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6日下午,雷军在位于北京望京地区卷石天地大厦14层的会议室里结束了一场规模不大形式简单的媒体沟通会。会议室是雷军的一个投资公司“顺为”的,选择在那里一来是因为这个媒体沟通会上雷军宣布新一轮融资2.16亿美元,二来是因为在下面整整三层半的小米公司办公区内,所有的会议室都被改造成了办公位,就连原先设计的办公位过道都搭上桌板摆上电脑坐上员工,成了小米公司员工的办公区域。
媒体沟通会的形式特别简单,被邀请来的十几家媒体的记者在会议室里围着桌子坐,雷军坐在桌子的一端,然后雷军就开始讲。话题其实很简单,*是宣布小米公司刚刚在端午节那一天(6月23日)完成了新一轮融资,融资金额达2.16亿美元。第二件事是雷军面对媒体开始仔细的算小米手机的成本账。这本来是一件完全不必要的事情,但是因为一个多月来,奇虎公司董事长周鸿祎在微博上持续质疑和猜测小米手机的成本,引发了网络上和媒体们的广泛关注,雷军说:“周鸿祎在360上市的时候自称是中国第三大互联网公司。现在第三大互联网公司这么关心我们,质疑我们,批评我们,我们不回应一下不合适。”
于是,这一回应,雷军就滔滔不绝的回应了两个多小时。
算账:一台手机的成本账簿
从5月4日周鸿祎在微博上宣布360也要做手机开始,小米手机的成本就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围绕着有关小米手机是否暴利的话题开始在网络上、微博中争论不已。雷军觉得这些沸沸扬扬的争论完全曲解了小米手机的实际情况,更重要的是,在雷军和他的小米公司看来,周鸿祎在近两个月时间里对小米手机的成本反复“猜测”、“揭秘”、“质疑”是别有用心的造谣和诋毁,雷军认为依靠微博这种言微口杂的平台上无利于真相的澄清,他选择了用将近一个下午的时间来和业内媒体一起“算账”,一起算算一台手机的成本到底应该是怎么构成的。
元器件的采购成本并不等于手机的成本。事实上这只是一台手机复杂的成本构成中的*个组成部分而已。对于一个手机企业来说,在设计好手机决定要生产的时候,首先要选择元器件的供应商,然后需要为他们从元器件供应商那里定制的手机元器件预先支付一笔叫做NRE的供应商研发费用,还要为部分元器件生产的模具支付模具费用。当然,这笔费用都是一次性的成本,未来手机产量越高,这部分成本就会被摊的越薄。在这之后,就是组成一台手机的每一个元器件的采购成本,如果采购的是进口元器件——对于手机这样的科技产品,高性能和品质的元器件大部分还是需要依赖进口,那么还需要支付海关关税、海关代征增值税、进口代理费等费用,与此同时,如果企业没有外汇,那么还会有换汇带来的成本。接下来是请代工工厂将这些元器件加工、组装成一台手机的加工成本,这还要加上一台手机组装完成后需要的包装等辅助产品的费用。而在生产组装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生产损耗,会带来进一步的损耗成本。随后为了销售出这一台手机,还有包括仓储、物流、渠道、收款、保险等销售成本。除此之外,像手机这样的产品,核心技术和元器件技术都在别的公司手中的话,手机企业还需要支付各类硬、软件的专利费用。再加上所有企业都需要指出的各类税费、研发成本和运营成本,这就基本上构成了一台手机产品的主要成本。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民间常算的手机元器件零件价格之和,其实和一台手机的最终成本本身还有巨大差异。举一个苹果公司iPhone的例子。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苹果公司有着详细的财务报告。根据苹果的财报来看,苹果一台iPhone的平均售价约650美元,而iPhone产品的毛利率约58%,一台iPhone手机的成本在270美元以上。而民间各种组织对iPhone拆解后得出的iPhone元器件的成本约为188美元,两者相差超过30%。
困惑:天下只有小米不能赚钱?
其实在这两个月来围绕这小米手机成本的问题产生的诸多纷争已经让很多业内人士非常困惑,本来一个非上市公司的产品成本和销售利润应该是完全的企业内部事务,但是由于雷军曾经公开宣称“小米手机硬件不赚钱”,于是小米手机如果赚钱了,似乎就成了一件不光彩的事情。雷军说:“一见面就问一个企业你赚钱了没有,就好象你问一个人,‘你穿内裤了没有’一样。”这是一个无论你怎么回答,对方都可以质疑你的问题,因为你横竖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脱下裤子让别人看你穿了还是没穿。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喜欢不喜欢穿内裤是一个人的喜好,只要他没有光着屁股上街有伤风化,我们毫无理由去怀疑街上任一个人的长裤里面有没有内裤;一个公司产品的具体产品的成本和盈利本身也是一个非上市公司完全内部的事宜,只要这个公司没有假冒伪劣价高质次。
事实上小米手机之所以能够成为众矢之的,也是因为小米手机的成长相当迅速,小米手机的市场反响出人意料的好。早在2011年8月份,小米手机刚刚发布的时候,手机业内人士对小米手机年销售量的最乐观估计也就是30万台。然而实际上仅仅在2012年5月份,小米公司就销售出70万部小米手机,加上其他的零配件,整个5月份小米公司的含税销售额超过了14亿元。根据小米公司公布的数据,到今天为止,2012年6月中旬,小米手机已经累计销售超过300万台。可是面对这样业内业外都有些羡慕嫉妒恨的成绩,小米却感到非常困惑。小米公司主管营销的副总裁黎万强就非常困扰:“我们销售这么火爆,应该很自豪才对,为什么我们现在好像有点灰溜溜的?”
这种困惑也许来自于人们对雷军曾经的“不赚钱”的宣言的误读,也许来自于用户们对于互联网模式免费产品的习惯性依赖,又或者来自于中国用户对各种国产“性价比”产品的忽悠曾经给他们带来的不愉快回忆,甚至还来自于一些网上言论的误导。不过只要环看四周,你就会发现用户既然能够接受一部iPhone的毛利率能够占到它售价的58%,说明用户并不在意一个公司是否赚钱,或者这个公司赚钱多还是少。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在是一个消费者的同时,也是一个生产者。一个合理的逻辑是如果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赚钱,自己多赚钱,那么他没有理由去反对别人赚钱、多赚钱。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Donews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