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盛山资本新基金,募资首关了

盛山资本第四期基金:将继续深度聚焦生物科技、创新药、数字医疗领域,覆盖从早期到中后期的全阶段项目。
2022-11-17 11:43 · 投资界 周佳丽

又一笔医疗募资诞生。

投资界获悉,专注于生命科学和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机构——盛山资本正在募集旗下四期基金,总规模5亿元,目前已完成4亿元首关,LP包含了吴江东方国资、上海张江集团、上海金山资本等地方政府及国资企业,国华人寿等金融机构以及维亚生物、奥来德光电等上市公司,老LP复投率达50%。

向来低调,盛山资本自2014年起便开启了医疗投资的征途。成立至今,这支有着生物信息、临床医学、药学金融等交叉背景的精英队伍埋头聚焦在生物科技、创新药和数字医疗等细分领域,步伐稳健地投出了维亚生物、阳光诺和、和元生物等医疗上市公司,以及康沣生物、美中嘉和、吉因加科技、亿康基因、星童医疗、品峰医疗、江丰生物等知名企业。

8年来,当盛山资本极为克制地投向医疗的同时,这片江湖掀起了前所未见的热潮,一幕幕估值神话被吹捧。“过去几年生物医药大爆发,投资人挣到了好几份钱,但更多的是市场的预期。”回想行业如火如荼那一段岁月,盛山资本合伙人于越感触很深,如今行业热度骤降,泡沫开始出清,一切都在回归理性,“现在反而是医疗投资更舒服的时刻。”

盛山资本新基金:首关4亿

已投3个项目

这是盛山资本的第四期基金,将继续深度聚焦生物科技、创新药、数字医疗领域,覆盖从早期到中后期的全阶段项目。

具体实操上,新一期基金依然沿着盛山资本以往的投资风格。理清行业生态,甄别潜力公司,主动挖掘投资机会;尊重常识,在胜率与赔率中寻找确定性;理解长期投资的含义,重视除资金以外的赋能,深入企业,陪伴企业。

新基金完成4亿元首关,盛山资本已出手。今年7月,盛山资本出资过亿,领投了智慧病理一体化企业“江丰生物”的C轮融资。“病理诊断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行业刚需属性明显,但也面临着病理医生短缺、病理资源分配不均、数字化智能化程度低等发展瓶颈。在我看来,病理行业在中国有着巨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谈及这笔投资,于越表示。

专注于医疗细分领域地产业链布局,盛山资本四期基金还投资了新一代平台型体外诊断公司“品峰医疗”,公司从智慧化检验科入手,通过build-buy模式快速成长,身后投资机构还有红杉中国、礼来亚洲、真格基金、祥峰投资等。除此之外,利用组合技术平台开发全球新一代抗肿瘤小分子药物的勤浩医药也是盛山资本新基金投资组合中的一员。

逆势投资多家企业,盛山资本团队一如既往地分散在医疗各个细分赛道,认真钻研、不骄不躁。

一家专业医疗VC如何炼成

甘世雄:做减法,深度聚焦产业

时间回到2014年,甘世雄毅然辞去了歌斐资产CEO一职,转而投身于VC/PE行业,正式在上海创办了盛山资本。

盛山资本创始合伙人 甘世雄

在此之前,他已在汽车研发公司、制药企业以及证券投行等领域大展身手。其中在山东证券(天同证券)任职期间,他带领的团队曾帮助苏宁电器、山东黄金、中国重汽等60余家公司完成IPO、并购重组和再融资。

不安分的创业心态始终伴随着甘世雄,从实业到投行再到投资,二十多年来的沉淀下,他既具备了创业者和企业家钻入产业中的踏实与耐心,也拥有着投资人判断趋势该有的果断与沉着。这是其多元的职业生涯所赋予的宝贵财富,用他的话来说,过往的经历使他对股权投资和产业投资情有独钟,更与医疗产业结下不解之缘

曾深耕医药行业7年,某种程度上,从事医疗投资是他理想主义的另一种呈现。在甘世雄看来,“医疗是一个需要讲究情怀、讲究温度的行业——当人们谈论医疗,讨论的不应只是技术、医学、赚钱,还要有长期人文的关怀。”

2014年至今,中国医疗行业风起云涌,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在不断“做减法”、稳健前进的盛山资本。

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发生在2017年。那一年,甘世雄率队反复思考,“唯有形成自己的专业化、特色化,才能有我们机构的立足之道”。于是,盛山资本果断将投资范围聚焦在生命科学和医疗健康领域。

这8年中,与其医疗投资方向上的阶段性升级并行的是,盛山资本的组织体系也一直在专业化迭代。正如甘世雄所强调的那样,一个好的医疗投资团队,必须具备很强的专业背景,也要对产业有深度的理解和融合,“但归根结底,我们所做的是投资,因此有金融背景、对风险管控有强认知的人才也不可或缺。”

如我们所见,这些年来,这支医疗队伍正逐步壮大,基因也愈发交叉、多元,囊括了金融投资、生物科技、临床医学等背景的精英人士,如临床医生出身的管理合伙人沈强、曾在CRO领域连续多次成功创业的投资合伙人吴昱博士等等。

“基于我们对股权投资的理解,盛山一开始的价值观和愿景就是价值投资,我们一直践行着深度产业的融合。同时在盛山的全球视野中,医疗投资必然要靠技术来驱动,也要靠科技来做硬核。这是我们最重要的核心。”甘世雄告诉投资界。

一笔意义深远的投资

我们可以从盛山资本的投资组合,更立体地认识这家低调的医疗机构。

目前,盛山资本旗下已上市和拟上市企业达11家。在CXO赛道,盛山资本已经投出了三家上市公司,除今年3月IPO的和元生物外,还有2021年科创板IPO的高仿药CRO公司“阳光诺和”,以及2019年5月港交所IPO的基于蛋白结构发现的临床前CRO公司“维亚生物”。其中,阳光诺和已全部退出,实现了丰厚的回报

今年,盛山资本投资组合中又一重磅项目迈出了IPO步伐。5月底,肿瘤诊疗服务提供商——美中嘉和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

盛山资本与美中嘉和的故事得追溯到2007年。这一年,甘世雄就投资了美中嘉和母公司泰和诚,次年泰和诚完成纽交所IPO,甘世雄与泰和诚创始人杨建宇博士就此结下了十余年交情。

泰和诚的海外上市,赋予了杨建宇更具象和深远的国际视野。2012年左右,他率队收购了MD安德森挂牌的质子中心,带领一批批中国医生前来学习的同时,也将美国MD安德森好的治疗理念、技术和设备、流程等引到了国内。这一点深深打动了还在歌斐资产的甘世雄。

后来,甘世雄创办了盛山资本,杨建宇也顺利实施了对泰和诚的分拆,美中嘉和应运而生。一直以来,肿瘤都是当今世界比较复杂的疾病之一,前沿的技术与先进的设备是肿瘤诊治的重要保障。而作为泰和诚控股在中国境内的医疗服务运营平台,在那个肿瘤患者总是奔赴海外寻求治疗的年代,美中嘉和持续地、创新性地将全球最高端的质子治疗技术引进中国,影响深远。

这一切盛山资本都看在眼里。在资本运作层面,美中嘉和曾于2016年挂牌新三板,后在2018年2月终止挂牌。随后的几年里,盛山资本通过多次投资美中嘉和,是后者最重要的外部机构投资方之一。在此过程中,盛山资本始终站在美中嘉和的身后,为其梳理战略,竭尽所能地引荐资源,包括辅助美中嘉和完成资产收购以及与盛山生态内其他企业之间的产业互动等等,堪称美中嘉和的亲密伙伴。

现在,美中嘉和立足北上广核心城市,在全国布局建设了国际化肿瘤专科医疗机构,拥有8家自有医疗机构,包括2家肿瘤医院、4家诊所/门诊部、1家影像诊断中心、1家互联网医院,此外还有1家在建自营肿瘤医院,形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以精准放疗为特色的肿瘤专科医疗机构与互联网医疗业务。

其中,美中嘉和在上海与广州的两家医院均由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指导建设,上海医院获MD安德森独家挂牌,广州医院也与美国梅奥医学中心达成包括医院运营、人才培训在内的全方位战略合作。

陪伴至今,在盛山资本团队看来,美中嘉和不仅仅是一家医院,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一种先进的肿瘤治疗理念,是医疗技术高地与医学人文高地的凝聚体,让肿瘤患者在接受专业化、国际化治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医学带来的温暖。

沿着肿瘤临床治疗医院,盛山资本已然成功打造了一条肿瘤产业链闭环。这支队伍还布局了专注于肿瘤基因诊断与筛查公司“吉因加科技”、智慧病理诊断公司“江丰生物”,以及肿瘤创新药公司“科望生物”与“勤浩医药”等等,其中多家企业已经有了初步的IPO计划。

“将视线拉长,美中嘉和所做的事情特别有价值,一方面是社会价值,另一方面从医疗行业的产学研角度,这都是稀缺的资产。”甘世雄说。在他看来,对于生命质量的提升,对于病人的关注与尊重,目前国内本土医院在这个层面还很难做到。这正是盛山资本一直坚持在突破、在创造的,一件极具魅力且富有社会意义的事

医疗泡沫正在出清

靠本事吃饭的时代来了

今年一级市场沉寂,医疗投资圈也蔓延着寒意。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周期性的变化,医疗也一样。”1992年起踏足投资行业,甘世雄已经完整经历了三次周期,目睹了很多起高楼后崩塌的过程,这也铸造了盛山资本独特的投资纪律,“我们内部达成了高度共识——多瞄准,少开枪。如果项目估值被推高了,就不要去追,投不进去了,宁愿等着。”

“尽管这个过程中会失去一些机会,但回过头来看,可能正是我们的谨慎和不凑热闹、不追风口救了我们,这种案例比比皆是。”甘世雄感慨道。

从2016年开始,“医疗”几乎已经成为VC/PE们必谈的关键词,加上疫情的影响,一批批投资人高歌猛进,大额融资频频出现,与之伴随的还有令人惊叹的高估值,而这一被提前透支的数字也导致众多企业要么持续融资有压力,要么上市就面临着破发。

当明星项目上市即破发,股价低迷难退出,一批追风口的投资人选择抽身离开,医疗各个细分赛道的项目估值开始松动。盛山资本团队观察到,他们深度追踪的创新药赛道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去年领域内的大部分企业还执拗着谈估值,但今年普遍下调了预期,渐渐回到了合理的估值水平之上。

如果说过去三四年VC/PE属于浮躁、盲目砸资金投医疗的状态,今年大家更倾向于投离变现和商业化更近的。现阶段,医疗行业已经进入到一个深水区,这里不再是唯技术论,“技术并不能包打天下,企业还是要具备商业化的能力,将临床需求实实在在地转化成为好的生意。”

外界噪音起起伏伏,投医疗的人来来往往,但都并未影响到盛山资本,这支扎根在医疗产业里的队伍依然保持淡然,他们坚信中国医疗健康永远波澜壮阔,需求远远没有被满足,机会非常多。

但做投资需要有很强的纪律性,医疗投资则更甚。而于盛山而言,他们更希望在合理的预期区间、合理的估值体系里,投到最好的公司,并辅助其成长。

“行业内很多人喜欢参与热门赛道,大家热情高涨,泡沫也很多。”于越提到了当下十分热闹的合成生物赛道,“我们边看边学,很多项目的估值忽略了技术研发失败的可能性,也把商业竞争过于简化,这意味着这些投资的失败率很高。”

每年,盛山资本都极为克制且理性地将投资节奏保持在3-4个投资项目。“站在LP的角度,我们需要将失败的概率降低到30%以下,因此每一次出手都尽可能做到全面的研究,保持谨慎与敬畏之心。”于越说。

医疗是回报周期非常长的行业,需要耐心的资本,不只是简单地从财务回报、风口、市场热度等层面决策,而是更综合理性地看待和理解一家医疗企业的“长期”,做推动产业健康前进的协同者。从这个维度来看,慢亦是快。

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低谷,医疗行业泡沫渐渐出清,情绪正在回归理性。这也意味着,过去那一套“砸钱投赛道”的理论已经不再适用了,精耕细作,方得始终。

正如甘世雄所总结的那样:“不管市场如何变,我们喜欢的企业一定是有自我造血能力的企业。在低谷中,盛山可以与它们肩并肩一起扛过周期。严冬再长、再寒冷,总归会过去的,相信春天一定会到来。”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周佳丽,原文:https://people.pedaily.cn/202211/503853.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