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那条名叫知春的路:16位创业者回忆灰色创业故事

与中关村核心区和五道口相比,这里氛围单调,餐饮粗糙,缺乏娱乐。但是,这条路流淌着四通、金山、小米的传奇故事,那些胆大妄为的创业者和野心勃勃的极客。一代过去,一代又来。无数从这里黯然离去的创业者证明,这是一条现实主义的道路。
2013-10-24 13:54 · 创业家


探路者:在知春路买了两层楼

探路者成立于1999年,中国*的专业从事户外用品研发设计、组织外包生产、销售的公司。公司的营销网络遍布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标准化门店近700家。自1999年创建以来,探路者以年均超过50%的复合增长率在健康成长。

 我与知春路

  我们在2009年开始买楼,上市之前买了一层(锦秋国际大厦21层),上市之后买了一层(24层)。那时候价格还可以,21层每平米1.9万元、24层每平米是2.7万元。现在差不多翻了一番,每平米5万元左右。

  一开始我们在海淀香山,从1999到2004年,在那儿度过了创业期;第二阶段是2004年搬到昌平宏福创业园,在那里有一个很小的工厂;2009年总部迁到知春路时,公司已经上市,成了业界的明星。

  这三段各有不同。

  1999年在香山南路起家时,经历了非常艰辛、非常快乐、非常有激情的创业期。我们的创业伙伴、家人都在那里,一周工作七天、每天十几个小时地处于亢奋状态。二、三十个人在一口锅里吃饭,所有的人都身兼数职,又是推销员,又是设计师,又是总经理。而且胆子超大,有些产品你从来没碰过,但是有胆量去试,这样的文化都是在那个时期,在特别艰苦的环境下练出来的。

  当时(大家)挤在两间小平房里,客人来了也不好意思让人进来,别人也普遍抱着一种怀疑的目光。通过我们的诚信,我们的说话算数,我们的理想,我们的产品品质,终于(打动了)客户。

  我们在搬到昌平宏福创业园后,开始了第二个发展阶段:引入职业经理,着力打造团队。2003年非典后,户外运动这种概念也渐渐成型,公司进入规模化发展的阶段,我们吸引了大量的设计师、销售人员、大区经理、品牌人员等。我们的专卖店、连锁加盟模型都在快速扩张,这实际是人才的扩张。在那个时候,公司(总部)设在昌平是有问题的,有些人觉得远,就不愿意来了。

  我们在2009年开始(在知春路)买楼,上市之前买了一层(锦秋国际大厦21层),上市之后买了一层(24层)。那时候价格还可以,21层每平米1.9万元、24层每平米是2.7万元。现在差不多翻了一番,每平米五万元左右。

  我看过很多写字楼,这个楼(指锦秋国际大厦)比较满意:一个是层数比较高,视野很开阔,天晴的时候能看到对面的香山,北面可以看到蓝色的燕山,做户外的人特别喜欢看到山水这种感觉。同时楼层高度比较高,3.5米,我们后来又加高了,空间感很强。

  当时(在知春路买楼)主要是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为了更加贴近市场。我们的设计师和营销人员迫切需要熟悉市场。之前,我们在昌平宏福创业园里,交通很费劲。设计师需要去看市场,把握最新的资讯(需要长途跋涉进城),到这儿后,不用再长途跋涉了。再就是写字楼的位置(好),上下班的交通(地铁公交等)也不错,招募管理、技术、设计人才要容易很多,(同时)周边教学资源、科研成果丰富,对IT公司来讲或许更加实用(但实际上探路者现在一年做到几个亿的电商平台就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帮忙设计的)。我们每周一下午都(可以)去北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打球。(不过这边的)吃饭的环境不是太好,但你不能求全责备。

  探路者属于创业板上的*批企业,上市以后对于品牌传播也有非常明显的效果。2009年到现在,公司以年均50%的复合增长率在增长。

  探路者上市以后,建立了一个研发中心,就在这个楼上,里面有零下70度的实验室,设计师从这个实验室里拿到*手数据,快速地支持研发中心的创新和品质控制。我们为中国南极、北极(探险)做户外装备,我们也为征服八千米以上的山峰的中国专业登山群体做精良的(产品)技术保障。

  公司再度壮大时,研发中心的规模需要扩建,于是又搬回到昌平一个三千多平米的基地。知春路这个地方作为一个新业务的孵化基地,新品牌阿肯诺、我们的电商团队都在这里孵化,等它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会再搬到别的地方去。而公司的战略、策划、行政,包括新业务这些关键部门始终驻扎在知春路,这里相当于公司的大脑。

  房租是(创业)公司必须考虑的成本问题,经过几年的发展,知春路这边的成本已经不算低。我觉得政府部门能帮企业家做一些商业环境的改进,例如一些新项目的支持,给一些人才优惠政策,多解决一些员工的户口指标等。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创业家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