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打造富豪排行榜的胡润曾说:“在中国,一个企业能做十年就已很不容易了,能维持到第四代的可能只有0.1%。富不过三代有两个原因:其一,随着一个家族的发展,子孙渐多,所以到第三代的时候,他们手中各自持有股份,很难保证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其二,一部分企业发展的模式是*代开创、第二代管理、第三代消费,可能到了后面,品牌还在,价值已经不在了。”
有产家庭的财富该如何传承?
其实,“富不过三代”魔咒的奥秘就在于继承模式。个性十足的富二代已经开始从上一辈手中接收股权和企业管理权,未来十年将是他们接班的高峰期。如何合理安排家族的股权、职位传承,作为父母到底该给孩子留下什么?房子、车子,还是企业?
世界上没有比免费更贵的东西,如何传承财富,才能让后代保持对财富的“饥饿感”,而不失去创造财富的能力,显然只给钱是不行的,还要教给他们创造财富、保护财富的能力,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引导他们在财富的辅助下,拥有健康、积极的人生。
财富传承“钱”规则
斯蒂芬·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写道:“一个人生命中*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途中,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对于大部分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二代来说,从其出生时就身负传承家族财富的使命,根本不用等到年富力强时再去顿悟。
对于家族企业,执掌者的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未来的成长曲线,所以,家族企业的财富传承如同皇权更迭,既可能孕育转折涅槃的机会,也可能是家道中落的起点。
职业经理人,靠边站
今天的中国舆论场,推崇代表着先进管理思路的现代企业制度,学者们也在反复论证管理权和所有权分离的诸多好处,也许,家族企业并不是那么意气风发,在被提及时甚至还裹挟着一些忸怩、朴素过分的土气,但事实是,家族企业的生命力毋庸置疑。
克林?盖尔希克研究发现,家族企业在世界企业中占65%~80%,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0%属于家族企业。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也发现,"大部分企业包括美国和所有其他发达国家都是由家族控制和管理的。"
家族企业不仅具有数量优势,也有不可小觑的竞争优势。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创业领导力讲座教授Randel Carlock指出,金融期刊的一些专题研究在对标准普尔500指数内的家族控制企业与非家族控制企业的表现进行对比后发现,家族企业的表现略胜一筹。
在中国,哪里有商业喘息的机会,哪里就有破土而出的家族企业。
市场的闸门打开,家庭与家族规则轻而易举地从根深蒂固的传统中浮出水面,被创富者用以建立新的集体认同。中国大部分的民营企业,以家族企业的形式"摸着石头过河",看似原始、粗粝,却是生命力最强的草根生存和蓬勃模式:亲情做担保的融资,使创业启动资金短缺的问题迎刃而解;创业*能力欠缺、员工素质不高,都被"为自己和亲人干"的热情与不遗余力所弥补;所有权与经营权、受益权的高度统一,身兼老板和员工,使得磨洋工、开小差、吃里爬外、中饱私囊等种种见不得光、拿不上台面的小动作也难觅踪迹。
直到今天,家族经营模式仍是民营企业的主体模式,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庄聪生表示,根据估算,家族式经营的企业占民营企业的95%以上。除了旗帜鲜明地表示"做没有家族的家族企业"的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以及辞去电器董事局主席及董事职务的美的创始人何享健等少数企业家外,不管本土舆论多么痛心疾首地列举家族企业的种种弊端,大部分民营企业家仍不为所动。
企业家对家族企业的执著,注定绕不过继承。与管理权和所有权分离的西方家族企业不同,中国家族企业的继承为"双重继承",这源于富一代对职业经理人的忌惮。经济学家钟朋荣道出了他们的部分心声:"很多人包括专家都在呼吁把企业交给‘阿姨’去养。谁不想自己轻松呢?但中国有几个‘阿姨’能让人放心呢?刚把小孩给她,她就宰了吃了。"职业经理人在中国的名声并不好听:自身爆出道德瑕疵坏了"企业一锅好汤";临阵倒戈与外来资本联手"鸠占鹊巢";与创业者"道不同不相为谋"被迫辞职,转身便历数企业种种罪状……过程让人寒心,结果大都惨烈。如此"狗血剧情"多了,民营企业家对其更为忌惮,职业经理人也声名狼藉,更加落魄。"任人唯贤"不如"任人唯亲",不管从血缘关系亲疏还是年龄优势上,传承给他们的子女都合情又合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凤凰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