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业界的观点:未来三年血制品行业成长性投资机会主要来自以下三点:第一整合并购提升集中度获得规模效应;第二新增浆站带来的量的增长;第三产品链的延伸带来的盈利能力提升。而此次上海莱士18亿收邦和药业恰好符合了其中的前两点。
上海莱士主要从事生产和销售血液制品,疫苗、诊断试剂及检测器具和检测技术并提供检测服务,是国内最早实现血液制品批量生产的厂家之一。而此次收购主要是加强公司在血液制品方面的竞争力。
目前我国血液制品现状:
1、卫生部表示将在“十二五”期间推动血液制品供应量比“十一五”增加一倍:缓解产品短缺的途径一方面可以提升投浆量,或者从国外进口,但是进口其安全性存在质疑,所以目前提升投浆量是做有效的方式。
2、全国医疗市场对血液制品生产用原料血浆的年基本需求为8000 吨,而2011 年全年采浆量约为4000 吨左右。而且新浆站的建设培育需要2到3年,血浆生产周期需要7到8个月,所以未来血浆资源短缺仍然是行业面临最大问题。由于国家在2001年就不再发放新的血制品企业牌照,目前市场中仅有20多家公司具有血制品企业牌照,可谓资源稀缺。未来,新浆站的企业发放牌照标准将更加严格。
3、2011年7月,贵州血浆站关停使得行业原本供不应求的局面变得雪上加霜。据测算被关的16 家浆站年采浆能力在700-800 吨,约占年投浆量15-20%,对血液制品行业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由此可见,我国血液制品供给严重不足,而且随着国家不再发放新的血制品企业牌照,血浆站的资源和牌照变得异常关键,而且新血浆站的建设周期都比较长,所以对于血液制品公司而言,加速了对“牌照+浆站”稀缺资源的抢夺,或许并购或许是最好的公司战略。
不断的并购加强行业的洗牌和集中度:
据初略统计,目前投浆量最大的是中国生物,其2012 年的投浆量约为600 吨左右;其次是华兰生物,2012 年投浆量约为550吨左右;而天坛生物、上海莱士、四川蜀阳都约在300—400吨的水平。目前国内产量在300吨以上的企业不超过10家,与国外行业前10占80%的市场份额而比,行业集中度还非常弱。
而在最近几年,国内血制品行业进入快速整合期,有关血制品公司的并购案不断发生:博雅生物收购浙江海康部分股权、天坛生物收购成都蓉生、沃森生物收购河北大安制药有限公司、中国生物收购贵阳黔峰和西安回天、人幅医药收购武汉中原瑞德等交易。
其中被收购的企业:河北大安制药目前获批5个单采血浆站,其中3个在采浆,2个在筹建,且存在获批新浆站可能。大安制药目前年采浆能力100吨,库存血浆180吨,海康生物在浙江和新疆拥有8 个单采血浆站,采浆能力超过60 吨。由此可以看出加强行业集中度,提高市场份额和利润是当前行业的主流,所以上海莱士并购邦和药业是必要之举。
上海莱士现有血浆站 12 个,仅次于天坛生物和华兰生物,浆源为公司收入来源,所以在国内血液制品行业供不应求的状况下,浆源数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的收入和利润。
而目前邦和药业主要有2 个浆站:醴陵浆站(湖南)和上林浆站(广西),2012 年合计采浆120 吨,预计未来采浆量仍将持续增长。并入邦和药业后,2013 年上海莱士整体采浆量有望达到近500 吨,成为国内最大的血制品企业之一。
除了量上的增强外,协同效应也会逐渐显现:通过在研发、浆站管理、生产管理、销售渠道管理等方面的整合协同,将有效提升公司运营效率。邦和单个浆站采浆量 60 吨/年,远高于莱士30 吨/年的能力,通过邦和药业管理团队的融入,有望提升采浆能力;而莱士可生产5 种凝血因子类,未来有望帮助邦和药业提高血浆利用率。
关于此次收购价格:
收购对价较为合理:此次并购,邦和药业的定价为18 亿元,公司业务以血制品为主,中药业务占比较低(2012 年为12%)。2012 年邦和药业净利润为7,174 万元,2013 年预计实现净利润8,984 万元,对应2013 年PE 约为20 倍。目前二级市场血制品企业2013 年动态PE 普遍在30 倍以上,此次收购对价较为合理。
所以从国家政策面对行业的支持,浆站的稀缺性,结合本次上海莱士给出的18亿收购价格,是比较合理的。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马晓希,原文:https://pe.pedaily.cn/201307/201307083510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