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论坛2017年会暨首届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1月14-15日在北京举行。在1月15日上午“科技创新的新秩序和新逻辑”高端对话环节,十位顶级投资人、企业家和科学家围绕“发生在身边的科技创新”“畅想十年后的生活”等话题进行了精彩讨论。
共同主持人:
王晓东: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百济神州创始人,美国科学院院
士,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
讨论嘉宾:
陈刚: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主任,美国工程院院士
丁磊:网易公司创始人、网易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未来论坛理事
潘建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沈向洋: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微软人工智能及微软研究事业部负责人,未来论坛理事
周郁: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约瑟夫·埃尔金讲席教授及纳米结构实验室主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创新工厂CEO李开复表示,自己最看好的领域就是人工智能,未来一半的工作可以被阿尔法狗代替。人工智能是华人最大的机会,43%的人工智能论文是华人写的,对中国人工智能要非常有信心。
和李开复的观点相反,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主任,美国工程院院士陈刚坦言自己对人工智能心存恐惧,做个比喻,他认为人工智能是一个黑武器。如果用的好对人类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用的不好对人类是一种毁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认为,为什么机器人非常耗能,而人却非常节能?量子理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人工智能将来还要有量子人工智能,才能做到对世界本源的反映。
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微软人工智能及微软研究事业部负责人,未来论坛理事沈向洋认为,没有计算机之前你是不能想象有计算机可以做什么的。在未来就是同样的问题,有量子计算机和没有量子计算机是两回事,量子计算机可以做的事情是今天在座的大多数人是不可以想象的。
以下为论坛内容实录,经投资界(id:pedaily2012)编辑整理:
一、大佬身边的科技创新
徐小平:有八位各个领域的负责人在这里,我想请每一位嘉宾就他们自己的工作研究讲一个科学技术新发现,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好处,或者是什么东西使他们最激动、最兴奋。要不从第一位陈刚教授开始。
王晓东:我是王晓东,我不是湖北刚任的省长。
陈刚:防止食物浪费的涂层
陈刚:很有幸今天在这里,刚才徐小平老师说讲一个故事,就是自己的研究。我现在是做系主任,不做研究了。我就给大家讲一个我们系的故事,这个教授从GE招过来的,他是做涂层的,他的太太说没用,有一天他一激动把涂层涂到蕃茄酱的瓶子里,这样他倒蕃茄酱像倒水一样,一发不可收拾,把厨房所有的东西都涂了。
陈刚:然后又涂到厕所里,各种各样的化妆品、牙膏,后来就产生社会巨大的影响,我们想想家用的,平常每家用的食物就是因为倒不出来,有10%-20%都浪费掉了。因此用这样小小的发明创造、创新,我觉得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比尔盖茨就找到他,想让他把这个涂层应用到药物,因为很多药平时倒不出来。
徐小平:有什么样的科技在里面?
陈刚:道理很简单,倒不出来原因在于固体和液体的表面摩擦力很大。所以他在固体的表面包了一层衣,让他倒的时候更方便。
王晓东:非常棒,我经常有这种感觉,我觉得肚子里学问很多经常倒不出来,不知道喝一点……
徐小平:下次你到这来让他给你涂一下。
邓峰:可以转移的记忆
邓锋:我不是科学家,但我投资了一些让我激动的项目。某个公司发了一颗商业卫星,离天很近。还有一个公司做基因检测、分子检测,离人的细胞很近。但是,小平跟我说你这都不行,我要求你讲什么东西跟神很近,人跟神最靠近的科学的东西。我想起来我们公司投资一个东西很有意思,是通过脑科学的进展来治疗疾病。
大家知道,脑的很多东西是不可思议的。细胞、基因、细菌这些病毒都可以治。但是认知的东西,到底什么是思维、记忆是怎么样、能不能变化,这其实是现在为止最难的。我们投的一家公司是目前为止在中国做得很好的,而且应用到医疗,对中风以后的认知系统,包括语言,包括过去记忆的恢复,有非常大的进步。这个进步来自于脑科学,通过对脑细胞和脑电波的分析来做。更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这些都可以理解,通过过去的玩儿扑克牌和麻将,现在通过脑科学来做,就像在线教育一样。
但是,有一点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就是记忆是不是能够转移?我在USA念书,虽然没拿博士,拿了一个硕士。USA的教授做了一件什么事呢?有两只猴子,他先训练一只猴子,训练它按纽是干嘛的。训练的时候给这只猴子装了一个传感器,他把这些过程记录下来。他把训练这只猴子用的芯片装到另外一只猴子身上。另外一只猴子没有经过任何训练,它可以做同样的动作。人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呢?如果人都可以这样,记忆可以转换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个脑子。今天可以做到换心、换肾,能不能换一个大脑,把记忆转走。
王晓东:所以,徐小平老师已经很快地退出了新东方,学英语的事是不是也可以转移?
邓锋:但绝不能把一个徐小平转到十个徐小平身上,我们中国不需要那么多徐小平。
徐小平:有了你这件事情,我就可以很快成为科学家,把科学家的记忆转到我的脑子里来。说到猴子,我有一个实证,我本人属猴,我特别喜欢吃坚果,估计是从猴子那里转移过来的记忆和爱好、兴趣。关于人、神的观念是晓东博士提出来的,你阐述一下你的出发点。
王晓东:也是上午的早餐会引出的话题。我们在座的都是在科学、技术和传播方面做很多影响人类生活的工作。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人越来越不像人了。刚刚邓锋讲到学习记忆和行为都可以通过芯片来控制。现在我们的耳朵听不见,可以装人工耳蜗。心脏瓣膜关不上了,可以换人工瓣膜。关节有问题了,可以换人工关节。这样演化下去,人越来越像《星球大战》里的角色。原来神话里讲的“千里眼”“顺风耳”,都有了。我太太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先是看“网易新闻”,尤其是八卦。别的不知道,我知道网易的娱乐八卦肯定是行业点击率最高的。
在人的现代生活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变化。说人像神是好的说法,差的说法就是人越来越不是人了。我们的隐私、交流活动都像在聚光灯之下。
徐小平:对,不仅是科学领域,还有技术领域,人类的认知领域,伦理、道德给社会各个方面带来了突破,至少是冲击。丁磊,你讲讲。
丁磊:我是学通信的。89年读大学的时候学的是通信,卫星和地面、地面和节点之间的通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到学校的机房里用电脑。那个时候有一个5兆的硬盘,很贵。昨天,我看到一个新闻是说希捷在苏州建了一个工厂,是做机械硬盘的。过去一块大硬盘是5兆,非常非常贵。我最近在关注量子计算到底是怎么回事,量子计算机可能会比普通计算机快10倍,甚至更快。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这会对未来10年、20年之后的人类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和影响?
我还比较关注电磁技术的发展。现在很多人都在用手机。什么时候能够让单位体积或者单位重量的存储硬件提高10倍、20倍,不用到处找充电的地方,甚至充一次电可以用1、2年。我对计算技术和能量技术非常感兴趣,也希望科学家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徐小平:最后一个小问题,网易自身有没有在尖端科技方面的研究。你关注的项目里有没有前沿的科学技术?网易自身或者你们赞助的相关项目。
丁磊:我们是在做这个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但有些项目是保密的,不能跟大家分享更多。这个不是托辞。我自己本身就是超级的科技迷。
李开复:最看好人工智能
李开复:我们最看好的就是人工智能。我自己第一次做人工智能应该是在1980年,比在座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做得更早。但是,当时我们的日子过得并不好,我们不说自己在做人工智能,我们是在做计算机图像、计算机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最近这一年,因为一些新的应用,人工智能被颠覆了,它现在有一点过火。今天上午看到一个项目,“李老师,我们是做胸罩的,人工智能能不能帮助我们做得更好?”这个可能稍微有一点扯。
用AlphaGo做一个例子,谷歌的10位科学家用了2年的时间做了我们这些专家都不认为的在1、2年的时间可以做到的事情,先打败了欧洲冠军,又打败了顶尖高手,最近以Master的名义打败了60位世界顶尖高手。大部分朋友的评估,在AlphaGo的水平下,专业棋手是跟业余选手是一样的水平。这么大的数据量,可以让它学习的速度突飞猛进。首先,它需要数据量更大,而且有很好的标注。第二,是理性的判断对错,而且有指导的。第三,有大量的计算量和专家的参与。从投资的角度来说,这样的领域实在太多了。先不谈科研工作,仅仅把已知的技术,其实AlphaGo用的基础已知的技术。仅仅把已知人工智能技术用在现在的应用上就可以产生这些作用。
我们认为人类的工作有一半可以被已知的技术取代,尤其是计算型的重复型的工作,尤其是那些5秒、10秒的思考能做出来的工作,这包括翻译,包括记者等等。当然不是每个记者、每个翻译都可以被取代,除了那些做得最深的,都会被取代。
第二,它会影响什么样的领域?我们认为最大的几个可能应该是在金融领域、医疗领域、识别相关的领域,还有无人驾驶领域。
稍微讲一下,金融领域非常简单,因为它是虚拟的,如果可以做一个机器人交易、机器人保险,或者是我们投的“用钱保”,这样可以帮银行赚钱省钱。金融是无摩擦的赚钱、省钱。对医疗也是有意义的,人脸识别技术可以用在病理切片的识别,或者用在MRI、CT结果的审视,这些病理检测的活绝对不是人干的,机器一定比人干得好。Face++它可以非常精确地识别大概20万张人脸。人可能做到吗?我们一个人可以认出多少张脸?2000张就不得了了。这个当然可以超过人类。监视识别、芝麻开门、创新工场都是用人脸开的。这都是小case。我们如果真的可以很好的识别病理切片,多少人命可以救?
无人驾驶就不多说了。我们做过研究,人工智能领域43%的论文都是中国人写的。我们对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非常乐观。
王晓东:我对人工智能有着巨大的恐惧感,不光是我,我正在上高中的儿子有一次语重心长地跟我说,他说“爸爸,等我长大以后,全世界的工作都没有了。可能只剩一个工作”。我说“是啥”,他说“就是给人工智能写软件的人”。
李开复:艺术家、学音乐的肯定还有工作。
王晓东:这个事我也讨论过,他说人工智能完全可以画画,一点不比现在的艺术家差。人工智能完全可以画画、可以作曲,一点都不比现在的艺术家差。人工智能我想灵魂应该是计算机软件的写作,后面想请刘积仁总裁给我们讲讲软件怎样影响我们将来的生活。
刘积仁:个性和精准医疗时代的来临
刘积仁:我是学计算机的,是学的比较早的,看到了整个计算机领域的变化。实际上今天我们谈到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我大学的时候就是研究这门课题,只不过今天大家看到了它使用时代的到来。我先说过去我们自己做的几件事情:
第一,健康和医疗领域。东软过去几年有几个做的十分兴奋的事情,一个是医疗支付,全国一半是我们做的,医疗保险支付我们占了50%多的份额,医院我们也是最高的市场份额,大概有上万家大大小小医院的进入。我们还做医疗设备,现在9000多家医院有我们的CT、核磁、PET—CT等等,我们还做医疗生活方式的数据,每一天的数据。
过去我们做计算,当我们看到数据的时候,我们看到它的结构、看到它的记录,当你今天真正理解数据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未来要做的这些事情,无论是跟计算、跟算法、跟人工智能、跟数据的融合,包括我们今天看到的所有的研究都可能由于技术的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对成本的控制、个性和精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今天各种各样的设备获取的数据量十分巨大,比如CT每一秒钟扫描了500多个图片,我们的医生根本没有办法拿眼睛来看,如何主动来看这些信息,未来一定是机器的识别。今天大部分人是因为有病到了医院以后才发现这个病,如果我们一开始从DNA到生活方式到实物所有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的医疗费用会降低很多。今天我们有了大数据,中国医院同样看一个病的时候可能成本能差3倍,道理是什么?它的背后有方法论,有精准的过程,还有很多是个性的过程。今天我们谈到人工智能和计算我认为未来巨大的挑战是特别特别的个性化,一个算法、一个逻辑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医疗就是特别特别的典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算法,而这个算法都来自于他自己的个性,我们叫个性和精准的医疗时代。所以,我们现在最兴奋的就是我们不知道未来会怎么算,这是一个兴奋。第二,我们最兴奋的就是不管怎么算总比今天要强,一定会很强大。第三,未来大健康事业的变化是一个巨大的产业,而技术和医疗之间的结合有无限的空间,包括在基础的科学研究上,而现在刚刚开始。
徐小平:谢谢刘总。我介绍一下潘教授,我刚才跟潘教授走进会场的时候,我就问去年传说量子卫星是怎么回事?潘教授说已经发射上去了,而且就是他参与的一个科学成果,量子通讯已经应用到国家重要通讯之中,绝对保密,所以算是上了一堂科学普及课。潘教授讲一讲,比如量子力学跟谈恋爱有什么关系。
潘建伟:量子人工智能
潘建伟:前面几位都是搞信息的,宇宙当中都是物质,物质都是信息,信息转来转去之后就构成了网络,网络就构成了我们今天的世界。其实网络老早就有了,就是这么回事,就是物质在互相的交换。
到了今天,我们的网络越来越高级之后,刚才大家提了一些很关心的问题,第一就是所谓的隐私。刚才晓东说我们都没有秘密可保了,我们通常所讲的秘密只是你手机上的短信,你平时出行被别人拍照,但是还没有想到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更严重的问题就是刚才邓锋讲的,如果记忆可以被复制,仅仅记忆被复制还好一点,因为思想不会被复制。如果人体也跟普通的计算机一样,也可以完全复制出一台完全一模一样的手机来,如果忽然发现在我对面坐的人跟我所有的接触都是一样的,晓东的太太就麻烦了,不知道哪个是晓东了,3个晓东、4个晓东,到底哪一个是科学家,这就涉及到更深层次的伦理问题。所以,到底自然界是怎么告诉我们的,我们的隐私是不是被自然界所保护的。非常好的是物理学规律告诉了我们,其实不用非常复杂的个体。一个小小的个体,它的信息都不能被复制,物理学本身是禁止这么做的,但是我可以把你这个人从这个地方传到遥远的另外一个地方,用同样的粒子构造出来,但这边的邓锋必须消失。所以,你大脑里的思想是不会被目前的人工智能复制的,这是物理学的原理,量子力学告诉我们是这样的。
正因为利用这样的原理之后,我们就可以提供一种原理上无条件的安全的通信方式,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事情。比如说量子卫星去年发射之后,现在基本上能够满足一些关键用户的需要,将来如果每个人都能用就涉及到成本和提供的能力。随后大家开始讲人工智能,大家觉得人工智能很伟大,把人全替代掉了,其实不是的。你每天用多少能量,一个人用多少能量,这个时候人工智能马上就玩不转了,它可能算一次,就把人一天的能量全部花完了。为什么人会这么节能?这就涉及到量子力学一个基本的原理。刚才丁磊讲到量子计算,量子计算原理不再是0和1,它是0和1同时存在的并行计算。大家非常怀疑我们的大脑是不是量子脑,我觉得随着量子计算的研究,要真正的对物质世界的计算和模拟才能解决,所以人工智能将来还要有量子人工智能,才是对我们这个本源世界的一个真实的反应。谢谢大家!
沈向洋:人工智能和脑科学的结合最激动人心
沈向洋:我讲一点实际的东西,借着潘院士和开复讲的人工智能。我自己是学计算机的,在微软做了二十几年技术的工作,短期在人工智能的领域有很多的机会,在技术的层面我想提几点。
第一,感知方面的问题。像计算机语音,我觉得5年之内计算机语音识别的能力会超过人类。我自己也做过很多年计算机视觉,我觉得10年内会超过人类。接下来更加激动人心的人工智能真正的问题,我觉得是自然语言处理,不仅仅是大家关注的一些算法,里面还有一些很层次的需要理解的东西,因为人类进化了几百万年,到现在之所以我们会是这样的方式去做自然语言的交互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你每天讲几百句、几千句话绝大多数讲的都是废话,大多数讲的是闲话,真正有用的话其实不是很多,但里面是有很多原因的,为什么是这样的情况?这是我现在正在研究的。接下来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问题,人工智能再向前发展,最激动人心的事情就是人工智能和脑科学的结合。
到现在为止,对人工智能理解的还是过于片面,就是有很多的大数据,以前就是符号式的表现方式,最主要的还是对真正的脑科学不了解。不了解的原因也很简单,脑科学本身作为一门科学,到现在为止发展还是很肤浅,因为任何一个科学的东西首先要有数据,然后可以做实验,然后可以做重复实验,今天大家还不能针对脑科学做很多的实验。
最后一个很激动人心的事情是量子方面。特别是今天有机会跟潘院士在一起,微软做量子计算做了十几年,我要纠正一下刚才丁磊说的,量子计算机出来不是快10倍的问题,是快百万倍、亿万倍的问题,它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所以,我经常讲有计算机和没计算机是两回事,没有计算机之前你是不能想象有计算机可以做什么的。在未来就是同样的问题,有量子计算机和没有量子计算机是两回事,可以做的事情,今天在座的大多数人是不可以想象的。
徐小平:太好了!第一轮最后一位发言嘉宾周郁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
周郁:在家里检测身体健康
周郁:谢谢各位,我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另外我也是四个高科技公司的创始人。我在纳米技术方面做了30年,在生物和医学诊断领域做了20年。所以我想用一、两分钟讲两个有最大突破的技术。
我在30年前做纳米技术的时候,实际上没人愿意去做纳米技术,原因是没有制造纳米的办法。所以,你可以在实验室做的很好,社会上不会有人来用。我毕业以后发现如果我要是继续在这个领域里做工作的话,必须要发明一个办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传统的要用电子束、光子束,一算起来就会非常贵,后来想了一种发明的技术叫做纳米压印,就是用机械的办法,可以把尺寸比传统的办法做小到3个数量级,面积大3个数量级,造价要降3个数量级。
当时这个工作做好以后,在《科学》上被登上了,但是所有做科学的人都觉得传统性机械是不可能做纳米的,所以觉得是没有用的。但是逐渐推动,经过20年的推动,现在所有的高科技公司,不管是做芯片的,还是做基因分析的,都在用纳米压印来做他的产品。因为只有纳米压印才能做出来,比如说Google眼镜,其实都是纳米压印的东西。所以,这个领域广泛的被工业应用,而且还在不断的进行新的应用,并且在迅速的发展。所以,这个应该是将来大家继续研究的领域。
在医疗方面,诊断是最重要的事情,现在诊断大家知道很困难。如果我告诉你,你可以自己做诊断,取点血粘在一个塑料片上照张相,或者为了检查身体健不健康,早上吐一点吐沫在塑料片上照一张相,所有重要的信息都会显示在屏幕上。就像你看天气预报一样,我告诉你现在我们有这个技术,你一定说我是在讲天书,其实不是。最近10年我一直在研究这项技术,现在已经有了产品出来,以后你可以在自己家里做所有的实验或检查你的身体健康。
徐小平:产品已经出来了,可以投资你吗?
周郁:这个技术肯定是有轰动性的,有轰动性的技术还是最好把它发展的更广泛、更完全之后再发布出来。我们现在有很好的团队,因为这个技术是很广泛的,可以在任何地方应用。不但可以检查你的血液,也可以检查你的细胞,而且这个技术实际上是把好几个不同的领域结合起来。第一,有纳米、微米,怎么量这个东西。第二,有化学技术,怎么把药剂加入进去。第三,怎么更快,因为60秒钟就要好。人是不能等的,60秒钟之内必须做好。第四,还要有图像分析,人也会出错,怎么把错误删除出去,把真正的信息发布出来。
徐小平:什么病都能测是吧?
周郁:测病实际上是化学反应。
徐小平:检测脑残吗?这是一个大病。下面进入第二个话题。
王晓东:听了各位的高见,跟未来主题很相似的是确实是科学在改变我们的生活,科学在改变我们的社会,科学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很多现在想不到的可能性。我们确实是生活在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时代。小平,剩下的时间不是很多,能不能这样,来一个脑筋急转弯,这个你应该是很擅长的。
徐小平:反正在科学家面前我就瞎转呗。
二 、关于十年后科技发展的畅想
王晓东:从您开始,科学的发展进展,我们能不能想象一下比如说10年以后你每天的生活跟现在比,你认为有哪一件是最不一样的。
徐小平:就像周教授说的,我就每一天吐一口吐沫,看看我有没有得脑残。刚才邓锋说他的脑科学能够治疗中风后遗症,为什么不先把中风问题解决,让人类不再中风,我估计10年以后我也进入中风的高危人群了。我的想象是能够获得免除得四大疾病的自由。
周郁:我做了10年诊断的技术,跟很多的医院医生合作。实际上在有病之前有很多身体的蛋白显示你要发病了,原因是你没有办法测,而且现在测的办法灵敏度都不够,又很贵,所以没人测,所以等你脑中风的时候就已经晚了。我们的技术你自己在家里就可以测,这样就可以监测这些蛋白,所以在中风之前你会知道你马上就要中风了,你可以决定是不是要改变你的生活习惯。所以这不是天书。
沈向大:我大胆预测一下,讲10年,从科技的角度来讲,我相信第一台真正可以使用的量子计算机会出现。对日常生活来讲,我自己还是比较相信人工智能对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都会产生影响,我刚才想了一下,对我个人来讲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就是因为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让所有人学习的速度至少快10倍以上。
潘建伟:10年之后我非常希望向洋讲的能够成为现实,因为现在信息这么多,什么东西都能做了,为什么雾霾治不了,其实能源是重要的问题。如果量子计算机能够造出来,在我们每天消耗这么大能源的情况下,有了量子计算机能源就会省几十万倍,我们就不用戴口罩了。量子计算机造不出来,10年后我们坐在这里颁奖的时候可能每个人都得戴口罩。
刘积仁:我认为10年后技术和医疗的结合会达到更高的阶段,也就是说,在未来医生水平的差距会极大的减少,医疗要做到从治病到预防的改变,个人的医疗大数据上将会形成个人参与医疗的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就是更低的成本,今后去医院就像到餐厅点餐一样,糖尿病多少钱,高血压多少钱。
李开复:一批老年人每个人都谈医疗,我也继续。我先谈一下必然的事情,我对人工智能充满了信心,对于基因检测、精准医疗、癌症这些问题我觉得基本都会被解决,心脏等等都会治疗的很好。我昨天跟哈佛医学院的院长吃饭也谈到了人体基因的检测加上更精准的治疗应该可以活到120岁,所以我们人生才过半。但是他提到了一个很严重的病我们还没有克服的是老人痴呆,超过85岁,当我们再过30年,都85岁的时候,1/3坐在这里的都是老年痴呆,而且没有特别好的解决方案。所以,我在这里呼吁一下,未来的二、三十年才活的更健康。
丁磊:10年后蛮恐惧的,我非常担心计算机技术发展那么快,我们人能干什么。我相信未来10年,不管在材料科学还是通信技术上都会有巨大的飞跃,而且我们都能看得到,我也希望每个人在技术面前能够活的更加开心。我在城市生活中最讨论的是堵车,非常希望在10年内看到更便捷的交通工具,不管是无人驾驶汽车还是飞行器都能出来,让我们能够真正的实现插上翅膀的愿望,这是我最希望能看到的事情。
邓锋:我觉得10年以后我对科学可能比今天更恐惧,因为我觉得它对人的改变不仅仅是一些方便的地方,更重要的是生活形态上,比如虚拟和现实变得越来越模糊,今天看的虚拟可能是现实,今天的现实可能是虚拟的,包括性爱都可以是虚拟的,婚姻都可能变化。今天很多很多数据,你任何时候干什么想知道都会知道。这是一方面的恐惧。再一个方面的恐惧是科学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很多方面发展很快,但是很多方面并没有解决问题,比如社会的问题,技术越发展我发现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方方面面的社会问题都没有解决。这也是我的一个恐惧。
周郁:我加一句为什么不用到10年,几年之后就会非常恐惧。实际上你的血液里,所有生物的信息都在变,原因是很多东西含量太低测不出来。几年前我发明了一个技术可以把测量的灵敏度增加100万倍,这样就可以把你所有的历史,得过什么病,什么时候得的病,通过化验都可以知道。
丁磊:我有一种担忧,计算机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发展的太快,再加上今天摄像头的技术,以后可以是我要分析一个人,人工智能很快就可以帮你分析出来,每个人变得非常的透明。你有什么行为嗜好,完全可以通过大数据或者是图像的采集分析等等得出来,我也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徐小平:由陈刚来解决。
陈刚:讲一下我对10年后的展望。第一,电动车一次充电可以从美国东海岸开到西海岸。第二,是把我每天花一个半小时、两个半小时开车的时间用来工作。我也有恐惧,对AI我自己心里是恐惧的,做个比喻,我觉得是一个黑武器。如果黑武器用的好对人类帮助,但是用的不好对人类是毁灭。
王晓东:我希望10年之后早晨醒来能够给各位提供一个回归自然的简单的早餐。
徐小平:真正的恐惧是恐惧自身,我们要直面人类的挑战,科学能够给我们带来幸福的未来,我对未来的总结是十年后、百年后充满欢乐。
主持人: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发言,今天上午的会议到此结束。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Adi,原文:https://pe.pedaily.cn/201701/2017011540809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