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么努力 有两套房 却不得不离职,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我2001年本科毕业,工作两年后上的研究生,然后到深圳某知名通信公司,到现在将近十年。老婆和我都是农村出身,家里没钱支持,2010年辛辛苦苦攒点钱在坂田买了套二手房,当时大概是120万,每个月房贷6000元。2011年生了个儿子。
2016年政策放开,响应国家号召,又生个女儿,因为我要经常出差,还在国外研究所待过两年,家里父母孩子没人照顾,老婆不得不辞职照顾家里。
2015年底深圳房价大涨,手里正好有小几十万余款,考虑孩子以后要上学,大家也认为房价有国家托着,只会涨不会跌,又在关内买了套五六十平米学位房,总价300多万。首付不够,*套房找人抵押弄了70万,凑在一起付了首付,贷款260万,月供17000。70万的抵押贷一个月也要七八千。
全家就我一个人在挣钱,拿到手的工资钱两万多,不包括奖金和分红,因为两套房贷加上抵押贷就三万了,奖金就用来补贴家用,日子过得紧巴巴。但想到自己深圳有两套房,心里也会安慰很多。一般分红大部分用来购买股票了,现在持有十,几万股票。
前段时间公司要安排出国,当时考虑家庭条件去不了,后来HR就找我谈话希望主动离职,看现在的样子不离也很难,公司总有理由让你离职,不行打个C就末尾淘汰了。
与其闹来闹去的离职,不如舒舒服服的好聚好散,而且至今也没发现谁闹着就不被离职的。其实我绩效还不错的,也得过多次A,因为我深知,农村出来的孩子,不努力就更没出路,我能走到今天,是公司给我们创造的机会。
最近也在网上投过简历,我们这三十大几年纪,一般出去做不了高管,企业也不要,面试机会也很少,少数小公司面试过,基本月薪也是税前不到两万,税后房贷都不够,有的还看不上我。
我们在大公司,自我感觉水平不错,视野开阔,但和人家一交流,明显有很大不同,人家小公司我们这年龄的,即使不是高管,基本产品从前到后啥都懂,软硬件,结构啥都能做,我们则只能做自己擅长一段,真正让我们做出产品需要很多配置协助,小公司也养不起我们这样复杂的玩法。
目前看只能把学位房卖掉了,但眼下比较麻烦的事情,现在深圳二手房交易十分低迷,学位房也不好卖,急着卖的话350万可能只能卖300万,还了贷款杂七杂八的刚好没有了。
最后就十几万股票离职可以换几十万,离职补偿已经在前年兑现了。这几十万只能凑活偿还一套房的抵押贷款。就算把学位房300万卖掉,幸运地找个税前两万税后一万多的工作,剩下6000的房贷,加上两个孩子上学,养家,完全入不敷出,何况税前两万的工作也不好找。现在每天下班回家,看到孩子和老婆都觉得愧疚,夜晚也辗转难眠。
今天这个局面也不怪公司,十年来在公司获得的收益已经超出社会平均水平很多,企业成本压力同样很大。我们农村出身,能在深圳生儿育女有房有家已经不错,当然还有个标志307。
这么多年来,我时时鞭策自己,从来不敢懈怠,能加班就加班,能早去就早去,领导一点不满,就紧张好多天,生怕丢了工作,可到头来还是不得不离职,入不敷出。那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是我不努力么,是企业给我的待遇不好么,还是房价带来太高生活成本?
他错在哪里?
家庭财务出问题的*答案:买了负担不起的东西,上了输不起的赌桌。
二胎和让老婆辞职回家,都是这个家庭负担不起的奢侈品,然而他毫不犹豫地做了。
学区房更是一场输不起的赌局。如果首付的70万元全部是自己的积蓄,没有使用必然利率高期限短的贷款,这个家庭可能还有机会勉力维持。你看看个人房贷那点利息,除了买房没有其他机会享受这么低成本的资金。
根据他的描述,这70万高利率贷款会成为压垮这个家庭的稻草。想等房地产回暖也等不起了,急着出售学区房就必须在当前低迷的二手房市场中压低价格,他自己也知道“还了贷款杂七杂八的刚好没有了”。
中产阶层的财富焦虑:如果不买房,还能买什么?
中产阶级对财富增值对此也充满疑问。他们的可投资资产也许只有几万,或者10多万乃至上百万元。他们可能已经拥有一套仍在还贷的房产,或许还在为首付奋斗,他们身在北上广或者二线、三线城市,但困惑似乎是一样的:房子还能买吗?如果不买房子,手里的钱——不管是多是少,又该如何跑赢通胀,获得增值?
一种难言的焦虑感在不同市场、不同人群中蔓延。尤其是中产阶层,他(她)好像“病了”,得了财富焦虑症。
有钱却不富有: 中国中产阶级焦虑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一个城市的白领,被人称作中产阶级,每天享受着让别人羡慕的生活,但是却时刻在担心。担心我今天所从事的工作,明天会不会被辞掉?今天身体很健康,明天会不会因为一场大病而致贫?今天的职位明天还有多少上升空间?今天疲于奔命,明天老人谁来赡养?一次大规模裁员,一场可能存在的降薪,股票的波动,税率的调整,甚至是住房公积金的调整,都能让我从睡梦中惊醒。
这就是中国中产阶级的生活,他们仿佛拥有着让人艳羡的生活,有着房子,车子,他们可能收入不少,但是大部分人都会在说钱不够用,这就是中国中产阶级的现状。
二、中国中产阶级焦虑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中国的中产阶级表面上生活风光,工资不低,储蓄不错,但是如果仔细问他们,未来的潜在支出并不低,子女的教育,医疗的准备,养老金的储备,子女的结婚,个人职业生涯的培训,以及可能存在的大宗开支(如购车,房屋置换)等等。
这每一笔开支都不会低,有人测算过如果要在一般水平满足中产阶级未来的这些开支的话,那么一个过的压力不大的中产阶级家庭,在还完房贷、车贷等一系列贷款之后,必须要有现金存款在550-650万之间,而这个标准对于当今中国的中产阶级而言恐怕并不轻松。
但是,这些都是一些表象,那么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呢?中国是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国家刚刚发展起来,对于我们而言所谓的公共社会福利尚未建立,在中国除了最基础的低保以外,大部分的日常支出都是需要家庭来自己承担的。
因此,刚刚富裕起来的中国人,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往往因为一场大病,或者其他什么意外就会轻易的返贫。而除了医疗之外,子女教育,子女结婚,养老储备也往往耗费了大量的金钱,这让中国的中产阶级们陷入了这样的一个情况,就是表面上生活不错,收入不低,但是翻来覆去依然为钱发愁,每天拼命工作,努力加班的原因是不敢停下,因为表面赚的不少,实际上存下的有限,满怀生活的梦想,其实却是社会的脆弱群体。
不敢去做风险类的投资,因为担心一旦市场出现风险波动,就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教育经费,可能的疾病储备。更不敢因为加班为了情怀而辞职,因为一旦收入不稳定房贷、车贷都会成为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陷阱。于是乎中国中产阶级仿佛走在平衡木上,过着独木桥,每天为了家庭,为了工作尽心尽力,却没法给自己降低一丝一毫的担忧,因为大部分中产阶级都只能用”别无选择“这四个字来形容自己。
对于中国而言,一个稳定的中产阶级群体是中国能否启动消费,稳定社会的关键,但是中国需要的不是现在这样的夹心阶层,而是在完善了社会保障之后,真正可以有钱有闲,享受生活,敢于消费的一群人,他们才是中国发展的脊梁与支柱。
二、背负高房贷,中年失业,这个深圳男子的财务悲剧为何引发热议?
作者:X博士 来源:经济学博士
对于主人公的境遇,有人同情“人到中年的不易”、有人感慨“高房价下人如蝼蚁”,也有人不乏居高临下的姿态,“弱肉强食的中国社会不相信眼泪。”
对于这件事,X博士是这么想的:
1.
主人公被炒后,立马陷入财务危机。从技术层面上看,他犯的致命错误,就是买了第二套学区房,还是借款凑成的首付。这第二套学区房直接带来的是每个月25000的利息(银行月供17000+抵押贷七八千)。被炒使得资金流完全截断,这多出来的25000利息立马成“无法承受之重”。学区房本来是一场输不起的赌局,可是他贸然入局了。
2.
从基本面来看,他输给了变化多端的市场和政策。由于国家迅速出手的房地产调控,和瞬间冷却的市场,他的二套房现在要是着急于出售的话,要比入手时低个好几十万。
可以想象,要是二套房能按溢价10%的价格卖出,他现在绝不会那么被动。一年前,接盘侠数不胜数,转卖可轻松获利数十万,可惜政策变了,市场变了。
3.
从个人层面看,他输给了自己。在大型通信公司,每年月收入大概五十万(工资+奖金+分红),十年的工龄,至少位居中层;然而,一旦到市场上另谋职位,却意外发现自己不被市场需要了,年薪五十万所要求的人才,完全不是他这一种。他才恍然大悟,过去十年是安安稳稳的十年,也是“温水煮青蛙”似的十年。
事实上,假如主人公有意识储备一些业内资源,那么离职后再一些中型甚至创业公司获得好职位的机会是很大的。所以说,一定要持续学习,要给自己留后路,在日常工作之外,时不时自问:“假如我现在离开了,我能做什么养活自己?”
4.
买二套房、生二孩,都是对财务要求极高的决策。谨慎评估自身财务状况后,才能做好决策。但主人公显然没意识到:他的现金流很紧凑,容不得有闪失。退一万步讲,他没有被炒,万一老父亲生了一场病得动手术,从天而降的区区几万元额外开支,就会让他够呛。
在财务评估上,宁可悲观,也不可过度乐观。
5.
主人公如此忧心忡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是家里*的经济来源。妻子当家庭主妇,他一旦失业,柴米油盐就没着落。
在高生活成本的城市,对中产之家来说,*还是夫妻双方都有收入,就像小别离里面方圆和童文洁一样,就算方圆一度被医院辞退,做到企业中层管理的童文洁还可以独当一面,一家子不至于慌忙失措。
6.
高房价是中产头上一把刀。2016年深圳平均月工资是8141元,而现在深圳楼市均价少说要四五万,这座城市已经是全球房价收入比最高的城市,深圳的工薪阶层房价负担最重。
主人公在大型企业已有十年经验,被炒后要在市场上找到月薪两万以上的工作非常困难,形成对比的是,他仅一套五六十平方米的房子月供就得17000万。对工薪阶层来说,深圳的房价简直到了不人道的地步。
7.
我们身处在一个风险时代。作者今天的困境,可谓三重风险的叠加“个人能力风险+企业风险+国家政策风险+”,你的个人竞争力可能会被市场淘汰、收益下滑的企业可能要炒掉你、国家楼市政策可能要变,这些风险始终存在,但经常被麻木的惯性给忽略了,主人公显然忽略了种种风险。
风险时代,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做好最坏的打算。
8.
最后,X博士想提醒的是,在大机构工作,按部就班是常规,工作随便晃几下,几年就过去了。
像主人公那样埋头工作,很容易对外部世界的巨变视而不见,缺乏思考的结果,必定是陷入习以为常的路径依赖,直到有一天,你被狂风抛如一个陌生的世界,没有准备的你,顿然发现麻烦大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ipo观察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