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之难
可以看出,这些年鸿海急于寻求转型和走出代工“紫禁城”的路径,不过理想和现实之间仍有差距。最初,鸿海希望依靠渠道先行,做好渠道在中国大陆的深耕,并利用代工优势从厂家低价拿货,赚取贸易领域的份额。
渠道是鸿海向产业链延伸的关键部分,承载着从代工王向商贸、物流和科技服务转型的梦想。这些年鸿海做了多起类似的渠道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
最近又传来了坏消息。6月10日,有台湾媒体报道,鸿海集团旗下公司广宇已经抛售了其持有赛博数码公司48%的股权,这被外界解读为,鸿海彻底退出中国大陆3C渠道市场的实体店。赛博数码是鸿海旗下最后坚持的3C渠道,迄今已经成立15年。此次的股份出售,使鸿海旗下的广宇投资亏损额达到230万美元。
一位鸿海内部负责渠道的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渠道败北的一个重要原因来自于货源,即便是全球*的代工商,货源仍来自二、三级渠道,在与厂商合作中不具话语权。此外,鸿海还忽视了本土大鳄苏宁等渠道商长期想要开拓农村市场却积年未成的事实,也忽视了乡镇连锁店甚至夫妻店在当地的强大竞争力。
“在中国大陆一二线城市的渠道商多带有商业地产属性,也是鸿海水土不服的原因,其庞大的体系架构在决策上的速度也不如当地的渠道商。”该位人士表示,正如美国百思买曾想调动全球采供资源为中国市场服务,同样未能成行。
鸿海在渠道上还曾做过的尝试包括,与麦德龙合资的大型卖场万得城、欲发展万家连锁店的万马奔腾、3C在线零售的飞虎乐购等。经济观察报获悉,就连去年鸿海和美国RadioShack合作的年内开展150家社区3C店的计划,目前也仅有3家。
渠道不畅通,鸿海集团就无法实现“依靠旗下代工的3C产品实现贸易为先”的目标。自今年起,集团无意再提由“工—技—贸”向“贸—技—工”的转变,在此之前,鸿海定义贸易、技术和代工三者的顺序,以实现集团的转型。
如今,鸿海集团的定位被再次重新定义为“科技服务型”公司。
没有大陆的渠道,鸿海打造实体店的梦想已经落空,难以推行后续的诸多计划。为此,郭台铭有意与阿里巴巴展开线上合作。阿里巴巴的招股说明书显示,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阿里旗下的天猫已是中国*的品牌商和零售平台,2013年,阿里巴巴旗下的手机淘宝等移动客户端的成交总额达2320亿元,占中国移动端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的76.2%。
这一次,鸿海希望借力天猫,将旗下产品深入中国大陆市场进行销售,包括本次富可视品牌手机。上述知情人士透露,鸿海新成立的富联网公司则负责与天猫直接对接。
有消息称,鸿海将在天猫即将到来的“年中促”活动里,拿出相当规模的资金和库存,向小米、华为等一干中国大陆本土制造的手机品牌宣战。
一位不愿露名的业内人士认为,鸿海此举实在为阿里做嫁衣,阿里在意鸿海加盟对未来阿里上市的造势,多于在意其富可视品牌手机的销量,“毕竟,富可视本身是B2B品牌,富士康虽然盛名已久,但也是企业品牌,都不是电子消费领域的知名品牌。”该人士指出。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经济观察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