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哈佛游学感受
就讲一些感受,目前就第三学期。第四学期还出点自己答卷,出点成果,也会写一些东西,这就是目前的
一个现状。刚才说了,你再难毕竟在那个环境,你学习英语过了语言关,基本上在那个状况。在那里我本身一个人,也没带秘书,也没带助理,也没带司机,在那里生活感受到自己像一个半残废人,因为自己不缺,自己在国内创业快30年,有秘书安排日程,有司机接送,到哪里不需要动脑筋的,到哪里一切都自己来。突然觉得很多沉睡多年的脑筋又起来了,所以有一种新生的感觉,整个身体,脑筋都启动起来了,而且语言开通了,就等于开了天窗。在那里认识我的人,接触我的人,包括老外,一年之后最起码是语言上的变化让他们非常意外,我自己没这么意外的感觉,毕竟英文的表达能力比较差。我的状况是,请我讲演的时候,用英文,如果是中文的话,我没兴趣。因为我觉得对我最好的锻炼机会,就是用英文讲演。你不是讲演完了拍屁股走了,还有对话,用英文问,还用英文答,到时候没听懂问的什么问题。
我现在的水平,属于讲演的英文水平,越讲演越成熟,因为有稿子。回答问题还需要翻译,翻译是什么问题。当然有遇到这样的情况,比如说去年的8月份,在瑞士伯尔尼世界某个基金组织大会,邀请了嘉宾去讲演,我是邀请之一,我是用英文讲演。讲演之后开始提问题,提问题有翻译翻译。提一个问题,让翻译回答,到第三个问题,我都觉得我讲的,翻译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就翻译显得不对,很明显感觉到,我宁可用我结结巴巴的英文来答,翻译翻译错了。下面WIF是一个战略合作伙伴,下面一些人不熟悉我,发现我就开始用英文讲,非常惊讶地眼光看着我,等我讲完了,热烈掌声。讲完了下面我再回我再讲什么,让我再重复,我讲不起来,不要说当时,现在我都说不出来,当时挺复杂的问题,回答中国下一步怎么走,中国面临哪些选择?那个要讲挺复杂的,你要我现在讲,都讲不出来。现在就是这样一种状况,当然你语言来说就是环境的问题,只要你不在乎,别人不在乎,我们自身挑战还有自身,就看你自己能不能去面对。真正的意义,我觉得还是开了一个天窗,非常有意的交流。
我原来想,只是对我万科高层要有一个促进,基本上万科高层来讲,基本上不是海归,都是国内受训,语言交流相对比较差。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中国的国际化,所以你一个公司往下发展,如何更畅快的交流,语言非常重要。一年下来,就是做这么一个符号,叫形象也好,我想对一些企业家也受启发,我也想走这条路。那是这样的话,我觉得非常好,我们改革开放就是被动接受西方的东西,30年之后我们再换一个角度主动地,我们没有受过西方熏陶的,我们怎么去了解,去认知。对西方的宗教你可以不信,但你不能不了解,不知道。显然不仅仅是王石一个的需求,而是更多的企业的一种需求!
注:节选自王石在2月24日《创业家》杂志“黑马成长营”的演讲。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people.pedaily.cn/201202/201202292983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