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对话华盖资本许小林—管理规模100多亿,总结出投资成功的三条定律

2019年4月,清科资管合伙人朱芸就医疗行业投资属性、退出管理以及风控流程等方面对许小林进行了独家专访。
2019-04-29 14:02 · 投资界综合 财富街

我过去投资的上市成功的、或者在细分领域里面能成为龙头的公司无外乎就是三点:趋势看好、团队靠谱、帮得上忙。

——许小林 华盖资本创始合伙人

许小林先生获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北京大学EMBA,华盖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创立华盖资本之前,许小林先生曾任建银国际财富管理有限公司(建银国际产业基金)总经理,成功筹建了国内*只人民币医疗产业基金——建银国际医疗基金,管理建银系基金总规模达150亿。

华盖资本成立于2012年,是由一批来自境内外业界知名投资机构的专业人士共同创立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其目前管理有医疗基金、TMT基金、文化基金等多支股权投资基金,布局初创或成长阶段公司,资产管理规模近百亿人民币

2019年4月,清科资管合伙人朱芸就医疗行业投资属性、退出管理以及风控流程等方面对许小林进行了*专访。

19年实体经济其实并没有好转

朱芸:您对宏观经济的判断如何?华盖医疗三期基金在2018年、2019年募资,2018年和2019年的经济环境对募资的影响如何?

许小林:无论是从经济数据、实体经济(尤其是传统行业的表现)、资本市场、资金面各个层次上来讲,2018年应该是中国经济相对困难的一年。反映在我们投资行业,在2017年达到历史高峰以后、2018年出现反转。

导火索是中美的贸易战,加上资管新规的政策,这两个因素是一内一外最主要的两个影响因素。资管新规是国家想调控杠杆率、要去杠杆、把金融风险降低,这个政策的用意是好的、也是中国应该做的,但是美国人很好的利用了这个时点,中美贸易战导致出口、利息受到重大的影响。

这个影响面我觉得会波及到19年,我个人判断19年实体经济其实并没有好转。但是在2018年影响中国经济变差的这一内一外的因素,中美贸易战现在来看,应该是有所缓解,虽然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但比最坏的结果要好。对内来讲,国家虽然没有把资管新规政策取消,但是从银保监会、人民银行的口径上来看,其实是放松的,比如年初下调准备金率,以及对银行资金面的放宽。所以总体来说,19年我觉得对投资、对二级市场来讲是一个机会,募资会随着整个内外的形势变好,相对变得比去年要容易。预计肯定投资金额会有所上涨,而且涨幅不会太小。科创板使得我们很多早期投资项目的退出时间大大缩短。这样使得过去在VC阶段的一些科技企业在一级市场上的估值会随着科创板的推出会有所提高。这是我对总体经济形势的一个判断。

朱芸:现在银行对于私募股权行业投资有没有松动?

许小林:银行从主观意愿和客观环境来讲,都有松动。推动银行的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相关的监管部门希望银行对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支持;另一个是内生的动力,尤其是在资产配置做得比较好的,或者私人银行比较发达的银行。它们过去在股权投资业务上发力比较猛,人员配置比较多、历史上的放款比较多。

投资是艺术不是技术

朱芸:医疗三期基金和前两期基金策略上有一些变化吗?

许小林:总体的变化不大,它的变化主要是因为三个事情发生了变化。*,我们的基金规模一期比一期大,三期基本上到了我们给每期基金的相对的上限——30亿。过去因为我们时间短,我们没法一上来就把基金募成一个30亿的基金。现在我们认为,对一个20、30人的团队在1~3年的投资期,最理想的规模是30亿。规模太大的话回报可能会下降;规模太小的话,作为一个偏PE类的基金在市场上拿不到*的项目、也没有足够的议价能力。第二,我们的团队现在越来越完整,三期募资首次关闭之前,我们引入了新合伙人——罗英,完善了我们医疗基金的投后,罗英在这个行业也是非常资深的,有5年的GE医疗的工作经验,还有16年全球第二大咨询公司BCG的医疗合伙人的经验。我们*期基金团队只有4个人,到现在我们团队有20人,所以团队也完整了、也能支持我们去做适度大规模基金。第三,无论是从三个行业方向,生物医药、器械、服务,还是我们从财务型投资到控股型投资,我们在一期二期都做了很好的尝试。这些经验的积累、人员的准备、资金体量的准备、以及在华盖体系内经验的积累,都形成三期基金新的策略。

三期基金新的策略,不是与一期二期基金完全不一样,在很多大方向上我们还是顺着一期二期基金的脉络下来,方向上我们仍然是生物医药、器械、服务;从阶段上讲,我们仍然是早期投资加上并购整合,早期仍然是不超过20%,PE的阶段还是80%。而且从策略上来讲,三期基金里我们单笔的投资肯定会提高,因为总规模提高了。一期我们一共投了12个项目,二期投了13个项目,我们预计三期投15个项目左右。投资项目的个数不会增加太多,但是因为基金规模扩大了,所以在每个项目上的平均投资额会有所增加。另外随着团队的完整,我们在并购整合上的力度会更大一些。未来我们可能在行业整合上出手力度会更大一些。

朱芸:行业整合属于控股投资?

许小林:有可能是控股,也有可能是单一大股东,也有可能是有话语权的重要股东,我们能拿到做行业整合的授权。

朱芸:这类项目将来怎么退出呢?

许小林:比如将已投的三、四家公司整合成一家,由这一家来IPO退出。这种是把一个单产品公司变成一个多产品公司,相当于我们通过整合的方式变出一个联营公司。

还有一种做法,有50家上市公司是我们亲密的朋友圈,其中有30家是我们LP,有近20家是我们这些年投出去的上市公司。这50家医疗上市公司是我们重要的退出渠道。还有一些行业的龙头公司将来做整合。

我每次都要跟大家解释的是,大家千万不要误会,大家一听说并购整合就以为你的团队是不是要把这公司收了,收了以后你要做董事长,甚至要派总经理、CEO,然后把这个公司的生产运营都接管过来。不是这样的,现在中国基金很少有人有这个能力做这件事,或者说我们不具备持续性在每个细分领域都有这样的能力。我们的能力是,我们能找到一些优质资产,拿到比较重要的股东或者是控股权;另外我对每个细分领域的行业龙头都有很好的合作关系做整合的时候,我一定会拉着产业方一起。所以我经常讲,科学家、企业家和投资家这三家将来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现在是很清晰的。

朱芸:从您这么多年的投资经验来看,哪种项目投的时候是好项目、退出来的时候还是好项目?哪种项目投的时候是好项目,退出来的时候不算是好项目,项目的基因有什么不同?

许小林:我觉得很多因素都是有个性化的,就跟我们现在提精准医疗一样,因为创始人的基因不一样,使得投资人需要给创始人或者创始企业的帮助和资源不一样。一个企业的成功跟创始人和团队基本上有很大关系,如果这个创始人是全能,团队也靠谱,那基本上除了给钱、其他都不用给了,他们能自我完善。但也有一些创始人可能不懂市场、不懂财务、不懂产品的引入、或者不懂招人,这就需要给他不同的支持。我觉得投资最难的事就是总结出成功的规律,所以投资才是艺术不是技术,它不是一个可以通过大数据总结出一个成功规律的行当,因为你投的标的本身这些创始人的个性千差万别,同时这个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千差万别。一开始大家觉得只投线上就可以了,后面发现没有O2O就不行,到今天重新看O2O也觉得没有之前那么大的价值;过去大家觉得2C才最有价值,今天有人又会觉得看2C已经没有什么可投的了,要2B。

对于医疗,我们过去一直讲线下的,或者是医疗属性越重越好,过去我几乎不投互联网医疗,今天我又开始说互联网医疗现在值得尊重、也值得现在去关注,是因为磕磕碰碰这几年下来,这些互联网医疗企业现在也知道落地的重要性、也知道医疗属性的重要性,大家都在自我进化的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之中的不同阶段,你说的同样的话有可能是对的,有可能是错的。

朱芸:早期基金其实还是有迹可循的,因为可能就找几个有前景的赛道、找那些背景很好的创始人,只要有几个项目成功,这个基金就成功,但是成长型基金就不太能这么投。

许小林:对,从这个角度来讲呢,其实成长基金也是一样,我也总结了三条标准,就是趋势看好、团队靠谱、帮得上忙。我过去投资的上市成功的、或者在细分领域里面能成为龙头的公司无外乎就是三点。你必须看到这个趋势,医疗、TMT和文化一直是我看好的趋势。在这个趋势上,也要找到特别牛的人。我们作为一个投资机构,还要能帮得上忙,如果帮不上项目,就会影响到它的发展,因为投资机构在里面占的股权太重了。用这三个标准来看,之前投出来的项目都是符合的

朱芸:医疗服务主要是投医院、连锁机构之类的?

许小林:对,我们投了几个医院,中国*的连锁肿瘤医院——海吉亚,高端的专业精品肿瘤医院——珂信,还有高端妇产医院——宝岛妇产,目前是北京*一家有ivf牌照的民营医院,另外还有医美——碧莲盛植发,也是这个细分领域的龙头。

人才是核心竞争力

朱芸:什么样的人招过来做投资会特别好用?

许小林:医疗的*是复合型人才。过去是学医的,*要干过三年以上的投资;学投资、学财务、学法律的要搞过三年以上的医疗,有过一到两单成功的案例,这种是*的。过去我们自己组建团队招来的人很多都是共事过的。即使没有共事过,但对这个人的品性、能力都了解一段时间你才敢要。

朱芸:咱们的投资节奏很快,是因为机构内部有扁平快的流程吗?华盖内部推项目和决策的流程大概是怎么样的?

许小林:投的快的原因,我经常拿开车来比喻,当你已经很熟练的开大货车开过时速200公里,你再开一个小车时速120公里,你会觉得特别稳。我和曾志强(华盖资本医疗基金主管合伙人)过去曾是两个*的人民币医疗基金的负责人,这些行业的细分龙头都是我们长期跟踪的。90%以上的项目都是我们自己团队开发的。

朱芸:项目的风控是怎么做的呢?

许小林:我们有很完整的风控流程和隔离制度,但是最核心的风控还是在合伙人,在于投得准。

首先,在华盖资本层面,风控部门和后台部门、财务跟法务合规都是独立于投资团队的,他们的考核与投多少没关系、和团队的利益完全不绑定,所以他们的主要目的是控制风险。

但是制度再*都解决不了最终项目出风控问题。所以真正在风控上*的控制还是合伙人一定要在一线,要了解行业的最新变化和机会。合伙人对这些项目有没有很深的理解的时候,就算是把所有流程都走了,风险还是控制不住。

朱芸:所以合伙人是在跟每一个项目。

许小林:我们对每个项目都是比较清楚的,绝大部分项目投资的时候我们是什么条件投的、我们为什么要投它、当时同业的情况是怎么样,这些东西我们必须很清楚才行。

朱芸:团队基本上更多的是做尽调?

许小林:团队也是逐步成长的过程。就算团队有这个能力,合伙人的这项工作也少不了。我们团队比较稳定,合伙人也比较团队成员的优缺点。有一些可能是在财务上很突出,所以他的项目可能我在财务上就会稍微少花点精力;他可能对项目退出、投后管理较弱,我们就会在这方面问的问题比较多。这就是个性化的管理。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投资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