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型”推荐
新案例:《蛮子文摘》
爱玩微博的天使投资人薛蛮子将微博上的资讯进行汇编与评论,做成独立的电子杂志《蛮子文摘》,在App Store上线后表现抢眼。其中板块包括时事、说史、创投、公益等,据说会有一个维护团队来为他筛选信息,最后经薛蛮子本人审核。薛蛮子还表示,短期内,此应用都会是免费。除此之外,国外也有明星推荐书籍或产品的网站,有可能成为一种独立的生意模式。
加入“社会化”元素的数据分析,才是好推荐
林承仁:无觅创始人
我认为搜索和推荐是两回事,搜索有明确的目的性,但是在很多场景下并不适合,比如看文章,肯定不是搜一篇然后看,再搜一篇再看,这不符合阅读习惯;另外,你经常不知道自己对什么会感兴趣,直到看到后才感到喜欢。在人们的互联网习惯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只是之前没有挖出来而已,像大众点评等LBS相关的应用,本质也是在推荐。
目前市场上的阅读器或阅读社区,普遍有两种做法:订阅或根据用户喜好进行推荐。RSS订阅不能算是个性化,订阅哪些就只能看到哪些,我们目前的做法是后者,通过分析用户喜好,然后进行推荐。不过,到底哪种更适合用户,或者是一个介乎于二者之间的做法,我们也还在摸索之中。
另外,很多产品认为阅读是私人的活动,我的看法是,就算你推得再准,用户还是会有阅读疲劳,他会愿意一直用某个阅读器的主要原因是,他的朋友也在这里,或者他认同的人在这里发表观点。国内原创内容太少,高质量的反而是用户的评论。所以我们会以社区的形式去呈现。
去年开始,很多公司重新来做阅读器,我觉得是乔布斯救了大家一命:移动互联网爆发,iPad或者智能终端变多,人们拿着它,要么阅读,要么玩游戏。那么我们这些公司的风险在哪里呢?版权方面,看似有点麻烦,其实并没有,只要你做得很大,例如拥有几千万用户,和内容提供商谈分成还是不难的,甚至可以做收费的*内容;比较大的风险是,阅读器的用户粘度不高,用户对产品的切换成本很低。所以我们做社区,也希望把用户的关系黏在这里。
另外谈几句中国的互联网环境。我曾参与亚马逊推荐系统的开发,回国后做无觅,最早的产品是浏览器上的插件,以此直接获取用户的浏览数据,这在美国是很正常的做法,但是在中国,做插件简直就是没可能。我回国几年发现,在国内做新东西的难度很大,互联网圈的大公司还是那几家,风投敢投资的,也多是“Copy2China”的模式;中国对创新也没有什么保护措施;每家都抄美国的,国外一款新产品出来,很多人一窝蜂上去,只要你没有迅速做大,你的价值就显得很小,就肯定会萎缩。这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很容易把市场做滥了。
但是在美国,如果有人抄袭某家公司的新模式,用户会反感抄袭者,甚至集体去抵制,抄袭者也很难拿到投资。
有消息称阅读器Flipboard 和Zite进中国,我比较武断地说一句:他们进中国肯定会失败。中国市场太有自己的特色了,全球技术*的公司是谷歌,都无法搞定中国市场,更别提其他人了。没有一个真正国外的产品在中国能做好,当然,国外的东西,我们差不多也都拷贝来了。
推荐是对的方向,但不一定是赚钱的生意
朱建秋:上海麦路CEO
凡是“推荐”类应用,最后的目标都是“让合适的人,看到合适的东西”。三种分类中,“社会化”推荐是根据相似性,看朋友的喜好再去协同比对,这种商业模式不光需要技术,还需要懂一些社会学和心理学;“数据分析类”推荐,比如个性化阅读,在技术上并不难,随着智能手持设备的发展,发展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而且对用户喜欢的数据可以抓得很准;“意见*型”类推荐,如果只是名人自己喜欢,拿出来分享,并没有问题,如果涉及商业,人们又会怀疑:名人推荐的商品,真的会是他(她)自己喜欢的么?
诸如Clothes Horse这样的公司,在中国很难做,因为中国电商公司一定会问它,做这个可以为自己带来什么。首先,在独立电商而非淘宝上去布置插件,本身就非常困难,这是我的经验;第二,它是否能增加订单?中国电商的退货情况是否普遍因为尺寸不合?此外,电商网站是否没有写好关于尺寸的规则,而且用户也不容易注意到?在满足这些条件后,即使Clothes Horse能够让用户不看提示也能买对尺寸,它本身的功能点还是太窄了些。
我认为,有些商业模式,在美国行,在中国难。美国一些很小很专的商业模式也可以做成功;但是在中国做第三方插件就很难挣钱,在中国做新产品,一定能够要有个自己的应用面和功能点,不能依赖于某个平台。如果两者都是小公司还可以合作,如果对方大一些,肯定会自己做,大公司其实都很封闭。即使投资人觉得这些小应用很靠谱,这些公司自己去找客户的时候也会遇到源源不断的困难。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创业邦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