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已被证明是一个合理的营销渠道。但是,大多数品牌,包括很多电商品牌,仍然认为社交媒体不过是“漏斗顶端”的营销渠道——适合打造品牌,但却无法吸引真正的购买行为。
但 是,随着社交网络逐渐成熟,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日趋理性,社交媒体已成为电商品牌推动销售额的强大平台。事实上,Internet Retailer杂志推出的2014年500强电商企业在去年通过社交网络实现了26.9亿美元的销售额,较2012年增长了62.5%。
由于社交媒体逐步开始收费,营销人员比以前更在意除“赞”和粉丝数量等之外的实际销售结果。
为了了解*品牌是如何在社交媒体上做营销并获得可观的投资回报的,我们调查了在Facebook、 Twitter和Pinterest上销售电商产品的100个*品牌。在整整两周时间里,我们从六个方面跟踪了它们发布的帖子:1. 输入(视频、照片或文字);2. 目的(推广产品或树立品牌);3. 是否是复制的内容; 4. 是否有链接; 5. 是否是原创或是用户产生的内容(包括转帖);6. 发帖的时间。
然后,我们整理和分析了这些数据,并试图找出其中的规律。下面是我们发现的有助于销售的社交媒体发帖习惯。
1. 发帖要保持连贯性
在Facebook上,*品牌往往每周发帖12次。大多数品牌在工作日发帖数量较周末略多。至于发帖的时间,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时间节点。
一旦你找到自己品牌的*发帖时间节点,你就有必要保持连贯性,坚持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发布新帖。
大多数品牌在Twitter上表现得更活跃。通常,这些品牌在Twitter上发布的内容与其Facebook帖子的内容基本一样,但是会针对Twitter观众略微进行调整。
此外,这些品牌发现Twitter最适合扩大话题范围,其中转帖数量往往占据全部帖子数量的20%。
一些*的品牌往往会把Pinterest当做数字目录来用,每周会发布大约100个帖子。在所有这些帖子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帖子是有关产品功能、季节性促销活动的,剩下的都是转帖的一些补充性的内容,例如可以用到其产品的食谱或生活空间。
例如,家装公司West Elm就经常转帖设计博客designsponge.com的室内装饰图片。
2. 充分利用用户产生的内容
用户产生的内容对品牌来说是不错的广告——要知道,来自周围人的推荐是最值得信赖的、最强大的营销方式。充分利用用户产生的内容,它可是你的品牌的强大的助推剂,可以提高你的品牌的知名度。
而且,这样做会形成良性循环。当其他用户看到他们喜爱的某个品牌会分享用户产生的内容时,他们就更有动机来自己动手提交内容了。
人人都希望被别人关注,尤其是被他们喜爱的品牌关注。品牌的放大作用可以让他们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
3. 图片为王
*品牌在Facebook上发布的90%以上的帖子均包含有图片。大多数Twitter消息都包含有图片或视频。研究结果表明(Facebook算法也认为),图像要比文字更吸引人。
由于品牌商很容易制作图像,社交媒体已迅速成为图像优先的媒体,因此图像是品牌商在社交媒体上推销自己的*形式。
*品牌平均每周发布一个视频。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比较受欢迎的视频内容包括新品抢先看、产品设计师采访、品牌背后的故事以及教用户使用产品的操作指南。由于高质量的视频很容易制作,我们有望看到*品牌商推出更多的视频内容。
4. 短贴制胜
在社交媒体上,短贴更易吸引用户。我们不否认别出心裁写出重磅大贴的重要性,但是写出引人入胜的短贴也委实不易。精妙短贴配上图像,更抓人眼球。
我们发现,*品牌的帖子字数都不超过100个字。定时发推工具Buffer在Facebook上发布的帖子字数往往只有40到70字。
5. 帖子凸显产品
我们的研究发现,*品牌有75%的Facebook帖子突出了产品,56%的Twitter消息突出了产品,65%的Pinterest贴图突出了产品。
如果你希望在社交媒体上提高销售额,那么你就必须直观地展示你的精美产品,从而让你的粉丝有机会购买它们。
记住,你的产品在其他地方很受欢迎,并不意味着它在社交媒体上也会很受欢迎。你需要一些尝试,一些数据分析,才能够弄清楚你的哪些产品在社交媒体上*。
6. 配合链接解决用户所需
*品牌往往会利用链接的方式来回复用户的提问和评论。这些链接可能是用户正在搜寻的产品、公司给用户推荐的产品以及相关网站的登陆页面等等。这些链接提供的信息要比单纯的帖子丰富得多,能够顺利地解决用户关心的问题,让他们对品牌产生好感进而选择忠于品牌。
在 社交媒体上做销售并不容易。但是,如果你开始使用这些*品牌的被证明行之有效的营销手法,那么你可能会很快地上手。没有人比你更清楚你的品牌和你的用 户,因此你要大胆、反复利用这些*的营销手法,进而形成你自己的个性化的社交营销策略,以*程度地迎合你的观众的口味。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腾讯科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