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上海电影节创投十年:很多年轻电影人市场企图心太强 不要给他们太多钱

不要给年轻电影人太多钱,尤其是*部片子,这几乎成了行业里有经验的人提出的一个共识。张猛的前两部影片加起来只花了420万,宁浩到《黄金大劫案》时才享受到“大制作”待遇。
2016-06-20 09:39 · 腾讯深网 俞斯译

争夺年轻人

  当内地票房以每年增加100多亿的速度飞速向前,90后成为观影主力后,优秀的年轻导演和编剧和明星一样,成为行业里大小公司们争相拢络和争抢的对象。

  十年前创投刚设立时,宁浩和黄渤还是《疯狂的石头》里的“新人”。十年之后,他们各自成为了公司的老板,又因为扶持新人这件事,同时出现在了上影节的活动中。

  就在曹保平感叹今年创投一些项目“缺乏锐气”的时候,几公里外的银星皇冠假日酒店里,演员黄渤在宣布了“HB+U”的新导演扶持计划,计划在三年内推10部类型片。宁浩做为好友来到现场站台,鼓励年轻创作者。同时,他创办的坏猴子工作室也*次在创投设立了单独的奖项。

  过去两年,从北京电影学院的“青年导演扶持计划”,到中国导演协会的“青葱计划”,再到阿里影业的A计划,学院、行业协会到商业组织,都提出了要增加对于新导演的扶持。还有一些电影公司虽然没有做类似的发布,但已经悄悄开始加速签约年轻编剧和导演。

  这种“争夺”也蔓延到了创投市场中。一位参与过多次创投的制片人告诉我们,以往创投的项目洽谈往往是大家先相互了解和试探一下,确立一个基本合作方向,真正的合作会在接下去几个月甚到更长时间再发生。但是今年,许多买家当场就愿意和项目方签合同。

  杨潇证实了上述制片人的说法。“有一家公司当场就说这个项目我们要投,你缺的钱我们出。”杨潇告诉《深网》。。

  这些乐于开出支票的公司往往都有自己的小算盘。比如杨潇遇到的那家公司的条件是“要占大多数股份”,他们认为这样有助于整体项目后面的把控。而另一些“不怀好意”的资本,则只是希望快速地把这些有卖相的项目笼络到旗下,成为又一种可以写进融资文件中的资源。

  这也是一个相互博弈的过程。对于杨潇这样从来没有和资本打过交道,*次被放到聚光灯前的年轻电影人来说,他需要一个经验丰富,值得信赖的人。

  杨潇找的这个人叫沈暘,她是杨潇在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的校外辅导老师。她同时也是上影节创投的创办者和前面七年的负责人,是把年轻人的电影送到海外的最主要推手之一。

  绝大部分创投的项目没法在国内影院中找到市场空间,走海外市场,参加电影节,然后获奖卖海外版权,是最主流的商业回收方式。即便是在《白日焰火》票房大获成功之后,这种模式也没有太大改变。

  沈暘工作中的一大部分就是与这些年轻导演和项目打交道,从帮助导演找钱、组建团队,到商量去哪些海外影展,时间怎么排,怎么宣传。她此前几部联合监制的来自创投的影片《东北偏北》、《少女哪吒》、《白日焰火》已经通过票房、出售海外版权和新媒体版权等形式实现了商业回收。

  即便离开了创投,那些受惠于她的年轻导演仍然愿意先找她合作。最近让她频繁接受媒体采访的,是一部她共同监制叫做《路边野餐》的影片,这部影片的导演毕赣拿到了今年金马奖*导演,影片在下个月就将登上内地影院。

  一个有些残酷的现实是,即便是拿到了金马奖*导演,《路边野餐》也很难取得出色的票房。没有大导演,没有明星,也没有所谓的清晰的类型,从影院到发行公司对这样的影片都不会给予过多的关注和支持。这也导致这部影片已经把上映档期延后了两次。

  杨潇和毕赣同为1989年,他们相识于南京独立影展,然后因为“毕业也没什么事”,所以他也帮着毕赣一起做了这部电影。在《路边野餐》拿奖以后,杨潇为其设计的长镜头也成了他可以在创投演示时拿出来成为履历中的“闪光点”了。

  但如同任何一个年轻导演遇到的困境一样,在毕赣没有成为毕赣之前,《路边野餐》作为他的*部作品,曾经向许多公司抛出过橄榄枝,即使只需要几十万,但是融资也进行得异常艰难。

  “谁都想投资《白日焰火》,但问题是,你怎么知道它会成为《白日焰火》呢?”一名电影公司项目开发负责人说。

  正如张猛所说,如果没有创投,他的*步作品可能很难出来。8年过去了,事情并没有太多改变。

 速度与泡沫

  因为李安,关于中国电影行业“速度和泡沫”的讨论再一次被提起。

  在今年电影节的论坛上,李安特别提到了对市场太好,热钱拥入后年轻人成长太快的担忧。“现在市场好,大家有浮躁的感觉,争相想出头,我觉得这样的话对幼苗来讲有揠苗助长的影响。”李安说,“我觉得年轻的导演,你们不要太进攻进切,很多事情不是一下就可以成功的。”

  与李安同台的徐峥,则对目前电影教育产生了更大的顾虑。他认为如果连电影学院的许多老师都没有拍过片子,不知道剧组是什么样的,怎么指望教出来的学生能有拍片子的能力呢?

  两位参与创投的年轻导演跟我们都到了同一件事,如果自己想在学校期间拍摄短片或者长篇,能从学院获得的资源都及其有限。“就给你几千块钱,机器也借不到,还要求各种挂名。”其中一名导演说。

  一个令人有些不解的事实是,已经达到每年20亿以上资金规模,以促进中国电影未来发展为目的的“电影专项发展资金”,把越来越多的钱用于奖励那些高票房的3D电影,却鲜有对于年轻电影人和学校教育上的投资。

  著名音乐人张亚东也带着自己的作品参加了今年的创投,他提出一个大部分年轻导演都在不断加重的疑虑:在个人表达和观众趣味,在商业和艺术之间,应该怎么样去平衡?

  在电影节的创投论坛上,我们已经观察到了一些让人不安的信号。

  当这些年轻的创作者们看到不断上升的市场,不断涌现的票房奇迹时,已经开始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项目的商业企图上,在创作过程中做了过多的妥协和对市场的迎合,出现了许多卖相不错但其实个人表达和情感内核的项目。

  就在今年的创投市场上,已经出现了项目预算6000万甚至过亿的影片。当评委在询问一名制作预算6000万项目的导演为什么要拍一部个人英雄主义电影时,他的回答是,因为中国很少有这一类型的电影。

  不要给年轻电影人太多钱,尤其是*部片子,这几乎成了行业里有经验的人提出的一个共识。张猛的前两部影片加起来只花了420万,宁浩到《黄金大劫案》时才享受到“大制作”待遇。曹保平奉劝那些在创投上希望拍6000万,甚至过亿处女座的年轻人,把钱留到后面的电影。

  但是,仍然会有公司为这个疯狂的市场买单,因为他们都想找到下一个宁浩。但许多人忘了宁浩在成为一个卖座导演之前,他首先是一个讲自己故事的创作者,如果没有《香火》、《绿草地》,或许也没有后来的宁浩。

  在今年的创投洽谈时,买家们都问了杨潇同一个问题:之后你是想继续拍艺术片,还是拍商业片?“我说我不太明白艺术和商业的界限,但是我知道严肃电影的底线。”杨潇这样回答道。

  听到这个答案,很多人都失望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腾讯深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看了这篇文章的用户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