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每日投资事件】黑石集团:寻本土合作觊觎高收益

长期以来,黑石善于玩低吸高抛的投资游戏,坚持稳健的原则,一旦达到获利目标就会果断卖出资产,即使有很多人争相收购他们的资产,黑石也会按时退出,绝不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而丧失卖出的机会。
2013-03-01 08:00 · 投资界综合
私募巨头黑石低调进军投行业务 PE大佬集体转舵

  在近日低调获得 证券承销执照后, 黑石集团(Blackstone)这家全球一流的另类资产管理巨头,终于可以跻身于自己既陌生又熟悉的行业投行业。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消息足以让一些投行家夜不能寐。

  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此事致电 黑石集团(香港)时,对方表示在香港并没有对外媒体部门,具体详情尚无法告知。

PE大佬集体转舵

  昨日(2月4日),据英国《 金融时报》报道, 黑石低调地获得了一张 证券承销许可证,使其业务从传统的另类资产管理与 金融 咨询,扩展至投行业务。

黑石于2007年在纽约上市,其最新公开报表似乎能取悦公众股东。彭博显示,2012年其净利润达到2.19亿美元,约合每股收益0.41美元,自2007年以来首次扭亏为盈。在截至去年底的第四财季,净利润为1.06亿美元,远高于前年同期的-2268万美元。

  但分析师认为,一只脚跨入投行业务,可以提升收费收入(IncomeFees),从而满足股东胃口。《每日经济新闻》查阅资料发现,截至去年9月底,黑石的前五大股东均为机构投资者,依次是Waddell&ReedFinancial(7.51%)、 富达公司 (5.06%)、瑞信(5%)、 摩根士丹利(4.2%)和德意志 银行(3.7%)。其中,瑞信和大摩都在证券承销上实力不俗。

  看上去,黑石的转型压力并非来自业绩,而是私募股权行业的转舵。据了解,黑石*的两个竞争对手阿波罗( Apollo)和 KKR都已经取得了证券承销资格,在上市的大型投资并购集团中,只有 凯雷集团(Carlyle)表示对承销执照没有兴趣。

  根据黑石官网介绍,其主营业务包括两部分:另类资产管理和金融 咨询。其中另类资管覆盖PE、 房地产、对冲基金方案(BAAM)和封闭式基金等。相比之下, KKR的核心业务则包括资本市场(KCM)一项,可以直接为客户执行IPO、PRE-IPO(上市前)筹资、股权回购以及并购融资等相关工作。

  彭博数据显示,在截至2012年9月底的第三财季,KKR净收入为25.6亿美元,其中有2.73亿美元 (占比11%)来自资本市场业务。私募股权基金(19.2亿美元)仍然是净收入的*来源,但资本市场环比增速最快,达到惊人的154%,三季度资本市场收入创下10个季度以来的新高。

承销仍是投行天下

  如果黑石做起投行业务,是否会抢下那些投行家的饭碗?

  海外分析人士指出,如果PE的承销业务增长过快,投资 银行可能会感受到威胁,但现在大可不必为此感到惊慌,比如当KKR正式成立承销部门后, 高盛摩根士丹利就立即邀请其参与一笔债券交易。

  此外,IPO保荐同样会带来风险。如果PE投资组合中的公司IPO项目出现严重问题,私募股权集团会面对法律诉讼。

  “我们与PE公司的关系很复杂”,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行家声称,“这种关系不是纯粹的利益冲突,为什么我们不利用PE手中的客户来赚取利润呢?这完全是增值收入。”

  另一方面,全球最主要的股票承销市场仍然被投行占据。彭博数据显示,2012年排在全球股票首发前五位的投行依次是摩根士丹利、 摩根大通、德意志银行、花旗和美银 美林。其中摩根士丹利涉及金额高达107亿美元,费率为3.11%。

  知情人士称,黑石在这上面的野心并不是非常大,只不过是为了在企业重组或者并购等业务上更好地服务客户。如果结果被证明是积极的,黑石可能会增加规模。


黑石集团:寻本土合作觊觎高收益 首人民币基金募50亿

  素来被冠以“资本*”的全球*私募股权公司黑石集团(下称“黑石”)在中国 房地产市场的一举一动都格外受人瞩目,而PE行业向来奉行的“密室文化” 又让黑石格外的低调,倍显神秘,因此“进出”之间总能引发各种解读。自2011年以来出售上海的购物中心Channel One(调频壹广场)和广州的御景半岛等项目一度引发黑石撤出中国、“看空”楼市的论调后,2012年下半年起,短短半年多来,黑石再度浮出水面,联合顶新收购上海华敏帝豪大厦、与华润联手拿下江苏南通地块,并且参股中投、 绿城合资公司四处拿地,再一次将目光瞄准了中国市场。

频繁出手 大陆投资显激进

  2012年12月,市场传出消息,黑石联手中国台湾顶新集团以2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位于上海静安区北京西路968号的华敏帝豪大厦的写字楼部分。这是本轮房地产调控开始后,黑石在中国的首次大规模买入行动。

  据了解,早在去年初,华敏帝豪与一位买家谈妥了单价5.2万元/平方米的价格,并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但由于结算条件及外围形势的影响,交易被迫搁浅。而黑石的谈判从去年5月前后开始,当时黑石想对帝豪大厦包括办公楼、 酒店、商业在内的项目进行整体收购,价格超过70亿元,折算后均价约为33000 元/平方米,但遭到了拒绝。华敏帝豪大厦共63层,高258米,总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此次黑石收购的物业为约占该大楼整体物业面积20%的写字楼,价格约47500元/平方米。12月初,黑石与中国台湾顶新集团联合成立了顶杰(上海)置业有限公司。

  五大行一位曾协助黑石在上海买卖楼宇的人士表示,此次买楼的价格比较适中,该项目目前的年租金回报率约在6.7%,“通过多轮谈判,先谈整体收购压低价格再寻找合作伙伴共同买楼是黑石的一贯动作。”

  无独有偶,近日,黑石与华润合作的消息不胫而走。一位接近黑石的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黑石与华润置地设立的合资公司,以超过人民币30亿元的价格购得江苏省南通市的一幅商办土地,楼板价约为1300元/平方米,未来将建设总建筑面积达60万平方米的综合体,包括购物中心、办公楼和住宅,这笔交易在去年10月份成交,并通过了商务部的审批。

  去年10月,黑石大中华区主席 梁锦松曾表示,中国的收入水平在提高,同时城市化还在继续,这些对房地产投资来说是利好,未来黑石在中国的投资会更激进一些,尤其是在房地产投资方面,“中国房地产的估值越来越具有吸引力。”

  与此同时, 梁锦松还透露,黑石的首只人民币基金仍在募集过程中。2009年,黑石与浦东新区政府签订金融合作备忘录,宣布将在浦东设立“百仕通中华发展投资基金”,目标募集约50亿元人民币资金,以浦东及上海周边地区为重点投资领域,目标是2012年底达到50亿元。

寻求本土合作觊觎高收益

  事实上,早在2011年6月, 绿城中国发布公告,绿城房地产与绿城阳光、合资伙伴甲及乙,于2011年6月3日订立协议,拟投资成立合资公司,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为20亿元,绿城房地产、绿城阳光、甲方、乙方分别出资4.8亿元、1.2亿元、12亿元及2亿元,四方股权分别为24%、6%、60%及 10%。

  此后,合作方中的甲方、乙方浮出水面。甲方为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旗下公司建银投资,乙方为黑石。合资公司中投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投发展”)定位为推动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城市 运营商,经营范围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和公用设施的投资建设管理,养老健康产业投资,工业项目、商业项目、服务业项目投资等。该合资公司成立后,就开始接洽北京昌平新城、密云新城等新城建设。

  2012年11月,天津市滨海中心商务区核心地带推出8块地,被中投发展(天津)滨海有限责任公司竞得,成交总价为46.771亿元。

  今年2月1日,北京密云县溪翁庄镇京密引水渠调节池东侧A-02、B-02、B-03、B-04地块二类居住、 旅游业、托幼用地项目被中投发展购得,成交价格为9.25亿元。2月5日,中投发展再次以4.62亿元购得密云溪翁庄镇养老用地。对此,商业地产专家杨咏诗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这个也算是好事情,黑石此前在中国投资的一些项目是短期行为为主,也类似试水,看市场是否符合他们的投资方向、计划及回报,估计现在已经感觉到中国商业房地产有长远的回报收益,而且是稳定的现金流。因此,他们会采用另外一种财务方式,比如大规模跟一些开发商共同打造新的项目,这个不像现成项目收购过来改装一下重新招商拿出去那么快的周期,在建项目建设周期比较长,还有培育过程,最起码5年才会看到回报。由于对中国已经有一定了解,对开发商有一定信任度,对中长期商业地产的发展有信心,本身希望得到更高的回报,所以才采取参股合作的形式。”

  “选择华润、中投这些比较大型稳妥的企业,他们也注重自己的品牌,不会随便冒险,对黑石来说也是保障,借助有实力的本地开发商,有更有利的入场成本,拿到相关开发权和地皮。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加入的风险比较少,回报会比较高。”杨咏诗说。

  长期以来,黑石善于玩低吸高抛的投资游戏,坚持稳健的原则,一旦达到获利目标就会果断卖出资产,即使有很多人争相收购他们的资产,黑石也会按时退出,绝不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而丧失卖出的机会。这得以让它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安然脱身。

  黑石官方网站显示,其一贯统一的投资理念是“买入、修复、卖出”,以低于重置成本的价格收购高质能创收的资产,解决资本结构、硬伤或经营问题,然后出售。项目平均持有期略超过三年。自成立以来,黑石在房地产业务和私募基金业务方面,过去10年年均收益率都保持在26%以上。对于华润、中投等项目是否将改变3年周期的限制,改为长期持有的策略,黑石方面并未有向时代周报记者回复。

曾经持有项目3年必出手

  2008年10月底,黑石以约9.5亿元收购了上海长寿路调频壹广场95%的股权,并为此参股盈石资产管理公司。

  盈石一位高层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此前盈石被黑石寄予厚望,希望借此平台在中国投资上百亿元的项目。本着基金三年要出手的原则,2011年11月,黑石以14.6亿元的价格将调频壹转让给了郑裕彤旗下的 新世界

  “黑石卖掉这个项目后,把持有的盈石股权转让,从盈石撤出了,此后黑石和盈石就没有合作项目了。”该高层表示。如果说这是一次正常的商业出售行为的话,黑石此后抛售的行动还是显露出了“看空”的迹象。

  2007年9月,为了赴港上市融资,恒大将持有的御景半岛项目的全资子公司雅立集团40%的股权转让给知名投行 美林,2010年9月,受金融海啸影响,美林将在中国大陆区域的地产基金及附属投资业务约20亿美元打包出售给黑石,其中包括了御景半岛项目股权。2012年1月,黑石将广州的御景半岛项目 40%的股权转让给恒大,交易总额为12.6亿港元。这一项目黑石仅持有了2年多。

  黑石到底在中国持有多少房地产项目不得而知,可以梳理的公开资料显示,2009年,香港房地产开发商鹰君集团出资7.34亿元开发大连的一个高档公寓及 酒店项目,2010年,黑石与鹰君达成协议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占股50%。黑石收购的这些项目可谓赚得盆满钵满。抛售后直到2012年10月份以前,在公开市场上,黑石并未有大的动作。上海乘星行行销服务机构总经理李骁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随着美国QE3、QE4的出台,美国经济刺激政策逐渐显现效果,经济筑底成功,房地产开始复苏,中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房地产持续调控,国际资本对中国的选择出现分化,有些减少对中国的投资,有些仍在进入。

  “过去7年人民币连续升值30%多,那时候进入中国的资金毫无风险地收获了30%以上的收益,但2011年底,人民币连续11天跌停,去年8月以前也是贬值的,也出现过触及跌停。这些资本坐等套利率的时期已经过去,也有可能面临贬值风险,只剩下一条,博弈资产升值。”李骁称。

  仲量联行中国区高级副总裁何超则指出,预计未来三四年上海商办楼每年的租金将以5%-10%的幅度增长。随着融资成本的持续降低,境外机构投资者的需求将上升。据戴德梁行统计,2012 年上海房地产投资市场总成交金额超过310 亿元,其中境内买家投资金额为208 亿元,而外资在上海整栋收购的金额为103 亿元。但境内买家多为自己办公,用于投资的外资仍然是主力。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第三季度,我国外资参与房地产大宗交易的比例从第二季度的16%上升至36%。

  就在黑石收购华敏帝豪大厦后,澳大利亚 麦格理集团与中东阿布扎比投资集团,以24亿元的价格从 基汇资本收购了上海南京路上的353广场。新加坡凯首峰投资公司也有意斥资33亿元收购浦东金桥国际商业广场。去年7月, 凯德商用也表示,公司将成立一只10亿美元的私募股权基金,用于投资中国的 零售商业地产开发。

  截至2012年9月30日,黑石房地产管理资产总额540亿美元,可用投资资本130亿美元。去年 10月中旬,黑石成功募集完成规模达133亿美元的全球房地产基金BREPVII,这是迄今为止*的房地产基金。此外,黑石计划开始筹备20亿美元房地产基金,专门用于收购亚洲的房地产项目,虽然并未透露有多少投向中国,但显然中国正是其重点关注的投资区域之一。

  黑石集团董事长斯蒂芬·施瓦茨曼去年10月向中国媒体表示,黑石对亚洲抱以积极的态度,随着亚洲经济增长放缓和价格回落,黑石将成为这一区域的大买家,黑石看好亚洲基本面因素,认为长期的增长会是强劲和乐观的。

  被称为“机会主义者”的黑石断然不能错过这个投资机遇。

  一位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黑石的投资团队除了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看项目外,还到杭州、南京、重庆等几个核心的二线城市考察商办项目,但该团队目前还没有明确具体的投资项目。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投资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