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由同名科幻小说《永生之后》改编的舞台剧,在上海上音歌剧院开启了首场演出。小说原著作者为携程集团董事局主席、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舞台剧《永生之后》则由上海冠佑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制作出品,知名话剧、音乐剧导演周可执导。
《永生之后》的故事,以“永生药”的发明为背景设定,描绘了一个因为“永生”而停止繁衍和代际更迭的人类文明。梁建章创作的初衷在于,将自己对于人类未来与社会创新的思索,融入到一个具象的科幻故事中,并激发大众对于生命意义、文明传承等更宏大命题的思考。
图注:《永生之后》舞台剧现场剧照
探讨“生命的意义”是该剧*创作初衷
故事脉络中,永生和繁衍后代是*的导火索。“长命区”和“生死区”生活氛围也是冰与火的存在。选择服用长生不老药的人们生活在“长生区”,生命可以无限延续,但随着人口数快速增长而被禁止繁衍后代,社会创新停滞,畏惧风险与挑战。而选择不服用长生不老药的人们生活在“生死区”,要面对生老病死,但也真正感受到生命的可贵,这里的人更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
“去探索,创造,和爱。”是这部作品的主题。故事中“生死区”的黛玛,闯进了“长生区”男主角杰德的世界。当杰德遇到洋溢着青春气息的黛玛,爱被重新点燃。而两人将共同面临是否选择永生,是否繁衍后代以及思考未来科学真正要改变和颠覆的是什么。
在《永生之后》的故事中,随处可见梁建章对于“生命的意义”这一哲学思辨的“探讨式呈现”。“创新与传承”是他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他认为,人类需要深度思考,来关心一些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哲学问题。“相对于宇宙的浩瀚,生命固然短暂和渺小,但只要存在爱情、亲情以及生死,渺小的人类就可以无限延续,从而孕育无限的创新,并将其在空间和时间上无限传承。”梁建章写道。
在科幻迷看来,《永生之后》某些方面致敬了火爆全球的《三体》,但依然是以梁建章思考生命意义为内核。《三体》中“黑暗森林”的设定,在中国互联网行业中是尤为热门的谈资,梁建章却在《永生之后》中,颠覆了“黑暗森林”的概念,并将“永生药”设定为外星生命锁死地球科技创新的阴谋。
戏剧预设社会创新阻力探索太空引遐想
当社会缺乏创新、活力将会是什么场景?在普及了“永生药”的长生区,人类平均寿命到达了一万岁——随之而来的,则是整个社会对风险的极其厌恶,年轻人成长速度极度减缓。在故事中,一位非常优秀的年轻人晋升需要等待10年,60岁以下都被认为是“年轻人”、应该做最基层的工作。
很多熟悉梁建章研究的学者认为,这与梁建章《人口战略》中描述的日本企业老龄化“阻挡效应”非常相似。20世纪70年代,日本有近32%的经理的年龄在35岁以下,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一比例下降了近一半,只有16.4%。《永生之后》用了一种戏剧化手法,将“极端老龄化”对社会创新的危害做了更生动的描述。
有趣的是,《永生之后》在故事的结尾,用宇宙探索作为平衡“永生还是创新”两难选择的关键技术:这在现实中,与诸如美国企业家马斯克对太空旅行的执着也有相通之处;另外,6月29日,英国亿万富翁理查德·布兰森创立的企业维珍银河公司,已经成功将*批付费客户送入太空边缘、并返回了地面,引发社会各界的热议。
作为“创新+旅行”两方面都最为*的太空旅行,成为了梁建章在科幻故事中开出的“*药方”——这也使观众更加好奇梁建章下一步的创新与研究方向是什么。
据舞台剧导演周可介绍,《永生之后》运用多种“沉浸式”演出的技术,通过多媒体投影和舞美结构在平面空间里营造立体感与纵深感,把这个宏大深邃的故事“具象化”地呈现到观众眼前。“生命最本质的意义这种话思考,我觉得戏剧未必会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但是我们抛出我们感兴趣的话题,我们期待跟观众共同去探索这些话题,共同去思考,当下跟我们有连接的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