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中国投行崛起 开始坐上赴美上市承销头把交椅

6月1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中国投行目前势头正劲,其中的华兴资本已经成为今年在美上市中国公司的*顾问。
2014-06-18 09:53 · 网易科技 亚比

  6月1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中国投行目前势头正劲,其中的华兴资本已经成为今年在美上市中国公司的*顾问。

  京东(NASDAQ:JD)是近年来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中公开发行规模*的一家,在其承销商中不乏一些国际*投行的身影。

  不过,同样参与了4月这笔高达15亿美元交易的还有一家不太为人所知的中国投行,华兴资本。在帮助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投行名单上,这家公司已经跃升至排名首位。投行调查平台Dealogic的数据显示,上一次有中国投行在承销商中名列榜首的时间,还要追溯到2000年,当时是中国国有的石油巨头在香港和美国两地上市。

  虽然对那些想要出售股票或债券,以及在海外收购的中国公司来说,西方投行仍然是担任顾问的主要人选,但华兴资本在京东交易中的显著地位表明,随着大陆投行日益关注从IPO顾问到交易股票这类业务,它们已经渐渐成为了业内需要重视的选手。

  Dealogic的数据显示,以投行从中国公司赴美上市交易中获得的营收为指标进行排名,华兴资本位列首位,该投行今年到目前为止这类业务的营收为4.59亿美元。瑞银与美银美林并列第二,营收为4.25亿美元。瑞信排名第四,营收为4.15亿美元。

  中国投行在中国公司顾问榜单上的排名上升,与此同时出现的一个现象是巴克莱等西方投行正在弱化自己在这一地区的表现。投行人士表示,中国投行的优势不仅体现在他们与中国公司及政府的密切关系,而且有时他们报出的费用也比西方投行有优势。

  Dealogic的数据显示,今年到目前为止,中国投行的营收已经占到了整个亚太地区投行营收的19%。这一统计口径中不包括日本,当地的趋势是本地公司占主流,也不包括在中国进行的股票交易。高盛与瑞银在亚洲投资银行活动中仍居*地位,但中国投行的份额已经开始上升,而在10年前其份额仅有4.4%。

  2004年成立华兴资本的包凡表示,他的公司为挺进以交易营收排名的排行榜所做的努力,“并不是一锤子买卖。”担任华兴资本首席执行官的包凡表示,他的公司2007年就开始与京东合作,这段关系最终让华兴在其IPO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对西方投行来说,这种加剧的竞争意味着报价压力增加,利润愈发稀薄。海外的投行抱怨称,和全球其他地方的客户比起来,中国公司不愿意为昂贵的顾问服务买单。

  不过,从为中国公司提供海外服务这个市场上看,华尔街的公司也不用担心自己的主导地位遭到全面反攻。

  包凡称:“下一代的中国投行肯定会非常专注”。他还指出,对他那个100人的公司来说,中国的科技公司是其强项之一。

  专注于核心领域,是中国投行海外推进的策略。他们无需使用华尔街对手那些庞大的销售、交易及研究平台,中国投行熟悉的是自己能够把控的规模较小的交易。以香港的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近期就安排了自己的*赴美上市交易,客户是今年在纽约上市的乐居(NYSE:LEJU)。

招商证券投行业务主管Daniel Ng就表示,“我们擅长的是中等规模的交易。”他认为投行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我们想关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

  与2000年中石化在香港和纽约两地上市时不同,现在没有什么超级规模的交易由中国投行负责。今年最受期盼的上市交易当属阿里巴巴集团高达数十亿美元的赴美公开发行,而这笔交易的六个主要承销商没有一家是中国投行。这笔交易会让华兴资本失去自己在赴美中国公司顾问排行榜首位的宝座。

  从中信证券到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的*投行并未好高骛远,而是在通过加强研究或梳理贸易业务,填补自己国际业务上的空白。

  在中国客户不断于全球扩张的今天,中国投行的这种战略与2008年时形成了鲜明反差。当时中信证券曾试图收购纽约投行贝尔斯登,但最终失败。在2013年,中信证券选中了香港的经纪商里昂证券亚太,后者擅长于贸易与研究。

  在去年完成对该公司的收购后,中信拿到了一笔经纪业务,接触到了那些想要购买中国股票的西方投资者。今年3月,中信与里昂证券承销了保利文化在香港上市的3.31亿美元交易。这是他们合并为一家投行后,在中国境外开展的*笔业务。

  与此同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曾在该地区大笔投入进行拓展的西方投行削减了他们在顾问和资本市场运营业务上的员工数目。由于完成的交易量减少,收费降低且竞争加剧,他们的营收也处于多年来的低点。而中国投行正在招聘。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网易科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