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磊,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光学博士,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他,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觉察到,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经济增长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根本动力将会来自于科技创新,这既是形势所迫,也是机遇所在。
然而究竟哪些技术将会成为引导世界未来的技术革命关键技术?米磊提出,8个领域对社会生产具有引领性、基石性、创新性和经济性的“硬科技”,如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光电芯片、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应当受到足够的关注。
这些事关国家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各个产业领域的高精尖原创技术,恰恰是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形成的。
目前,米磊是专注于硬科技创业投资与孵化的创投机构——中科创星的创始人。他认为,在这新一轮的技术竞赛中,要牢牢地站在中国的根基上。
《中国投资》: 很早之前您就一直强调科技创新对下一轮经济增长的作用,为什么?
米磊:从历史的视角看,无论是从农业时代,大航海时代,还是后来几次工业革命,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挥了颠覆性的作用,与此同时伴随着技术革命,生产力发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些工业革命引领下世界各国竞争格局得以重塑。全球的经济发展都是从科技创新起步。而科技创新一定都是以硬科技创新起步,从而带动模式创新,引发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所以如果缺乏底层技术创新,整个社会就会缺乏动力。
我们认为,当前第四次科技革命即将到来。以上世纪70年代美国爆发的信息革命为代表的、以集成电路推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就要结束了,这也带来了全球经济的衰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我们就在思考,当时以美国的金融创新所带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其本质是资本与科技的脱离,真正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让科技推动经济发展,这才是一个良性的道路。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周期看,改革开放40年,我们经历了一轮高速增长,这一轮主要利用人口红利,结合发达国家前三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技术红利,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进行了模式创新。而现在,我们需要从人口红利转型到创新红利、从模式创新到科技创新、从“贸工技”到“技工贸”。过去40年,中国做“贸工技”是对的,因为企业首先要考虑生存;但未来40年中国必须做“技工贸”。不同的时代做不同的事。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必须要有核心技术。
从创投角度来看,在60年一次的科技周期里,前30年应当重点投资于科技创新,后30年投资于模式创新。为什么现在要投资科技创新?正如前面所说,我们认为以美国爆发的信息革命为代表的、以集成电路推动的这一轮周期的红利已经消耗差不多了,资本所驱动的互联网经济泡沫正在破裂,这种由资本宽松所带来的繁荣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繁荣,资本圈已经开始意识到硬科技的重要性。
《中国投资》:您看好哪些对产业有引领作用的领域的科技?为什么这些领域能够引领未来的发展?
米磊:全球经济需要下一轮科技革命来推动进入新的增长周期,我们认为,新的增长点就有可能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中。
《中国投资》:这些领域中国是否有优势?或是需要突破?
米磊:这是我们根据对未来的理解提出的未来会对世界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8个硬科技领域,同时也是中国与世界水平有差距,需要去努力突破的领域。
《中国投资》:一方面过去很多地方都在投资战略新兴产业,甚至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另一方面,从中兴事件来看,我们在很多产业都存在技术瓶颈?
米磊:其实在技术领域,目前来看还是不过剩的,资金投入比较少,关注度不够。所以短期内还要呼吁来投资硬科技。
2018年中兴事件之后大家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我们在2014年就看到了这个问题,中国企业不做芯片是没有出路的,因为组装的生意利润越来越薄。问题都看得到,但是真正愿意做技术创新的人不多。这是一件非常有难度、要求也很高的事情,投资的周期很长,资金金额需求大,人才要求高,方方面面都比模式创新要难度大得多,所以支持的人很少,没有足够的资源去做这件事情,而且不给耐心。资本有盈利的属性,所以会流向快速盈利的地方,技术创新虽然后期收益高,但是前期投入大、周期长,所以在技术创新的前期阶段吸引资本比较困难。
个别成功的企业能够承受长期研发的成本,一旦度过拐点后,它的成长就会很不错。但是绝大部分中小型企业过去的成功逻辑都是资源驱动型和投资驱动型,当他们转为创新驱动型的企业时是很难的,所以他们没有能力甚至意愿往前走。中国要想跨越“拉美陷阱”,就要把这些企业培养成真正的成长型企业。形成新陈代谢,中国才能完成升级。
《中国投资》:什么是行业*的痛点?
米磊:科技创新是个长周期的事情,但目前社会资本投资的逻辑还没有转变过来,科技创新融资就难。目前看,政府资金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多一些。但是,我们不应该全部靠国家,应该是国家加社会。就像大航海时代,英国推动了整个民间资本进入了当时时代的发展。中国必须国家投入加社会投入,才能把硬科技做起来。
一个技术成熟需要经历从科研开发,到转移转化,再到市场,目前,前段的科研和后段的市场都是有人做的,但中间的转移转化是没有人做的。前期的投入需要国家扶持,中间缺失的部分,需要国家应该往后做一点,企业往前做一点。任何事都是有它的科技规则和社会规律的,要根据这个来调配社会的资源到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上。这需要推动社会关注。
中科创星现在做的就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这是传统社会资本不关注的,国家目前涉足不够的,青黄不接的阶段。这段做好之后才能打通经济和科技两张皮。
《中国投资》:很多创投基金也在投资美国硅谷等海外的项目,您怎么看?
米磊:我们都投资中国。我们看多中国,看好科技创新,就该投资中国。我们认为投资美国的科技比较难,受到美国政府的政策限制,投资东南亚国家相对市场规模没有中国大,从长期看投资中国科技创新应该是主流。
8大硬科技领域投资概况
信息技术
2013-2018上半年,中国信息技术领域披露投资事件2391起,总投资金额1180.4亿元人民币。其中,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细分领域保持了持续增长。
新材料
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性产业,近年来大规模增长,2013-2018上半年,中国新材料披露投资事件559起,总投资金额达291亿人民币。但2018年上半年,投资案例和投资金额双双下滑。
新能源
受国际化石能源价格以及能源危机效应影响,新能源领域投资波动往往较大。近年来,随着化石能源价格提升、国家“十三五”对光伏、风能、生物质能发展的大力支持以及新能源技术的逐步突破,新能源领域投资呈现爆发式增长。2013-2018上半年,中国新能源领域投资实践437起,总投资金额达1259.5亿元人民币。
智能制造
受智能制造国家战略及工业机器人、自动化装备应用发展影响,中国智能制造领域投资逐年走高,2013-2018上半年,中国智能制造领域披露投资事件517起,总投资金额219.9亿元人民币。
人工智能
受人工智能基础技术成熟以及在金融、医疗、教育、商业、交通、家居等领域的渗透影响,近年来中国国人工智能领域投资呈现爆发式增长。2013-2018上半年,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披露投资事件、1121起,投资金额达834.8亿元人民币。
航空航天
2013-2018上半年,中国航空航天领域披露投资事件388起,总投资额达241.4亿元。2018年的投资事件大多为小型无人机和航空航天配件投资。
光电芯片
2013-2018上半年,中国光电芯片领域披露投资事件391起,总投资金额达361.2亿元人民币。2018年上半年,投资案例与投资金额略有下滑趋势。
生物技术
2013-2018上半年,中国生物技术领域披露投资事件374起,总投资金额311.6亿元人民币。其中,精准医疗、基因测序、第三方诊断等投资升温。(来源:中科创星)
中科创星
中科创星是由中科院西安光机所联合社会资本发起创办,专业从事硬科技产业孵化+创业投资的专业化一站式平台。作为“硬科技”理念的缔造者,中科创星致力于共建全球*的硬科技创业生态,打造以“研究机构+天使投资+孵化服务+科普科教”为一体的硬科技创业生态网络体系,为科技创业者提供专业、深度、全面的投资、孵化及融资解决方案,成为科技创业者的*合作伙伴。公司目前在西安和北京设立双总部。截至2018年12月,已投资孵化240余家硬科技企业,管理基金53亿元。
投资案例
中科微精
中科微精实现了系列化超快激光极端制造装备的产业化,实现航空发动机叶片超精细“冷加工”突破。相关产品已在中国航发商发、中国航发西航、中国航发黎明、贵阳精铸、中国航发航材院等20余家航空航天领域优势单位得到应用。
天擎航天
2018年10月由天擎航天自主设计研发的*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完成了首次地面点火试验,本次试验发动机全程65秒工作正常,数据采集记录完整,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九天微星
2018年12月一枚携带了十二颗卫星载荷的长征二号丁在酒泉成功将沙特-5A/5B卫星及搭载的10颗小卫星发射升空,卫星均进入预定轨道。完成在轨测试后,“瓢虫系列”将在野生动物保护、野外应急救援、车辆船舶监测、物流追溯等领域,开展卫星物联网系统级验证。
驭势科技
驭势科技致力于成为无人驾驶新生态的赋能者,为产业界打造由驭势自主研发的覆盖软、硬件及服务的全栈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瑞识科技
半导体光源方案公司瑞识科技对外宣布,基于其*专利的1.5次光学集成的封装技术,开发出了专门针对3D传感应用的FRay系列LED泛光源解决方案,大大降低3D结构光光源模组的成本,加速3D视觉技术在消费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