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储存技术在物联网和大数据日益普及的今天已经显得不再那么神秘,各大公司也在争先推出自己的云储存服务给广大的用户,最直接的产品就是推出了类似于网络硬盘或者网络U盘的私人云储存应用。云储存应用产品储存文件的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储存环境较稳定,不会出现因为U盘或者硬盘的损坏或丢失造成用户文件遗失的问题,虽然从理论上来说云储存应用也是一种通过网络传输的储存介质,都会被各种不可抗因素导致数据损失,但是就目前互联网环境来看,数据提供商对于数据最基本的保护还是做得比较到位的。用户不用担心自己的数据因为意外原因丢失。各大公司同时也根据自己的实力以及公司本身的定位和风格推出了不同类型的产品以及服务。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国内外目前比较主流的几款云储存应用产品,从多方面总结分析它们的优缺点以及一些改进的看法以供读者参考。
本次云储存应用的盘点选取了国内的百度云、360云盘、迅雷快传、115网盘、新浪微盘、腾讯微云、和国外的iCloud、Google Drive、Dropbox、微软OneDrive 几款各具特色的云储存应用进行对比,希望通过对比给你一种新的思路。
云储存的分类:云盘,多功能云平台,云服务
根据各大公司云储存的产品以及服务情况,可以将市面上常见的用户较多的几款云储存应用分为三类。*类就是传统意义的提供云端储存服务的云盘,功能单一,大容量是这一类云储存应用的特色。第二类是将云储存功能扩大化,推出平台型应用,云存储应用中整合多项功能,比如系统编辑等。在云存储不断降价的时候,希望能通过增加多元功能吸引用户。第三类就是将云存储和云计算结合,同时为中小企业开发API,作为企业用户的后端技术支持。这项服务不仅仅局限于小的个人或者小企业,甚至可以扩展到各个大企业的云技术支持。
*类:单一化云储存应用
发展到今天的云储存,在市面上已经很少有极其单一功能的云储存服务,各大公司都在自己的云储存服务的基础上添加了相应的扩展功能,但是本类应用还是主要以云储存应用容量为主打力量。代表产品有:360云盘、新浪微盘、迅雷快传、115网盘、腾讯微云。
360云盘本着将免费到底的态度对行业进行了非常大的冲击,除了提供最基本的文件上传下载服务外,还提供文件实时同步备份功能,只需将文件放到360云盘目录,360云盘程序将自动上传这些文件至360云盘云存储服务中心,同时当在其它电脑登录云盘时自动同步下载到新电脑,实现多台电脑的文件同步。云盘的初始空间是5GB,用户可以通过做任务的形式对自己的云储存应用进行扩充,扩充幅度非常大。通过下载客户端使用就能将云储存应用的容量扩充至36TB,然后登陆账号采取等级制度,等级越高所获得的奖励容量也就越大,所以,在容量上360网盘打了一张非常漂亮的王牌。
微盘是新浪微博的一款官方云储存应用,主要用户群体针对微博用户,初始空间为2GB,并且可以通过完成新手任务可以获得额外的10GB空间,之后通过每日签到可以获得容量不定的奖励。储存空间不是微盘的亮点之处,微盘主要是依附微博的社交性,将上传的文件分享后,会生成一个链接,并且能够根据提示操作简单的分享到微博中,微盘给微博用户的体验要明显优于其它云储存应用在微博中的感受。
微云是腾讯公司打造的一项云服务,您可以通过微云方便地在手机和电脑之间,同步文件、推送照片和传输数据。其主要特色就是用户数量庞大。基于腾讯公司庞大的产品生态群以及QQ用户的数量,微云也在逐步将腾讯公司旗下其他产品的储存业务慢慢融入到自己的服务中,这也就是说庞大的腾讯用户今后都将可能成为微云的使用群体。目前已经有超过1亿用户在使用微云保存文件。虽然腾讯微云的扩容方式较为简单,通过下载手机客户端登录使用后,用户即可获得10TB的容量奖励。但是这些都不重要,对于微云来说,用户的数量就是他们手中握得紧紧的王牌。
迅雷快传是老牌下载软件迅雷旗下的产品,它的精髓就是“分享”,可以说这就是一款为分享而生的云储存产品。它沿用了迅雷一直使用的会员制度,普通用户拥有20GB的基础容量,而等级越高的用户或者年费用户的容量比普通用户的容量要高出几十倍之多。除了固定空间外,迅雷快传还支持积分扩容,不过扩容的空间每月都需要按照容量扣取积分,积分可通过用户上传文件并分享下载的方式获取,点击下载的IP数量越多获得的积分就越多。因此为了维持扩容空间的使用权,用户只能不断上传新的文件并进行分享。
115网盘作为国内较早的网络储存服务提供商对于国内云储存应用行业之间的“容量竞争”好像不是非常感冒,风格整体偏中庸,似乎有种与世无争的态度。依旧我行我素的推出初始空间15GB,后期通过做任务参加活动以及签到的形式奖励容量。容量扩充程度每次几G不等。但是和360网盘或者百度云这样的T级别云储存应用来比,显然是有点小家子气了。但是老牌云储存服务商累积的经验与忠实的用户群,的确是115网盘的一笔不小的财富。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猎云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