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产业投资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解析
本文作者系盛世方舟高级副总裁徐啸晨
近年,随着新一轮科技浪潮的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产业飞速发展,经济呈现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共享化趋势。以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知识经济、共享经济等为代表的新经济,正逐步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激发新动能的“新引擎”,新经济产业也一跃成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相对于重资源投入的传统产业,各区域新经济产业的发展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越早抓住机遇就越有可能占据竞争优势。然而,地方政府在生产要素成本、人力成本、环境资源禀赋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日趋弱化,屡见传统招商引资手段在引资方式、制约机制、政府职能发挥等方面存在弊端。传统招商引资方式的成效减弱,优质企业分布的不平衡现象加剧,制约了部分地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挤压了优质企业的成长空间。而与此同时,新经济产业发展理念不断更新,对于当地的产业基础、人才环境、融资方式、营商环境等因素的考量更趋客观理性。
在此背景下,以基金工具的综合运用为纽带,引入市场化机构,通过市场化投资的手段为区域导入新经济产业,有助于高效地促进产业、项目、人才等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与平等交换,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并拓展升级了地方招商引资工具,成为地方政府资本招商、基金招商等先进理念的有益实践。同时,新经济产业在原有发展基础上获得了更为有力的资金、基础设施、市场环境及政策法规支持,成为新时代背景下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利器”。
一、新经济产业投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一)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亟需新经济产业
区域经济竞争力通常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指地区长期积聚的竞争优势,例如沿海发达地区的先天区位优势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产业发展优势。另一部分是指地区通过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的区域竞争优势,此种优势是靠地区后天自主发展区域经济的结果。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遇到了瓶颈。部分地方政府依靠低生产要素成本、低劳动力成本、牺牲环境承载力的方式发展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各地政府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意愿较为迫切,主要体现在下面三方面。
一是希望吸引高附加值、低污染的产业。环保问题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将污染防治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原有的“先污染再治理”的发展方式已不符合当下要求。
二是希望打造总部经济,减少土地资源使用。全国重点省市地区普遍面临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局面,发展集约型经济、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值成为地区经济考量的重要因素。实践表明,总部经济在并不大规模地占用土地的情况下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外溢效应,如税收供给效应、产业聚集效应、产业关联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就业乘数效应、资本放大效应等[1]。
三是希望调整人口结构。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新增出生人口数量连续多年低于预期,人口增量发展遭遇瓶颈。存量人口结构的调整成为各城市提升健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点关注指标,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希望借助产业的转型升级带动人口结构的调整。
新经济产业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通常会定义为具有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行业,这一类行业通常具有高人力资本投入、高科技投入、轻资产、可持续快速增长等特点[2]。在较少占用土地资源的前提下带来高附加值产出的新经济产业已成为地方政府的发展共识。随之吸引而来的高层次人才进驻,可提升区域人才的总体水平,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新经济产业发展关键在于行业龙头企业
新经济产业受资源、人才、政策、发展基础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不均衡,部分省市聚集了绝大部分的优质产业。例如,电子品牌企业研发中心高度集中在九大城市,集成电路设计高度集中在四大城市,集成电路制造工厂集中在八大城市,先进制药产业集中在全国十五大城市,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业集中在四个一线城市与杭州,新能源汽车企业总部均在大城市等[3]。新经济产业资源聚集的现象也加剧了其他地区对于先进产业、优质企业的渴求。
有学者认为,应当侧重在主导部门和具有创新能力行业聚集的地区或大城市重点发展建立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带动相关地域发展[4]。地方政府将工作中心放在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上,将有利于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并有效增强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新经济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可以有效促进其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与此同时,随着新经济龙头企业的不断发展,这些企业也能成为所在区域的新名片,提高城市自身知名度。
以特斯拉上海生产基地为例,特斯拉上海工厂落地后,特斯拉凭借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让全世界相关行业人士及行业资源聚集上海,其自身也迅速成为上海的新名片之一。同时,特斯拉上海工厂的发展也聚集了大量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在硬件需求不断增加时,加速带动了产业聚集。此类新经济龙头企业,能够吸引聚集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为区域经济注入新活力。
(三)产业投资基金是招引新经济企业的最有效工具
新经济产业由于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多处于成长初期,具有较多不确定性,因而融资难度较大。
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侧重于选择已有稳定的经营与盈利模式、安全性更高、信贷资金保障度更好的成熟型企业;企业类型方面重视大型央企、地方国企,对民营企业支持力度不足;产品设计方面注重对企业现金流、物流、信息流的管控。新经济企业通常尚未挂牌上市、主体信用不足,发展初期重视成长而非迅速盈利,存在长期亏损的情况,从而导致新经济企业难以获得传统商业银行等间接融资支持或融资成本较高。
另一方面,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中占比有限,难以大规模支持新经济产业发展。资金来源中机构资金占比偏低,资金供给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有待提升。资管新规等政策发布以来,直接融资规模进一步收紧,加剧了市场募资难度,新经济产业融资难现象日趋严峻。
新经济企业通常需要较长的研发周期,在传统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更为需要长期资本的支持。只有长周期的资金,才能够匹配长周期的新经济企业的收益预期。以股权投资为核心方式、以基金为工具的产业投资是帮助新经济企业实现直接融资的最有效手段,同时能够协调和平衡各方诉求和利益。地方政府通过新经济产业投资,可有效解决上述新经济企业的融资难题,建立吸引新经济行业龙头企业落地的基础,培育新经济产业发展环境,从而加速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
二、新经济产业投资运作模式
在各类政策驱动下,各地方政府逐步改变旧有理念,希望通过“拨改投”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投资于新经济产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资本招商”、“基金招商”等新型招商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区域接纳。回顾我国创投发展历史,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资金参与新经济产业投资采用了以下几种运作模式。
(一)国有创投机构直接投资模式
国有创投机构多由政府主导,隶属国资委管辖,资金来自于政府财政,根据政府产业导向进行投资。由于激励机制、决策效率等因素,国有创投机构在对外投资决策、运营方式、管理模式、投资对象等方面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意识到了国企创投直接投资模式存在的问题,开始逐渐从直接投资模式向政府引导基金模式转变。
(二)政府引导基金模式
2008年10月,十部委发布首个引导基金运作规范,即《关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设立与运作的指导意见》。2016年以来,全国各地政府引导基金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该模式逐步被各地地方政府接受,且已逐渐成为地方政府进行产业投资的主流手段。
目前,政府引导基金模式多由政府授权具备相应职责和能力的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作为投资管理平台,由该受托管理平台行使政府引导基金的出资人职责,通过阶段性参股子基金方式间接支持区域内企业。
政府引导基金的运作管理通常受到地方政府制定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制约,在子基金的筛选投资与投后管理上相比市场化基金有更多的限制。
与市场化基金相比,政府引导基金有着不同的定位和功能,其本质是在单纯通过市场配置股权资本效用失灵时,由政府设立政策性基金,加强股权投资的政府资金供给,发挥政府协调、调配职能和财政扶持功能。地方政府希望通过政府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形成良性循环。
(三)专项招商基金模式
相比传统产业投资,新经济产业投资前期论证、项目研判难度更高,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对决策的要求非常高。从而出现了传统政府引导基金投不出去,或者投出去,但完成不了引导产业发展的现象。相比之下,更为专业化、市场化的专项招商基金成为了越来越多地方政府进行新经济产业投资的新选择。
专项招商基金在财政资金的使用上,能够较好地撬动综合实力较强的产业方资源,围绕产业方的业务落地诉求,根据其业务发展所需资金及用途制定融资方案,使得地方政府与产业方围绕同一战略项目进行投资协同。
同时,通过政府参与的专项招商基金,可撬动外部金融资源,协助企业获得低成本债权融资并实现股权层面的深度合作,形成股权与债权相结合、短期招商成果与长期经济效益相结合、优质企业引进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的专业化方案,统筹整合多种资源要素,为新经济企业顺利落地提供坚实保障。
同时,在专项招商基金的运作管理上,引入第三方专业管理机构,能够有效实现地方政府与新经济企业的市场化高效对接。专业化、市场化的第三方管理机构深度理解地方政府能够提供何种资源、愿意提供何种服务,同时从产业方需求出发,深入研判新经济企业落地的真实需求,组织协调相关资源、定制资本招商方案,将基金收益安排、让利机制、风控措施等与产业方实际落地发展情况挂钩。以此,为地方政府与产业方之间筑起沟通桥梁。
例如,为了服务新经济企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盛世投资构建了新经济总部项目投资平台盛世方舟。盛世投资以资本为纽带、以产业为切入口,整合资金、税收、土地、政策等各类资源,通过基金投资和金融工具综合性解决方案为抓手,为区域落地新经济企业总部项目,为地方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新经济产业集群培育注入新动能,同时,为区域招商理念的更新和招商模式的探索提供有益实践经验。
三、新经济产业发展总结与建议
新经济产业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需要创新探索更加合理可行的政策体系和投资模式,以提升新经济产业投资的效果,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动力。
(一)打造新经济企业生态圈
地方政府应当持续支持鼓励对新经济企业的研究、跟踪和宣传,构建分层分类的企业支持体系,支持新经济企业发展。除了新经济产业的行业龙头——独角兽企业外,还应关注早期创业企业,重视“创业-蹬羚-独角兽”整个企业成长链条的衔接和培育,为不同阶段的企业提供不同的扶持措施,打造完整的新经济企业生态圈[5]。
(二)关注传统行业中的创新者
随着中国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传统制造业与新经济产业跨界融合已成为市场发展的重要趋势,并由此构建出由消费者驱动的全新商业形态。这些传统行业中的创新者,将会成为行业内其他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参与全行业转型升级的参考典范。同时,这些创新者也将成为新经济与传统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桥梁。
(三)以创新模式投资新经济龙头企业
地方政府应改进原有财政资金使用模式,更高效地采用市场化、专业化的投资模式,参与对新经济龙头企业的扶持,发挥龙头企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同时,要宽容失败、鼓励创新,充分发挥长效管理机制优势。建议政府部门出台对专业团队的科学考核评价机制和委托管理机制,做到权责对等,激发专业团队内驱力,提升管理效率。
[1]《济南中央商务区打造总部之城》,宫燕,走向世界
[3]《详剖8大中高端产业分布谁是下一个产业高地》,炤寅,产城
[4]《创业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性分析——以南京为例》,丁涛,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5]《从科技小巨人到独角兽企业》,王立军,杭州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