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投资界日报】PE黄金时代可否持续 国美当当对抗京东

2012年VC、PE将面临洗牌。一方面,对于一些业绩较好、拥有良好团队和品牌的机构投资者更为有利;但另一方面,在经济不景气形势下,企业对上市的估值预期及企业对融资的估值预期也会下降,而这正是投资的好时机。
2012-03-06 08:10 · 投资界

【热点聚焦】

【投资界日报】PE黄金时代可否持续 国美当当对抗京东

  过去10年,中国的PE表现惊人。美国最好的前十名PE基金,其过去10年的平均回报率为17.8%;沃伦·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过去10年的平均回报率约为20%强;中国顶级的PE公司们的相关数据呢?赛富首席合伙人阎焱说:我所知道的、和赛富同一Level的公司,“过去十年的IRR都超过50%”。

  问题于是就接踵而来:这样的黄金时代是否可持续?未来跳进PE这条大河的,是否依然能赚到钱?又或者说,怎样才能延长这样的黄金时代?

  目前,国内PE格局已经形成几大风格鲜明的派系——并购派:以弘毅、厚朴中信产业基金为代表的帮助中大型企业进行全球产业整合的PE基金;资源派:包括银行系、券商系和政府系,以建银国际为代表的银行系PE可以拿到银行贷款名单进行跟踪投资。以中金佳成为代表的各类券商成立的PE,形成投保结合运作;政府派:以深创投为代表跟全国各地政府引导基金合作,可以拿到政府各类支持企业的名录,进行选择投资;风投派:以经纬、金沙江、北极光等专注于技术创新进行早期投资的美元基金为代表的真正VC;草根派:国内民营PE大多属于此类,主要投资于成长期企业。

  随着知识产权热的兴起,专注于专利技术的转让转化投资的知识产权基金也在萌芽。维思创投的郭旭升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募集这么一只知识产权基金。另外专注做国际化的PE也是一个重要方向。据记者了解,已经有多只PE基金专注于日本和中国国内产业整合。

  当然,专业化也可以体现在投资的阶段上,基金管理人需要深入了解某阶段企业的特征,能够切实帮助企业跨过这个阶段的“天花板”。如果形成天使、早、中、后这样一个金字塔型的股权投资生态系统,那么,不仅自己可以生存下来,也可以大大增加企业成功孵化的比例,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无疑也是一大福音。

  根据此前报道,新《基金法》最大的突破是未上市公司的股权也应纳入“证券”这一概念范畴,即将私募股权基金纳入监管范围。此消息再度引发了PE机构对行业监管的大讨论

  在戴相龙看来,当前建立和完善股权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的管理服务业的法规问题,已经成为PE行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

  北京大学金融系教授、中国股权投资协会副会长何小锋持同样的观点,“对于PE强制备案,需要国家统一立法,把各个部门的职能搞清楚,统一管理;还要有法律性质的文件,然后区别管理,政府出钱的产业基金,可以采取发改委的批准,而市场化的还是以行业自律为主。”

  而软银赛富合伙人、总裁阎焱认为,一旦政策监管的趋势加强,未来5年中国VC/PE市场很可能出现整合和分化。好的GP会更好,不好者3至5年内可能分崩离析。通过一轮整合分化,洗去中国VC/PE市场近年积累的疯狂与浮躁

  2012年VC、PE将面临洗牌。一方面,对于一些业绩较好、拥有良好团队和品牌的机构投资者更为有利;但另一方面,在经济不景气形势下,企业对上市的估值预期及企业对融资的估值预期也会下降,而这正是投资的好时机。

  对于许多在中国市场淘金的风险投资(VC)和私募股权投资(PE)而言,2012年无疑是异常复杂的一年。

  从国际上看,一方面金融危机已进入第五个年头,经济衰退将长期化的论调给人们的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另一方面,2012年又是中国、美国、俄罗斯和法国等世界重要国家的领导人换届年,这也增加了人们对经济形势复杂和不确定性的预期。

  就中国而言,以往靠出口及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将不再适用,而从中国经济增长率和长期曲线来看,经济拐点将在2012年出现已是共识。

  如果证监会走市场化的道路,通过关系进入Pre-IPO的机会收窄、套利窗口越来越小的话,则可能出现另外一个极端的情况:这个行业中只有10%的GP能赚到90%的利润。这种情况下,今后5年会出现有趣的现象,VC、PE会出现整合、分化,做得好的会更好,做得不好的则会在今后三五年内分散、瓦解。这样一个整合的过程,对疯狂浮躁的中国VC、PE界或许是件好事。

【行业聚焦】

【投资界日报】PE黄金时代可否持续 国美当当对抗京东

2012年,京东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急需进行新一轮大规模融资,其现金流和品牌口碑、技术支持、物流和售后服务水平、规模扩张、管理水平捆绑在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在资本市场看衰电商之际,赚得规模光环却还没赚到钱的京东要想成功上市,谈何容易。

  回顾当当、国美与京东近几年的关系,就不难理解。作为国内B2C电商排名靠前的几家企业,当当网国美网上商城和京东商城积怨已久,且处于下风,当当网和国美网上商城的结盟,或是为了加大与对手京东商城的竞争筹码。

  有业内分析人士表示,国美和当当网在资源上有互补性,一个是掌握千亿元家电资源的家电大佬、一个是掌握优质图书资源的知名电商品牌,确实存在一定的合作基础。

  从最新透露的消息来看,国美网上商城将与当当互为对方在家电和图书领域的供应商,并在采购、配送等方面深度合作。如果,两者实现强强联合,对网购行业市场格局将造成深远影响。国美和当当网的合作,将使得京东目前的3C家电和图书这几条重要业务线受到严重挑战。

  2月29日国美网上商城与当当网的合作一事又有了新的进展,有知情人士向透露,国美网上商城与当当网已正式签约。随后,国美网上商城CEO韩德鹏和当当网总裁李国庆也向记者证实了上述事宜。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现在正是各大电商抢占最大市场份额,冲击销量的关键时期,国美网上商城和当当网的战略意图可谓明显,国美网上商城希望迅速发展成最大的线上家电零售商,当当网则希望在整体销售上实现规模第一,毕竟家电消费电子品类是一个极度热门的消费品类,市场前景尤为可观。

  在这一形势下,国美网上商城与当当网的合作将使得京东赖以生存的家电和图书这两条重要业务线受到严重挑战。

  当当网相关负责人表示,双方属于深层次战略合作,目前正处在合作签约阶段,预计3月初就会公布合作细节。“首先是大家电国美全入驻,由于当当网希望今年在3C方面有所发展,之后不排除全品类家电由国美独家操刀。”

  据了解,国美网上商城和当当网的战略合作谈判已持续半年之久。负责具体谈判工作的国美网上商城采销总监张冰表示,整个洽谈合作是在极其保密的情形下进行的,是独家、排他战略性合作,目前双方之间业务、财务、技术等相关流程体系的对接工作已经全部完成。

  双方均未透露本次合作的利润分成方式。

  陈寿送表示,无法否认的是,京东年销百亿的规模与国美、苏宁动辄千亿的销售规模还不可相比,后者对于品牌的议价能力一定更强。但由于差异较大,目前来看双方合作不会对市场格局造成明显改变,更多是弥补完善双方业务上的软肋。“国美线上业务走渠道、平台路线,因为库巴量不够大,需要借助相对成熟的电商平台,去激化其供应链优势;而当当网起步较晚,在家电的供应链储备不足,需要借助国美的议价能力和供应链优势。”此外,目前当当的“店中店”业务已引入不少家电代理商,未来大家电与国美联手,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仍需要关注。

【大佬语录】

【投资界日报】PE黄金时代可否持续 国美当当对抗京东

史玉柱:价值投资为主才健康

  他说,如果你羡慕马云腰包,就该自己办个比阿里更牛的企业,而不是盯着他腰包;如果你羡慕政府支持,就自己办个高科技企业,努力多多纳税,也会得到交税额一定比例的财政返还,甚至不用先交后返而是直接少缴,一句话:努力耕好自己的田,别天天盯着别人的田。

  1、苹果iPAD平板电脑,在“苹果”“iPAD“双商标里,真正含金量高的是“苹果”。苹果公司应该趁商标官司被高度关注之际,宣布在大陆地区取消第二商标,产品更名为:苹果2平板电脑,销量绝不会下降.。老美脑袋一根筋。

  2、李嘉诚私有化“TOM在线”:收购价比收盘价高33%,与发行价相当,大陆一片掌声。这次阿里巴巴私有化:收购价比收盘价高66%,与发行价相等,大陆却不乏质疑。难道因为马云是本土和尚?

  3、如果企业获得10亿资金:欧美企业多会存入银行做现金储备;中国企业会再贷40亿,立马投资掉。欧美企业及中国赴美上市公司,多无贷款、大量现金储备;中国上市公司大多高负债(央企例外)。这是企业家习惯和商机多寡所导致。第一代企业家退出舞台前不会改变,十年内贷款仍将是紧俏商品(哪怕利率市场化)。

  4、企业家不愿投资实体经济,原因之一: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行政法规。上一个实体项目,要敲几十个公章,面对几千条“严禁”,几百条“处罚”。如果严格执法,实体企业家全要在监狱里过年。不能全抓,就出现了选择性执法。去年才取消的投机倒把罚款条例,能把一半的民间资本罚为财政收入。庆幸我退休啦。

  5、1945年东北的林彪军队,被国军打得节节溃败。12月25日林彪召集营以上军官,提出:忍等狠三字方针。共军才控制住局面。当今企业的投资,“忍等狠” 也同样适用:忍住诱惑,以极大耐心等待机会,pass掉所有中小机会。一旦出现千载难逢机会,就狠狠咬住,倾企业之人力财力,聚焦聚焦再聚焦地做好每个细节。

  【投资界学堂】

【投资界日报】PE黄金时代可否持续 国美当当对抗京东

企业薪酬管理的“七大通病”

  一个好的薪酬体系可以达到鼓舞人心、振奋士气,激励优秀人才之目的,相反,则影响到企业运营、生产、销售等,在激励员工、保留人才方面也将随之受损。

  一、薪酬策略与企业战略未能有机结合

  二、次次调薪总是“神神秘秘”,公开透明度不够

  三、薪酬预算定位不清,职级区分不明显,害怕超出企业承受力,缺乏计算工具支撑

  四、老总的标准就是绝对的标准,缺乏绩效管理杠杆的平衡

  五、调薪的宣传力度、面谈机制不够,员工满意度不高

  六、薪酬结构标准化而非合理化,缺乏科学化支撑

  七、离职加薪远大于在职调薪的趋势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pe.pedaily.cn/201203/20120305299533.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