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深圳尚融供应链科技万洪春:显性供应链金融,创新供应链金融4.0时代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提供方屡因供应链金融管理失当造成较大的资金风险,严重影响了供应链金融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打乱了供应链金融业发展的原有生态平衡。
2018-09-20 14:36 · 投资界综合

供应链金融在中国发展二十年,给予了中小企业全新的融资工具,又满足了核心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诉求,通过金融服务,变现其产业链生态系统的价值;对银行等资金供给方而言,由于核心企业的隐性背书,降低了向中小企业放款的风险,形成了多方共赢的生态系统,成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抓手。

然而,近年来,供应链金融提供方屡因供应链金融管理失当造成较大的资金风险,严重影响了供应链金融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打乱了供应链金融业发展的原有生态平衡。

对此,深圳尚融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万洪春就首创的供应链金融4.0版本——显性供应链金融接受媒体专访。

万洪春认为,显性供应链金融是基于流动资产变现能力基础之上,通过供应链管理外包和供应链金融服务外包将风控能力外化在一个独立、专业的平台上,通过技术手段改造供应链管理流程,利用平台自有资金对供应链上成员企业进行融资,同时建立在平台拥有物权的流动资产变现能力基础之上把整个商业体系中的信用变得可视、外显、可传导、可预警、可处置、可变现和可补偿,而不再是对主体授信,也不再对资产交易进行授信,从而提高融资工具的流转效率,大幅度降低融资成本。这种由专业管理、技术和金融跨界融合所带来的交易,其形成的资产即为真正实现风控到位的“低风险资产”。

从现象看供应链金融本质

万洪春:供应链金融进入中国已有二十年,但是供应链金融真正走进人们的视野是在最近几年, 目前正是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的时代,同时也不乏乱象丛生。供应链金融的核心价值观被绑架,融资“陷井”防不胜防,产品使用不一致、虚假发票、重复质押的情况时有发生,融资利率超出维持正常经营的极限,等等。近年来,供应链金融提供方屡因供应链金融管理失当造成较大的资金风险,包括: 由于银行未能对回款账户进行有效监控管理,导致供应链上的供应商挪用资金他用而无力偿还后形成的资金损失;由于银行未要求提供诸如买方信用保险或货物保险或引入物流企业监管物流等风险缓释手段,导致买方倒闭或货物灭失后无法获得第三方保险机构的赔付以降低资金损失等。上述乱象严重影响了供应链金融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打乱了供应链金融业发展的原有生态平衡。

金融的本质就是风险控制,本来供应链金融淡化了银行看中的企业规模、财务报表,凭借核心企业的信用增信,中小企业可以依据自身的交易历史记录、合同执行能力和贸易的连续性,通过资金的封闭运作和贸易自偿性特点,有多大生意融多少钱。但是,此时核心企业的配合程度(是否愿意与融资机构进行书面协议、锁定付款路径),或是核心企业的资信情况,或者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交易稳定关系,这些都将影响融资的质量和效率。更为重要的是融资规模并不是完全取决于生意规模的大小,而受着链条上企业的实力、授信规模甚至担保抵押能力的限制和约束。最后,信用传导效率的低下又会带来融资成本的上升。

供应链金融的安全性体现在融出去的资金具有很高的自偿性,违约风险很低。这是因为供应链金融有基础贸易作为支撑,融资提供方对基础贸易流程的可见性是这种金融安排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作为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推进者需要深刻地了解供应链状况、供应链参与主体、供应链运营,然后根据产业供应链的特点,设计、操作和管理金融活动,而不是基于已经产生的应收应付进行融资本身。资金的融通是金融业务的核心,在供应链金融框架下,资金端涉及到资源规模和价格;资产端有关行业空间大小、行业格局及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中小企业的把控力;风控端则要看基本模式、产品标准化程度、仓储能力等。

供应链金融行业痛点解析

万洪春:供应链金融给予了中小企业全新的融资工具,这在中小企业融资难背景下,具有强大的生存空间;同时,又满足了核心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诉求,通过金融服务,变现其产业链生态系统的价值;而对于银行等资金供给方而言,由于核心企业的隐性背书,降低了向中小企业放款的风险。这种多方共赢的生态系统,正是供应链金融未来的商业价值和发展方向。

从企业一侧来看,供应链金融是顺应供应链管理而出现的。简而言之,越来越多的配套企业以外包商而非核心企业业务分部的形式出现,固然带来了效率和成本优势,但也导致融资节点相应增多,资金流在供应链内的运行复杂化。站在核心企业的角度,供应链金融是一种系统财务管理方案,目的是简化供应链各个节点参差不齐的融资格局,避免出现意外的资金瓶颈。当然,核心企业的改善意愿和能力,决定了供应链金融国内外不同的实现模式。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核心企业相对于传统企业优势的本质即在于风险定价能力的增强。电商类核心企业优势在于大数据下的信用评估体系,产业类核心企业优势在于对动产融资的把控力。产品标准化程度越高,价值评估越容易,同时高度标准化的产品在资产处置上更容易,降低流动性风险。核心企业自建仓储可以有效控制信用风险,也是产业类核心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行业信息化龙头企业,为特定某个或两三个行业提供信息化服务。

从银行一侧来看,供应链不仅是资金流、产品链、信息链,还是一条信用链条,只不过节点之间的信用水平差异较大,并且会相互影响。核心企业不仅在供应链中处于强势,并且融资能力也无可替代,然而纵览这一由核心企业驱动的业务链条,核心企业的强大信用并未充分利用起来。首先外部输入资金集中在核心企业,不能对整个供应链形成*分配方案;其次过多资金沉淀在核心企业,也降低了银行的博弈能力和资本收益。要改变这一现状,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对供应链进行信用重估,将外部资金按需合理分配,对于维护供应链信用稳定效果更好。所以银行对供应链金融的解读,其实是优质信用(核心企业)的扩大化和再利用。

供应链金融能否成功的条件包括:足够大的行业空间;在产业链中具有重要的平台地位,对上下游物流、信息流有一定控制力;足够低的资金成本和风险管理能力。供应链1.0时代是传统的中心化模式,银行以核心企业的信用作为支持,为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在技术层面以不动产抵押、信用评级为基础。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突飞猛进,供应链金融2.0线上化时代则通过电子化等技术手段对接供应链的上下游及各参与者的ERP端口,银行与供应链参与者共同合作提供融资服务,主要的技术突破在于互联网以及动产质押。供应链金融3.0时代则是以平台化为显著特征,银行、供应链参与者以及平台的构建者以互联网技术深度介入,比如打造云平台,通过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三维数据风控建模来构建综合化的大服务平台。产业互联网的浪潮为供应链金融开创新模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供应链金融开始走向智慧化4.0时代,业务模式趋向去中心、实时、定制、小额,产品则以数据质押为主,借助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了供应链和营销链全程信息集成和共享,同时提升服务能力和效率。

回归本源创新应链金融思维

万洪春: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最重要的不是在资金端,而是在于资产端,因为优质的资产直接决定了平台的低坏账和低逾期,可以说资产端创新是供应链金融未来发展空间的核心源。我们知道,只要不是非标件或易变质品,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更强。即使企业破产了,物权在你手里,这家不要那家要,很容易也很快就能收回资金。所以说,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关键要以流动资产变现能力为基础,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融资主体进行授信,也无需对资产交易进行授信。问题是如何确保“物权在手里”以及“及时足额变现”(钱出去物回来、物出去钱回来)。当然,以流动资产变现能力为基础,而不以授信为基础,还是需要建立一个“补偿机制”,“拾遗补缺”。

对于供应链金融的理想模式,它一定是基于产业链的垂直整合模式,并形成相对封闭的圈子,将供应链的上下游都尽量整合在这个网中来,让金融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圈子中循环(商品闭环、信息闭环和资金闭环),在保证各个节点各自利益的情况下,资金完全按照商流的模式进行逆流,这样的风险才相对可控。未来,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模式在继续,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模式速度在加快,供应链金融的产品将会更加丰富,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结合得更加紧密,中国的供应链金融领域必将产生多样化创新服务类型,迎来一个百花盛开的时代,从而成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抓手。

显性供应链金融是跨界融合平台

万洪春:供应链金融是一个系统化概念,是面向供应链所有成员企业的一种系统性融资安排。具体描述为,将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性设计融资模式,为各成员企业提供灵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创新解决方案。

供应链金融的整合者要站在更好的平台俯视整条产业链,且必须具备对产业相当熟悉、有足够的金融实力等要求,平台系统是供应链金融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在底层系统的基石之上要构建综合性服务平台,根据产业主体的需求,这些平台系统将由供应链交易平台、风险管理平台、物流综合平台以及金融服务平台四大平台组成。由平台模式搭建成一个产融结合的生态系统,不再是单向流动的价值链,而是能促使多方共赢的商业生态系统。

1.核心服务平台的N-1-N模式

核心服务平台模式是近几年刚刚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提供深度服务的平台模式,它将原本的N-N模式,通过非常强的核心服务能力的平台,建立起N-1-N模式。此类业务一般出现在外贸服务领域,最终形成了综合外贸服务平台。原因在于外贸涉及的环节较多,政策复杂,手续繁琐,必须是专业的人才队伍才能完成整个交易过程,而中小微企业根本无法凭借自身的实力完成整合环节。该平台主要提供专业且高效的整合外贸服务,在时效和成本方面远远优于企业自身独立完成。该平台还承接商务服务、物流服务、金融服务、外贸进出口通关及结算等业务,并且平台的核心能力不再是金融,而是服务,但平台的盈利来源不是靠服务,而是来自金融。该模式的特点在于将服务根植在客户的核心需求中,再配置金融服务。

2.信息交易平台的N-1-N模式

信息交易平台模式主要发挥信息交互的作用,该平台模式分为商流撮合模式、支付结算的资金流模式、信息管理平台的信息流模式三类。互联网平台作为中间载体,掌握了买卖双方的相关信息交互、促成、居间见证等方面,从而也促成了供应链金融的新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是供应链金融中*活力的创新区域,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平台经济日益显现,助推了此类供应链金融的快速生长。

供应链金融的诞生并不是为了解决核心企业困难,主要目的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自从供应链金融的出现,国内一些创新能力较强的金融机构,例如民生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等通过模式创新、产品研发、风控手段的改良等手段做起了供应链金融。从现实情况看,一些小微企业与核心企业搭上边、核心平台搭不上边。所以,供应链金融距离他们还有一段路要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部分客户也将逐步找到自己的阵容,将自身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入这个平台,将自身的供应链的透明过程的信息与一些平台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小微企业可以加入平安银行的橙e网,橙e网免费给中小微企业提供订单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资金管理、支付结算等平台,当该平台掌握相关数据后,直接为平台的中小微企业推送融资。

3.显性风控平台模式

显性供应链金融平台,是在核心服务平台模式和信息交易平台模式基础之上提升进化而来。虽是基于传统的线下供应链金融,但却不是简单的供应链金融的线上版,而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应用的日趋成熟诞生出来的一种金融创新。

显性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创新之处在于,借助网络技术彻底革新了风险管理的定义与操作模式。传统的风控只注重对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的审查,而现在风控部门必须综合研究“四流”,即商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可以说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发展是市场的必然需求。从实践应用来看,类似于将核心企业、供应商、经销商的经营数据提供给融资机构,供融资机构进行数据分析,以形成商品、信息和资金三大闭环系统,使得融资流程更加简单、快速,风险预警更加及时。显性供应链金融平台三大创新点:一是核心企业以供应链管理外包为突破口,显著提升资金周转率、降低经营成本。

二是金融机构以金融服务外包为突破口,根据真实的贸易背景、贸易环节进行资金的智能配置,显著提升风控能力和效率。三是平台公司以金融科技运用为突破口,在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种全新的风控能力,将整个商业体系中的信用变得可视、外显、可传导、可预警、可处置、可变现和可补偿。显性供应链金融通过互联网深度应用,更加容易获取交易、物流等数据,从财务报表等静态数据转变为动态数据的实时监控,经过大数据技术处理,形成特定信用报告,更好地进行判断和决策,将风险降到*。

从这个角度来看,显性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发展,将逐步取代“ERP+银行供应链金融系统”的模式,而向“供应链协同管理+供应链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科技”综合模式发展。其深远的意义在于为银行、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构筑了一个开放的、交互的、信息共享的交易、服务和管理平台,推动供应链运转方式的极大提升,实现服务在线化、营销互联网化、工作流程标准化以及风控自动化,以平台自有资金完成“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四流合一”进而实现围绕物权的资金回笼,提升金融机构对企业服务模式和服务理念,打破银行仅直接面对单个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而与核心企业上下游各不相干、各自为战的局面。

显性供应链金融及其“六要素”

万洪春:深圳尚融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首创的供应链金融4.0版本——显性供应链金融,是基于流动资产变现能力基础之上,通过供应链管理外包和供应链金融服务外包将风控能力外化在一个独立、专业的平台上,通过技术手段改造供应链管理流程,利用平台自有资金对供应链上成员企业进行融资,同时建立在平台拥有物权的流动资产变现能力基础之上把整个商业体系中的信用变得可视、外显、可传导、可预警、可处置、可变现和可补偿,而不再是对主体授信,也不再对资产交易进行授信,从而提高融资工具的流转效率,大幅度降低融资成本。这种由专业管理、技术和金融跨界融合所带来的交易,其形成的资产即为真正实现风控到位的“低风险资产”。

显性供应链金融的“六要素”:

跨界——创新在别处发生;

本源——流动资产变现能力让风控变得简单;

外包——专业化资源整合创造价值;

衍生——由供应链管理衍生的外化风控能力是金融的核心竞争力;

科技——重塑商业的基础要素;

传导——降低交易费用和风控成本

创新让供应链金融进入4.0时代

万洪春: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四种趋势:垂直化细分化趋势、线上化趋势、大数据应用趋势、产融更紧密结合趋势。具体的运营方式是通过供应链金融平台链接的商业生态、基于互联网信息传递和数据支撑,创建金融生态体系,使得金融能真正服务于整个供应链的各类主体并推动商业生态的发展。产融结合的程度是一个经济体活跃程度评价的重要指标,资本血液低成本、精准的流向实体产业,才能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国供应链金融向平台化趋势发展和整合将是必然趋势,由平台模式搭建成一个产融结合的生态系统,促进资本健康的流向实体产业。

显性供应链金融平台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颠覆性现代科技实现供应链金融4.0,支持产品、服务、资金和价值通过网络的共创共享共赢,实现风险外化、信任传导、和资产变现,为企业提供快速、持续、低成本、低风险的资金。显性供应链金融系统采用先进成熟、普遍适用的多层架构模式,以确保可复用、可延展、可扩展、可互联和可共享等架构目标的实现。在多层架构的体系中,架构上层依赖于架构下层的设施、数据、和服务支撑。显性供应链金融风控的“四层架构”:*层物联网设备感知层为系统提供感知的基础设施,第二层网络服务层通过智能应用网络为系统提供网络通信的能力。第三层云服务层提供高复用各类技术和业务服务,供流程、应用、内部系统、以及外部系统的使用,第四层客户端交互作业层是产品架构的最顶层,依赖于其下各层提供的设施、功能、数据、流程和服务。应用层是复用粒度最高的层次,包括显性供应链金融系统的核心功能、应用逻辑、和用户界面。

技术除本身具有价值外,其更大的价值体现在业务应用上;当业务应用技术与业务本身融为一体时,其价值量级已经产生质的变化;业务规模由于受到内生性资金规模的约束,其价值量级的提升必然受到限制,必须提高外融性资金规模才能做到业务价值*化;而当外融性资金主体与业务主体通过技术手段将各自风控体系合二为一时,业务价值量级自然不可同日而语。通过跨界融合、回归本源、外包管理、能力衍生、科技手段和信用传导,内生性资金提高了周转效率,外融性资金释放了风险压力,链条上成员企业实现了规模提升。对于显性供应链金融平台来说,即可创造价值,又可分享利润,还能坐收息差。

过往二十年,从深圳到全国,从贸易融资到交易平台,从参与主体到服务类型,从核心要素到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领域无一不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的相互交织,最终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变局。身处变局之中,当我们将过往发生的一幅幅割裂的场景连接与重构,并深入解析,或许就能将曾经的无序与孤立串联成能够解释这个变局的线索。

综上所述,未来的供应链金融是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的跨界融合,竞争格局正悄然发生巨大的变化,供应链金融正迅速从2.0向3.0迈进,未来将随着工业一起升级到4.0时代。

万洪春,尚融供应链金融科技集团总裁、尚融资本管理公司合伙人。万洪春先生拥有30多年的银行、信托、证券、基金、资产管理等金融业从业经验,先后在农业银行、长城资产、香港科瑞资本、罗斯柴尔德科瑞基金、三菱科瑞基金、华仁南湾投资公司、深圳特发集团、深圳赛格集团、深圳外贸集团等众多实体企业担任要职,持有香港证监会第4类(就证券提供意见)和第9类(提供资产管理)牌照,在内向型对外投资、显性供应链金融和并购重组等领域颇有建树。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投资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