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每日投资事件】黑石集团:寻本土合作觊觎高收益

长期以来,黑石善于玩低吸高抛的投资游戏,坚持稳健的原则,一旦达到获利目标就会果断卖出资产,即使有很多人争相收购他们的资产,黑石也会按时退出,绝不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而丧失卖出的机会。
2013-03-01 08:00 · 投资界综合
私募巨头黑石低调进军投行业务 PE大佬集体转舵

  在近日低调获得 证券承销执照后, 黑石集团(Blackstone)这家全球一流的另类资产管理巨头,终于可以跻身于自己既陌生又熟悉的行业投行业。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消息足以让一些投行家夜不能寐。

  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此事致电 黑石集团(香港)时,对方表示在香港并没有对外媒体部门,具体详情尚无法告知。

PE大佬集体转舵

  昨日(2月4日),据英国《 金融时报》报道, 黑石低调地获得了一张 证券承销许可证,使其业务从传统的另类资产管理与 金融 咨询,扩展至投行业务。

黑石于2007年在纽约上市,其最新公开报表似乎能取悦公众股东。彭博显示,2012年其净利润达到2.19亿美元,约合每股收益0.41美元,自2007年以来首次扭亏为盈。在截至去年底的第四财季,净利润为1.06亿美元,远高于前年同期的-2268万美元。

  但分析师认为,一只脚跨入投行业务,可以提升收费收入(IncomeFees),从而满足股东胃口。《每日经济新闻》查阅资料发现,截至去年9月底,黑石的前五大股东均为机构投资者,依次是Waddell&ReedFinancial(7.51%)、 富达公司 (5.06%)、瑞信(5%)、 摩根士丹利(4.2%)和德意志 银行(3.7%)。其中,瑞信和大摩都在证券承销上实力不俗。

  看上去,黑石的转型压力并非来自业绩,而是私募股权行业的转舵。据了解,黑石*的两个竞争对手阿波罗( Apollo)和 KKR都已经取得了证券承销资格,在上市的大型投资并购集团中,只有 凯雷集团(Carlyle)表示对承销执照没有兴趣。

  根据黑石官网介绍,其主营业务包括两部分:另类资产管理和金融 咨询。其中另类资管覆盖PE、 房地产、对冲基金方案(BAAM)和封闭式基金等。相比之下, KKR的核心业务则包括资本市场(KCM)一项,可以直接为客户执行IPO、PRE-IPO(上市前)筹资、股权回购以及并购融资等相关工作。

  彭博数据显示,在截至2012年9月底的第三财季,KKR净收入为25.6亿美元,其中有2.73亿美元 (占比11%)来自资本市场业务。私募股权基金(19.2亿美元)仍然是净收入的*来源,但资本市场环比增速最快,达到惊人的154%,三季度资本市场收入创下10个季度以来的新高。

承销仍是投行天下

  如果黑石做起投行业务,是否会抢下那些投行家的饭碗?

  海外分析人士指出,如果PE的承销业务增长过快,投资 银行可能会感受到威胁,但现在大可不必为此感到惊慌,比如当KKR正式成立承销部门后, 高盛摩根士丹利就立即邀请其参与一笔债券交易。

  此外,IPO保荐同样会带来风险。如果PE投资组合中的公司IPO项目出现严重问题,私募股权集团会面对法律诉讼。

  “我们与PE公司的关系很复杂”,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行家声称,“这种关系不是纯粹的利益冲突,为什么我们不利用PE手中的客户来赚取利润呢?这完全是增值收入。”

  另一方面,全球最主要的股票承销市场仍然被投行占据。彭博数据显示,2012年排在全球股票首发前五位的投行依次是摩根士丹利、 摩根大通、德意志银行、花旗和美银 美林。其中摩根士丹利涉及金额高达107亿美元,费率为3.11%。

  知情人士称,黑石在这上面的野心并不是非常大,只不过是为了在企业重组或者并购等业务上更好地服务客户。如果结果被证明是积极的,黑石可能会增加规模。


黑石集团:寻本土合作觊觎高收益 首人民币基金募50亿

  素来被冠以“资本*”的全球*私募股权公司黑石集团(下称“黑石”)在中国 房地产市场的一举一动都格外受人瞩目,而PE行业向来奉行的“密室文化” 又让黑石格外的低调,倍显神秘,因此“进出”之间总能引发各种解读。自2011年以来出售上海的购物中心Channel One(调频壹广场)和广州的御景半岛等项目一度引发黑石撤出中国、“看空”楼市的论调后,2012年下半年起,短短半年多来,黑石再度浮出水面,联合顶新收购上海华敏帝豪大厦、与华润联手拿下江苏南通地块,并且参股中投、 绿城合资公司四处拿地,再一次将目光瞄准了中国市场。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投资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