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首页 投资 vc 正文

VC是个传统行业,不同的是今年多了明星、大妈等竞争对手

15年不是中国的年,或者16年不是中国的年,这个世纪肯定是中国的世纪,综观全球的投资来讲,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也都很慢,利率都很低,资产价值都很高,反倒中国会有很好的机会,去抓住这个变化的机会。
2015-12-18 14:29 · 投资界

王岑:投资的门槛会越来越高

VC是个传统行业,不同的是今年多了明星、大妈等竞争对手

  我是红杉资本的王岑,红杉资本著名的品牌,我们横跨几个行业,红杉资本的特点,我个人认为还是对新经济,对新商业模式的边界大胆去探索,和大胆创新,我认为这一点是他的精神,魂是在这一块。投什么行业,商业本质都差不多,早期、中期、晚期,在真正商业本质我不觉得有非常大的差异,圈子可能不一样,但是回归商业本质,我不认为有非常大的区别。红杉在TMT,还有医疗都有投资,新的一支基金15亿美元,单期人民币可能将近100亿。

  十多年来我个人还是专注消费领域,我更关注to c这一块,红杉资本投了大量的线上平台,1.0、2.0的平台红杉都投了,比如说阿里、京东、唯品会等,格局基本上形成了,我个人十多年基本专注在投内容,产品品牌和服务品牌我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非常容幸跟各位大佬来交流。

我觉得投资的门槛会越来越高,还是要深度思考,一两年的振荡对于一个行业也好,对于一个公司也好,我们不认为我们应该关注的东西,雷曼的震荡还要大,一年半之后马上就恢复了。马云说过一句话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离战场近一些,二三四五六线城市经常去跑,宏观政策的一些文章也去看,投资人应该卷起袖子到底层,我是投消费的,我时常告诫自己,应该离消费者近一些,应该去看需求的变化,家庭结构的变化,这些事情是你清楚的,还是政府清楚呢,他清楚的话,为什么还来问你的意见。政府有他的优势,中小企业应该有高度的敏感性,你不应该看人民日报,看参考消息来投资,如果这样的话,你的门槛在哪里,我个人的观点,对15年、14年其实我这个赛跑,消费结合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

  从C端有几点,第一点增量的确没有很大的增长,食品饮料万亿,同比是轻微的下降,或者是不增长,看完这些就不投了?很多人要投前三位的,千亿的市场,前三位只集中10%,别人投了,你就不投了吗?我个人还是劝消费小组,我希望做一个研究型导向的投资,就应该大量的时间花在行业的深入研究,还应该下沉到线下,去终端各个方面来看。整天搭高铁和飞机,是一个很累的体力活,只有这样才能发现轻微的变化,往往重大的商机都隐藏在这些轻微的变化里面。

  我给大家分享几点,增量没有太大的变化,我发现存量的结构在大量的调整,人均消费可能去年、今年,每个家庭消费都差不多,但是购买的东西,购买的品牌,去的地方不一样,这个背后再想深一点,什么逻辑?60、70、80后的企业家,他们是在博弈,博弈的结果未来这两年到底在你细分领域谁有可能胜出,食品饮料里面很有可能超过3、4亿的巨头,60后的企业家不是说他能力不够开放,中国前20年更多是工业化和需求导向的,因为需求巨大,工业不足,基本卖什么都能卖出去,所以公司治理结构相对比较粗糙的,家族企业50、60后主导的,这帮企业很大,未来还会很大吗?

  第二,70后具有系统化的优势,上下游、结构,开放度,移动互联网都具有,80后依然具备,在细分行业里面我们在研究这些人的特征,这些人在博弈过程中哪些人有比较性的优势。我们下到四五线城市去看,发现家庭消费年增长超过了一二线,你去到山东、江苏四五线的城市,我们在一些乡镇企业里,基本都去城市打工了,一般爷爷奶奶带着孙子和孙女,作为打工的人把工资一部分寄给爷爷奶奶和孙女,我劝你多花钱,多吃好的,多用好的,他们的平均增长超过了中高端消费品,在三四线重复购买率和客单价,每周消费频次是四次,每天消费超过两次的占到了10%。我投的项目,尤其在传统升级的,我投的TO C这一块增长都不。早期也好,晚期也好,最后资本逐利,都是要增长。很多冲出去的项目是上市之后,才真正开始非常凶猛的增长,加速度需要一定的时间,到了一定的量,有了规模,传统企业越强是越强,一个品牌做强了,有子品牌,有两三个品牌。

  总结几点,第一点增量不大,但是存量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正在洗牌,洗牌到底是洗谁,洗60后,还是洗70后,这一帮人如何脱颖而出,他们具备什么样的特质,你作为投资人你应该怎么帮他?这是第一。

  第二,我们关注整个渠道的变化,消费者的需求在变,企业家也在变,只要是变都有机会,所以当然有投资机会。如果你能很深的扎进去,投后管理在早期项目上是非常深的,我们成长期的项目应该跟他们学习的,我个人的投资理念,想做实业一样做投资,这样循环就会越来越好。企业家到最后也是市场上打起来的,如果不停地打,那怎么交流呢?

  红杉跑得很快,我们是稳中求胜,我个人觉得是七三开,其实深耕国内的产品和企业家,我们在磨刀,三是拥抱全球消费大环境,中国消费本土已经满足不了。前两年又动三,我觉得对本土的理解不够深,这一点非常重要,先了解了很深刻的,跟你合作的博弈,别人认为这一块你比他懂得很多,才愿意跟你合作。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pe.pedaily.cn/201512/20151218391555.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