、抗菌保健材料等。积极推动分子铁电材料等前沿技术研究和突破。

四、发展路径

坚持链式思维,围绕“技术创新为动力、基础保障为支撑、制造升级为抓手、示范应用为牵引”的发展路径,加快推动要素跨产业链融合、跨生态圈协同,构建“源头创新—技术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产业化—产业集群”的未来产业培育链路。

(一)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坚持需求导向和前沿引领相结合,聚焦未来产业布局导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努力实现前沿技术革命性突破。高标准推进未来科学城、瑶湖科学岛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作用,依托南昌实验室、虚拟现实研究院、硅衬底半导体照明创新中心、南昌大学国际食品创新研究院、信通院江西分院、工研院江西分院等创新平台,在新型显示、应用电子、第三代半导体、新型储能、功能食品、人工智能、新一代智能终端等产业领域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元宇宙、智能机器人、智慧养老、电动船舶、第四代半导体、下一代大飞机、核医疗等孕育孵化一批前沿引领技术,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清洁能源、合成生物、微纳光学等产业领域前瞻紧跟一批颠覆性技术。

(二)以基础保障为支撑。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聚焦关键材料、核心装备、重要电子元器件,夯实产业链上游重要保障。重点推动铜铝钢钨锆等金属材料向高端化转型,加快推动合成冷冻机油材料、新型液冷材料、导电银浆、半导体超高纯前驱体材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前驱体材料等精细化工材料产业化,加快布局光学器件、传感器件、功率器件、射频器件、车载毫米波雷达等电子元器件。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机遇,推动传统装备升级为具备状态感知、集成互联、决策优化、自主作业等能力的智能装备,积极布局半导体工艺装备、高端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核心装备。加快引育工业软件企业,培育工业软件生态体系。持续提升5G基站、智算中心、超算中心、液冷超充桩等新型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三)以制造升级为抓手。坚持产业升级和规模壮大同向发力,加快发展智能制造、生物制造、纳米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制造新模式,推动电子信息、航空、汽车及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健康、绿色食品、轻工纺织等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加速向专业化和价值链中高端延伸。积极发展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科技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构建资源集约、区域集聚、服务集成的现代生产服务体系。

(四)以示范应用为牵引。坚持以城载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加速推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赋能城市发展,推动新技术与生产、生活、生态、治理各领域全环节融合,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科技先导”的原则,打造一批符合未来产业方向、与未来领域结合的融合场景,构建“早期验证—融合试验—综合推广”场景应用创新体系,推动未来产业与城市空间整合、功能融合。

五、重点措施

聚焦“创新引领、平台支撑、产业升级、企业主体、场景牵引、要素保障”,实施六大行动。

(一)科技创新引领行动。梯次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积极争取国家大科学装置,着力推动国家实验室在昌基地建设,加快推动南昌实验室建设,推动航空、食品、医药健康等优势领域组建省实验室,围绕未来产业布局导向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全面推动亿元以上工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梳理未来产业技术问题清单,构建“企业出题、政府资助、产学研用协同”的攻关机制,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项目组织形式,重点突破一批未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体系化推进未来产业重点领域技术攻关。整合创新资源,鼓励在昌高校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前瞻紧跟一批颠覆性技术。(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中小企业局,各县区、开发区、湾里管理局)

(二)空间载体提升行动。强化未来产业空间谋划布局,依托现有资源禀赋与产业创新基础,引导“4+4”产业发展平台差异布局、协同发展,加强与赣江新区融合协作,推进开发区体制创新、资源整合、要素集约,健全优化“管委会+公司”和“一区多园”管理模式,加快布局培育未来产业,打造一批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导向,统筹推进未来科学城、瑶湖科学岛建设,加快形成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示范、人才汇聚、金融支撑于一体的产业发展生态,构建“前沿研究+技术溢出+科技创业”的未来产业孵化链条。加快推动南昌航空科创城、南昌VR科创城、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提质增效。强化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提升要素配置效率,高效推动标准厂房建设、使用。(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科技局,各县区、开发区、湾里管理局)

(三)产业迭代升级行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工业元宇宙赋能制造业发展,促进“人—机—物—系统”高效协同,提高产业链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以新一代数智技术赋能制造业深度转型升级,打造一批灯塔工厂、黑灯工厂、未来工厂。坚持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引领新需求,推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协同创新,加快打造创新示范产品,加快发展功能性服装、功能食品、智能头显、智能汽车、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医疗设备、高效储能电池、虚拟教学、仿真实训等一批标志性产品和服务,探索发展类人机器人、6G网络设备等未来产品。(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中小企业局,各县区、开发区、湾里管理局)

(四)企业雁阵培育行动。围绕“育龙头、铸链条、建集群”,重点瞄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创新资源密集、产业特色优势突出的地区,大力招引一批知名企业和未来产业项目。聚焦全市未来产业导向,积极培育“链主”企业,加快培育一批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的高成长型科技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挖掘和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鼓励有实力的传统企业通过内部创业、投资孵化等方式培育未来产业新主体,加快形成未来产业“雏鹰—瞪羚—独角兽—领军企业”的雁阵式企业培育梯队。依托龙头企业构建未来产业链,推动企业集聚集群发展,力争打造一批未来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中小企业局,各县区、开发区、湾里管理局)

(五)场景应用建设行动。加强场景清单梳理挖掘发布,积极开展早期验证、融合试验、综合推广等场景建设,构建“概念验证—中试熟化—规模发展”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坚持以需求为引领,充分发挥省会城市金融资源、医疗资源、教育资源、商业资源优势,加大未来技术跨学科跨领域拓展应用,打造一批示范标杆场景应用。充分发挥VR产业先发优势,打造一批高水平应用场景。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建设中试基地和验证平台,推动未来技术融合应用。加大未来产业新产品、新应用、新服务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推广应用力度,持续提升示范效应。依托未来科学城建设,超前谋划布局未来场景搭建,重点发展首发经济,开展首发、首秀、首展、首店,打造前沿科技产品旗舰集聚地,率先在全省打造“未来城市”样板。(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委金融办、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教育局,各县区、开发区、湾里管理局)

(六)产业生态优化行动。充分发挥产业基金乘数效应,探索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依托省科创基金、南昌市现代产业引导基金、南昌市VR产业母基金、江西映山红股权投资基金等产业投资基金群,探索财政资金、产业资本和社会资金多渠道并举的投入机制,培育和壮大耐心资本,共同推动产业、项目和资本高效对接。主动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创新发展,推动高端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围绕未来产业导向,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业创新载体,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科技园区”全链条孵化体系。持续优化“青年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引育体系,强化未来产业人才保障。深化科普教育,让更多未来科学种子孕育发芽,为未来产业持续发展筑牢基础。(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委金融办、市科协、市产投集团分工负责)

六、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推进。市制造业专班统筹推进未来产业发展工作,统筹区域布局和要素保障,协调解决跨区域、跨领域和跨部门重大问题。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推进本行动计划的实施,着力构建“发展规划+行动计划+年度工作要点”的全链条工作推进模式,加强市县协同、部门联动,积极向上争取国家和省级资源,明确推进举措,落实各项任务。

(二)强化要素保障。统筹市级相关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未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先导试验区建设、应用场景开发、人才引育等的支持力度。积极参与产业大脑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深化工业数据应用。树牢安全发展理念,统筹未来产业发展和安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安全和隐私安全,防止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确保未来产业的公平竞争环境。

(三)强化监测评估。注重战略谋划,加强对未来产业的学习培训,提升未来产业方向捕捉能力,动态调整未来产业重点培育方向。建立科学合理的动态监测和评估评价体系,加强实施情况的综合协调、监测评估、反馈预警,定期跟踪重点任务进展。探索建立未来产业统计监测体系。

注释:1. 一核:南昌高新区;“东西”:未来科学城、瑶湖科学岛;“南北”:南昌经开区、小蓝经开区;“四区”:进贤经开区、安义高新区、青山湖高新区、新建经开区。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官网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408/539221.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