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维梧架“桥”:希望在中国复制更多个康辉医疗

在2010年至2011年的上半年,医疗产业已稳居国内IPO最多的四个产业之一。并且它以7.77倍的投资回报率,在所有行业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公用事业、半导体及半导体设备。
2012-05-12 05:04 · 经济观察报

维梧创投(下简称‘维梧’)希望在中国复制更多个康辉医疗。这个它投的*家中国公司,已经在一年后的2010年8月登陆纽交所。它甚至成了整个医药生物板块的明星股,在2011年中国概念股盈利能力的榜单中,它以41.99%的运营利润率排在第五。

  这个结果给了赵晋(维梧创投执行合伙人)很大的信心。要知道,2005年才进入中国的维梧,其名气与建银国际医疗产业基金以及复星医药基金等相差甚远,资金量也决定了它很难成为领投的那个明星VC。但它在中国总能以小博大,所投的12个项目中,已有3个成功退出,另有两个很有可能在今年登陆A股主板和创业板。

  于是,在刚刚募集的总金额3.75亿美金的第七期基金中,有45%投向了中国市场。而前四期根本没有配置中国,第五期也只有5%~10%的资金在中国,第六期升至20%。“在未来5年内,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的医疗健康消费市场。而目前这个市场还远未饱和,仍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赵晋此话的背后,是热钱开始不断地涌入医药生物行业。在2010年至2011年的上半年,医疗产业已稳居国内IPO最多的四个产业之一。并且它以7.77倍的投资回报率,在所有行业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公用事业半导体半导体设备。

  它其实和众多美国医药生物创投的背景相同,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创始人都是科班出身、投资领域非常狭窄。*的特质也许就是在其投资的产品中,有34%获得了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认证,而在美国,这个数字的平均值仅为8%。

  这还不足以描述维梧的与众不同,如果仅仅如此,那么它就只是众多国外基金反打中国的案例。但维梧是在架一座“桥”,这也许比它所谓的美国背景更有说服力。“我们在中国的策略是寻找高成长公司,帮助这些成长型公司寻找合适的国际产品和引进技术,然后再培育其上市或者寻求国外市场。”维梧管理合伙人英葛明这样向本报记者解释他们的“桥梁战略”。

  简单地说,它的高明之处正是捕捉到了美国市场和中国市场的信息差,而且这种信息差在即将爆发的中国市场的价值将被无限放大。

  “你知道,美国的市场已经非常成熟,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去寻找更好的机会。”英葛明如今依然是斯坦福大学的病理学教授,他也拥有自己的免疫学研究小组。“我们曾经在美国投资了一家公司,它在美国有很好的渠道,想要做全球采购。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来到了中国。当时大家都很惊讶,为什么这里有这么多好的产品,却没有在美国出现呢?”

  他下意识地认为这是一个商机,毕竟在这个高科技领域,美国和中国的互动实在少得可怜。于是,他和另外一个创始人孔繁建共同决定来中国试试。

  赵晋依然清楚地记得他是如何搞定康辉医疗的。“它是我们的*个项目,也是我打电话得来的。”2006年触维梧刚到中国时,为了接触一些不错的项目,他曾仔细分析每个细分行业,然后给行业的前五名挨个打电话。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经济观察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