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赶英超美”的阿里巴巴,为何如此倚重“双十一”?

围绕双十一购物狂欢节阿里和京东、苏宁等“友商”们的恶斗,“11.11”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而已;但如果对阿里的电商模式有更深的了解,你就不会奇怪阿里为什么会如此倚重双十一这样的一个“人造节日”了。
2014-11-07 11:22 · 网易科技 阳光

一路凯歌的阿里,为何如此倚重“双十一”?

  不久前,阿里刚刚公布了其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阿里巴巴这一季度营收约为27亿美元(16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53%,受财报影响,当日阿里股价大涨4%,市值一度达到2614亿美元,已经超过沃尔玛和Facebook,成为仅次于谷歌的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公司。

  看阿里这一路凯歌的节奏,果然真的要“赶英超美”了吗?

  或许,事实并非如此。在这份看似漂亮的成绩单背后,阿里的危机已经显现,敏锐的观察者发现,从阿里的财报来看,这家全球*的电子商务公司已经开始“裸泳”,一系列征兆表明,它将很快迎来盛极而衰的拐点。

  再回想不久前围绕双十一购物狂欢节阿里和京东、苏宁等“友商”们的恶斗,你也许觉得不可思议,因为“11.11”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而已;但如果对阿里的电商模式有更深的了解,你就不会奇怪阿里为什么会如此倚重双十一这样的一个“人造节日”了。

天猫和淘宝:羊毛出在牛身上

  在了解阿里的*电商模式之前,我们需要简单了解一下阿里的发家史。

  对于一个普通网上购物者而言,他(她)可能会经常上天猫或者淘宝上买东西。但是,天猫和淘宝之间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关系,说起来可能就比较复杂了,大多数用户对之都不甚了了。

  在某种意义上,如果你懂得了天猫和淘宝之间的关系,那么,你就洞察了阿里的*电商模式,也就窥见了马云的绝门秘籍。

  淘宝成立于2003年,在与eBay的三年苦战中,淘宝网的创始人孙彤宇居功至伟,2006年,淘宝依靠免费模式确立的电商领域的“人民战争”,将eBay彻底从中国市场逐出。与eBay当时的认证和收费模式相比,淘宝的免费模式更像是一场“人民的汪洋战争”,将eBay这样的美国友商彻底“淹没”其中。当然,免费也留下了不少后患,包括假货横行这样的痼疾至今难除。2007年年底,孙彤宇被马云“派往国外学习”,至今广泛流传的一个故事就是,孙彤宇接到调令状时号啕大哭,后来他就此离开了阿里巴巴

  如果说当年的淘宝是个网上跳蚤市场,那么,2008年4月成立的淘宝商城就是个阿里盖起来的平地高楼——百货商场。和跳蚤市场不同的是,入住淘宝商城的都是一些较为实力的中小商家,必须将场租费。这为2011年10月淘宝商城的“十月围城”埋下了导火线。

  2011年10月10日,淘宝商城发布《2012年度淘宝商城商家招商续签及规则调整公告》,将技术服务年费从以往的6000元提高至3万元和6万元两个档次,涨幅为5倍到10倍。同时,商铺的违约保证金数额全线提高,由以往的1万元涨至5万 元、10万元、15万元不等,最高涨幅高达150%。年内不能缴费签订新一年合同的卖家,将被清退出商城。

  淘宝商城新规既出,入住商户一片哗然,这意味着许多中小商家一下子就要拿出10多万元,才能维持在淘宝商城的运营。一些不满的商家开始在网上聚集,甚至发起对淘宝网的攻击,包括“恶意购买”——买下商品之后立即申请退款等等,最多时网上抗议的人群多达几万人。

  这场本来为迎接上市而提前准备的大面积收割,最后不得不以阿里的退让并修改规则而告终,最终阿里宣布降低入住商家的费用,暂缓执行新规。阿里痛定思痛,三个月后,淘宝商城更名为“天猫”。与原先的淘宝商城不同的是,天猫上邀列的都是些“财大气粗”的国内外知名品牌,这些商家和天猫达成的契约是:淘宝向商家提供流量和人气,而商家交给阿里足够高的入场费用:它至少包括了三块——技术服务费和保证金、佣金、营销服务费(广告和竞价排名等)。

  在阿里的发展历史上,如何定位淘宝直到今天都是个复杂而令人头疼的问题。历史上阿里进行过三次大的组织架构调整,都和淘宝有关。2006年,阿里在收购中国雅虎不久后进行了*次大调整,将旗下业务分为五大块:阿里巴巴、淘宝、支付宝、中国雅虎和阿里软件,此时,B2B的阿里巴巴是其主要赢利业务;2011年到2012年,阿里将旗下业务调整为淘宝、一淘、天猫、聚划算、阿里国际业务、阿里小企业业务和阿里云七个独立的事业部,此时B2B业务发展已陷入停滞,淘宝商城代表的B2C开始独占鳌头;2013年为准备上市,马云将阿里的业务重新组合,弄得就跟万花筒似的,一下子冒出了25个事业部:阿里云、B2B中国、B2B国际、B2C国际、聚划算、本地生活、共享业务、商家业务、阿里妈妈、一淘及搜索、天猫、物流(天网)、良无限、航旅、类目运营、数字业务、综合业务、消费者门户、互动业务、无线、旺旺与客户端、音乐、数据平台、信息平台、云OS。*不见的就是淘宝。

淘宝去哪里了?

  对于阿里来说,淘宝意味着太多。一方面它就是阿里的土壤、财富之源和“母亲”——数百万家中小店铺和3亿用户滋养了阿里最核心的业务;可另一方面,它又和免费、假货、店小二腐败、地下刷单经济等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正因为如此,在阿里上市前的招股说明书上,淘宝和天猫之间的连接只用了一个词“Traffic”(流量):淘宝提供流量和人气,天猫负责“收割”和变现价值。

阿里开始“裸泳”,双十一会是救命药方?

  (阿里巴巴近年来业绩增长情况)

  淘宝向何处去?只是利其用(流量和人气),而不能去其弊(假货和腐败),肯定不是长久之计。相信关心它走向的决不止是马云。美国投资者、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各大国际品牌及其代理人、那些做梦都在想着拥有一颗“黄钻”的淘宝小店主、普通用户都在盯着这一块“肥肉”。

  某种意义上,淘宝就是江湖。淘宝像极了中国文化中的太极图:阴的一面是阿里业务的根基所在,也有其深不可测的“水下冰山”部分,阳的一面它就是天猫的“收割机”,是腐土上生长出来的庄稼,是由无数中小商家和用户构筑的庞大底座金字塔上的明珠,这也是为什么天猫必须死死地抱住淘宝的原因所在。

  一言蔽之,淘宝就是出力出汗不出钱的那头犁田笨牛,天猫就是投资人争抢的代表着耀眼的股价和市值的那一小撮金羊毛。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网易科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