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著名拍照应用Camera+创始人John Casasanta写了一篇充满愤怒的博文《去他妈的风投》并对VC竖起中指表达对VC的不满,引起了许多业界人士的探讨。有人在知乎上提问:为什么风投会不断要求进行随后的融资?这个“随后的融资”对风投和创始人双方分别有哪些好处和坏处?创始人会非常在意他们开发的东西,但风投会迅速带来破坏。为什么风投会带来破坏?除了以上问题的答案外,风投和创始人还会有哪些潜在的冲突? 以上问题的答案是所有行业都类似的,还是局限于互联网行业?对此杭州天使湾投资总监Fanlee有自己的看法。
首先看看Camera+的情况,就在上月,Camera+开发公司Tap Tap Tap拒绝了Google和Twitter的收购提议并拒绝VC,最终决定放弃融资,因为他们“不喜欢投资者为公司设定的方向”,因此决定保持独立地位。 Casasanta对风投公司竖起中指。他表示:
“我以前曾说过,我要再说一遍。去他妈的风投!”
Casasanta2008年时的一篇博客文章,谈到了他和VC之间的争论。他表示:
“VC会给你足够的钱,使球能够旋转起来,但会不断地要求你进行随后的融资。你别无选择,只能放弃越来越多你所建立起的东西。更糟糕的是,VC通常会投资大量创业企业,希望其中一家能够发展壮大。创始人会非常在意他们开发的东西,但VC会迅速带来破坏。他们会减小损失,无论这会对那些倾注心血的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过去多年中,我认识的许多人都遇到了这种问题。”
所以才出现了*段中所提的问题,对此杭州天使湾投资总监Fanlee这么认为:
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的孩子一定不是好孩子,简直把我往火坑里推!这真的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而我这个人又从来不大喜欢说违心的话,哎,真是为难。既然信任我,说点看法吧。(题外话)
1) 为什么风投会不断要求进行随后的融资?
我:不断融资对前面的投资人来说是投资回报的一种潜在保障,也是心理安慰的一针强心剂。当一个早期投资者真金白银投下去后,当然谁都希望这个项目能够快速的有所发展,从而体现在估值上不断水涨船高,而这个估值如果没有后续投资者的认可与介入,很多都是账面财富,除非该项目本身能够快速实现自我盈利,能得到股东分红,要不然投资人的投资就成了死水。不过话说回来,一般项目能有很好的现金流,还能造血良好,又怎会没有后续投资者跟进呢?
事实上,一旦创业者走上了融资的道路,那么势必就是一条不归路,你说他是康庄大道也好还是上了贼船也好,不断的后续融资直到IPO,理论上都是投资人与创业者*的退出路径。仔细想想,苦逼的创业者,前面几年拿投资人那么点小钱,好意思给自己开高工资?谁不是融了钱前几年照样喝开水啃馒头过苦日子,多数投资者的钱都是用于公司发展及解决创业者的日常生活开支之用的,而不是用于创业团队享受。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说,除非公司分红,或者不断的后续融资,随估值提高,个人身家也提高,那么股份越来越值钱,薪水也才会越来越高,直到上市创始人的薪水就是职业经理人的市场平均甚至更高的薪水。此时,生活上,光薪水就足够富足,但是你的股份却更可让你富甲一方。
当然,早期投资人还可以通过提前退出获取回报,但是创业者一般却不可以(限售权),投资者都是优先股自己都是普通股,要回报都必须是最后才轮到自己,所以,如果没有后续融资,前面的天使轮以及早期投资者怎么退出一部分?怎么继续循环整条投资产业链?而对于后期的投资者,为了尽快有所回报,也会让你尽快去IPO,一环扣一环,这个链条自融资起就注定了的。
2) 这个“随后的融资”对风投和创始人双方分别有哪些好处和坏处?
我:好处,投资人更显性些,随着一轮轮的融资,估值的提高,他潜在的退出就有了保障,包括创业者自己也会有一些退出的途径以及极大增进自信心,而坏处就是有些急功近利的投资人会像催命鬼一样赶着创业者去造数据,做市场圈用户搞流量,自欺欺人骗下轮融资,不坚定的创业者或者索性沆瀣一气的创业者说不定就真的跟着一起疯魔了。还有么,就是有些不专业的投资人,自己啥也不懂,投了钱像大爷一样,控制欲很强,产品要干涉运营要插手,然后连管理都要过问,最后连CEO都嫌笨蛋直接想换一个算了。一般讲,基本结局就是大家都玩完。
商业有自己的生态链,当然也有他的周期,不管创业者与投资者我们必须都循商业的天道。该冲冲,该磨磨,该杀杀,该停停……急也急不得,慢也慢不得,除了自然而然还能怎样?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雷锋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